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
2017-12-12庄严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文学经典的诵读活动。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古往圣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文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加识字量、阅读量,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同时还有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
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文学经典,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感受汉语言的精髓所在,并由此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各个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普及,学校对经典诵读教学高度重视,都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给学生,学习有系统性,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像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更是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诵读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见,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等经典,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义,更要紧的是它们句式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尤其适合小学生诵读积累。教师可以对韵文配上优美、典雅的音乐给学生诵读或者唱诵,感受和欣赏其音律美。可以充分利用早晨、中午、晚上等时间让学生大量诵读,进行记忆。这时的诵读不要求切实理解其中内容,旨在诵读间留下印象,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有了良好的语感,诵读国学经典才能够越走越好。
我记得在我们班《我十岁啦!》主题班会中,学生自编自演的《游子吟》和《弟子规》受到与会的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表演中更加明白了更应该感恩父母。
这几年,我们赣榆青口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可以说搞得水生云起的,根据几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在小学国学经典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策略和方法:
一、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国学经典的内容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小学生难以听懂,学习和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诵读兴趣的激发。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故事。对《三字经》《弟子规》《三十六计》《笠翁对韵》等经典里涉及到的历史、神话、伦理等小故事,通俗易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述,也可以教师补充,既给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用引领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表演,也能带动班级的诵读热情。
由于其中的内容离现代孩子的生活很遥远,教师在指导时,应该结合各种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合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就可以联系生活中有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处处和父母作对进行正面教育,教育学生应该听父母的话,孝顺父母。
学生有了兴趣,诵读国学经典才能够继续走下去。
二、营造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学习氛围与课堂教学环境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与开展中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打造校园墙壁文化,让其在诵读活动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尽量在每一处墙壁上都设置一个阅读主题,比如说可以在学校大路两边可以设置“弟子规”阅读主题,内容简短易于阅读,寓意却又丰富深刻,会不由自主的让人去阅读、去思考。
其次,开展“课前、课后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天上课前的三分钟和放学路上时间让学生吟诵古诗一首,不仅能帮助学生积少成多,完成诗词文化的积累,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避免了学生放学路上无事可做的继续混乱状态。
最后,班级内成立图书角、学校开放阅览室,欢迎学生家长利用休闲时间陪学生到阅览室一块阅读等,从而有效拓宽广大师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
三、教会基本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初步诵读的能力,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记巧背。教会了学生这些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1.熟读成诵。口多读,耳多听。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要多读,反复读,直到读熟读透为止,诵读就要做到把书真正地读“熟”。读的方式很多,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
2.尝试理解。学会借助文后的注释、译文、看图等自己试着研读文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会查找资料,并反复揣摩,大体了解文章的意思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地严格翻译。
3.诵读中积累。当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现状令人堪忧,说话、写文章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大多数是呈现语言干瘪枯燥的状况。“腹有诗书气自华”,正说明用大量的诵读积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国学课堂的理想境界,不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文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脑海里常常迸出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的经典语句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记则思不启”都说明了诵读经典积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及其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小学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有着超强的吸纳力,是学语言的最佳期。我们据此锻炼孩子对经典的朗读和背诵,一旦记忆下来将会终身受用不尽。少年儿童千万不要错过这个黄金期!endprint
可以充分利用早晨、中午、晚上等时间让学生大量诵读,进行记忆。这时的诵读不要求切实理解其中内容,旨在诵读间留下印象,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有了良好的语感,诵读国学经典才能够越走越好。
在粗知诵读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只要多读,就能背诵下来。而且,记忆力是可以锻炼的,越背越会背,越背越快。今年暑假,我有意识地让儿子背诵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儿子也惊奇地发现:“妈妈,我发现我背书越来越快了!”我笑着说:“是的,越经常背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出背书经验,背书就会越背越快。一个暑假,我发现我记忆东西也越来越快。”一篇古文可能开始时需要一个星期才行,只要坚持,过一段时间,一样长的古文可能只要两三天就背下来了。虽说“幼学如漆”,但背过的东西仍要经常温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才记得牢、记得住。
当然,背诵也要量力而行,有所选择,不可以搞一刀切。可以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背得快的同学,可以多背诵一些,而背的慢的人,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减少篇目,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4.边读边悟。边读边悟最重要的是“心到”,不仅要悟文义、悟含义,还要悟今义。悟文义就是弄明白字面的意思;悟含义就是揣摩品悟文章的内涵,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悟今义就是明白它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在誦读中荡涤他们的灵魂,知善恶、明是非,做个少年君子。
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诵读国学经典才能够走得更远。
5.在活动中内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富于经典诵读新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的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世间经典名篇。教学不会停止,思考不会结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思考中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庄严,江苏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