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2017-12-12岳小琴
岳小琴
摘 要:鉴赏诗歌的形象也一直是诗歌鉴赏的热点。本文将诗歌形象分为人物形象、咏物诗中的物象以及景物形象,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走入传统文化的审美世界。
关键词:形象;人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景物形象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除了直接抒情外,诗歌就是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象也就是诗的内容。我们要读懂诗歌就要在大脑中浮现不同的形象,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领略诗人的情、志、理、趣。因此,感受、理解、分析形象,就成了诗歌审美的第一步。
一、 形象鉴赏·人
诗歌的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轻富贵、傲王侯的傲岸性格,以及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张籍《节妇吟》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借节妇之口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我们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时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人物,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抓细节描写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全词通过一系列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3. 抓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 细节刻画法。(2) 烘托渲染法。(3) 对比衬托法。(4) 比兴牵引法。(5) 抒情寄托法。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首诗中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都是雪,使得“鸟飞绝”、“人踪灭”,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都是雪,就连江心也变得像是雪了,渲染出孤寂、寒冷的氛围,烘托出渔翁清高孤傲的形象。形体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有时在一首诗中,往往不只出现一个人物形象。如杜甫《蜀相》,这就需要确定本诗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形象鉴赏·物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咏物,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花鸟虫鱼,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诗人的情感。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刘熙载《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1. “物”的特点。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表达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分析诗人寄托的情感。
咏物诗既是体物写志,在这个“物”上就寄托了诗人自身的情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和王冕的《白梅》同样是写梅,陆游的词是通过对梅花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遭遇进行渲染,对它仍保持自身独特的香味的描述,表达了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而王冕的《白梅》却通过描写白梅的生活环境和香飘天下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俗,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的志向。他们虽然都抓住了梅花的特点,却揉进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咏物诗中的“物”通常都打上了诗人自身遭遇及那个时代的烙印。
3. 分析咏物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咏物诗在描摹“物”时通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达技巧。如王勃《咏风》“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著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在这里诗人借物咏怀,寄托了他“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青云之志”。
三、 形象鉴赏·景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一经诗人写入诗歌,赋予了它独特的思想情感,这个物象便成了人们常说的意象。意是内心抽象的情感,象是意的外在寄托物。诗歌往往要写景状物,也要表达思想情感。因此诗人通过对外在景物的观察、感受,结合自身的情感,加以酝酿,借助这些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 抓典型意象
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意象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含义,这些典型意象成为了我们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切入口。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季迁徙,常常引起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开花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便使诗人怀乡思亲的感情进一步加深。endprint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松、竹、菊、柳、兰、蝉、杜鹃、浮云、明月、桃花、杨花、落红、猿等等。
2. 抓景与情的关系
(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杜甫的《登高》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2) 缘情造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二、三、四、五、六、七这几句所描绘的整个梦境,都是虚构出来的。而作者之所以能虚构出这种场景,是受他胸中豪情的驱使。辛弃疾渴望能统率兵马,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却受到朝廷投降政策的压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于是他就幻化出梦境,借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因为这梦中的场景是作者情怀激荡而发出来的产物,所以叫以情造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情与景处理方法上,往往综合多种方法,特别是较长的作品里面。单纯的某种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诗或词有强烈感人的效果。
3. 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运用“眇眇”、“秋”、“独”、“暮”、“楚”分别描绘了“舟”、“人”、“山”、“雨”、“鸟”这些意象。通过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詩人的思想感情。把握了诗歌的形象,才能够入情入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唐圭璋等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01.9重印).
[3]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唐圭璋等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01.9重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