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运用
2017-12-12侯翠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教学时空,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语文拓展延伸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拓展延伸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宽、加深。拓展延伸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么有效地进行拓展延伸呢?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课堂拓展延伸,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所以,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感知作者,铺路搭桥
这种拓展方式就是让学生查找、阅读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搭桥。这种拓展方式大多在课前进行,根据情况,有些文章也可在学习理解课文之中或之后进行,实现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全面感知作者生平和艺术特色的目标。如教学《杜甫诗三首》前,先让学生搜集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想一睹“诗史”的“芳容”。再向学生简介杜甫早期的漫游生活,让学生知道他早期离开长安,在山东、河北一带过着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都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然后再引入《望岳》一诗的学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表达的作者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在学习《春望》和《石壕吏》时,也可先依照诗歌常用的学习流程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明确杜甫后期作品一反激昂向上的风格而显得沉郁顿挫,这时再拓展讲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主要分四个时期,即漫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风格与其生活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巧妙地将作者的生平资料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需要将诗作内容与作者经历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其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整体的把握。
二、大胆质疑,个性阅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课文内容加以质疑,有时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轻松和谐,还能超越文本解读,培养学生个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不妨这样与学生交流:“同学们,《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象,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与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对比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场骗局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出来,你觉得合情理吗?”通过这样质疑,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可能,皇帝、大臣们再愚蠢也不会蠢到连穿没穿衣服都看不出来。”“那为什么只有那个孩子敢说呢?”我追問一句。“因为孩子天真无邪,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因为皇帝骄奢淫逸、昏庸虚荣,大臣们虚伪狡诈、表里不一,为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和衣服,却极力称赞布料美、贵重,新装合身、好看。”“因为当时社会黑暗腐朽,被谎言充塞。”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那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我再问一句。“真话实话随时有,最重要的是有敢说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要敢于正视现实,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我们要反对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现实社会中虽没有了皇帝,但‘皇帝的新装依然存在,为保官升官而作假、祸国殃民的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一切腐败分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欺骗,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精彩的发言!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童话大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个性。
三、对比阅读,超越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将同一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或者是同一主题的相关作品对比阅读,比较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如在学习《大道之行也》以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其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确: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是一致的,都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折射出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但其本质不同,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上理想的社会模式构想,“世外桃源”只是作者为躲避现实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情境。其写法也不同,《大道之行也》是以议论的形式,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观点,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记叙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虚实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这样的拓展既能更好地解读文本,又能超越文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写作训练,培养能力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文拓展延伸的本质是实践。所以,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即模仿课文中某一片段的写作特色,再写一段具有同样特色的文字,或是对课文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或改写。例如:在学习《谈生命》后可要求学生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组成排比句加以积累,也可指导学生仿照“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或“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的写作特色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让学生改写: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续写;学习《变色龙》后可改编课本剧;学习《石壕吏》后可让学生扩写成一篇记叙文;学习《伟大的悲剧》后要求缩写成500左右的短文等等。这样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不仅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还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五、情感升华,提升素质
即抓住作品的情感主旨,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感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敞开心扉,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写一段话。这样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和主旨,又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升华了情感,内化了亲情,提升了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拓展延伸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语文老师要使用好这个例子,但也不局限于这个例子,而要在立足课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课后延伸,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真正实现学为我用的目的。
侯翠兰,四川广元市081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