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分析
2017-12-12梁政刘海燕邱芳英
梁政 刘海燕 邱芳英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21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予以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肝功能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8%,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8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低于对照组, 白蛋白(Alb)以及胆碱酯酶(ChE)指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用药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3.051
目前大多数肝衰竭患者通常是在感染HBV基础上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而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并且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临床中均选择类药物实施治疗, 对肝脏排毒起到促进作用, 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1]。本次研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现将治疗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21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59∶46,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8.4±
6.9)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66∶40,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50.7±7.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甘草酸二铵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基础治疗, 同时给予葡糖糖溶液, 从而确保能量,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或者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予以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礎上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40~60 mg/d口服)治疗, 并且检查患者的生化指标。当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60%, 并且血清总胆红素
<50 μmol/L时需终止药物, 在此过程中无药物减量现象。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Alb以及ChE)。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2] 治疗4周后, 患者精神状态和食欲状况显著改善为显效, 精神状态和食欲状况有所改善为有效, 身体状况和治疗前相比无任何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8%(101/106),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81%(88/1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ALT、AST指标低于对照组, Alb以及ChE指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现象, 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停药或者停用激素
现象。
3 讨论
肝衰竭引发因素较多, 并且对患者的肝脏会产生严重的损伤, 从而使得患者机体的排泄功能产生障碍, 进而产生肝性脑病或者黄疸[3]。而引发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为肝炎病毒, 然而肝衰竭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抑制HBV的药物为核苷(酸)类,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 减少抗原表达路径, 促进患者的症状缓解[4]。与此同时病毒复制和抑制过程中, 经对症治疗以及抗炎等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皮质醇, 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 能够对患者的生命状态进行相应的维持, 从而确保机体内环境的稳定[5]。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与慢加急性肝炎相比较, 重型肝炎患者无较高的皮质醇含量, 从而说明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产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现象。本次研究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从而获取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机制为[6-10]:①重型肝炎的产生和内毒素血症以及微循环障碍等原因有关, 并且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够对免疫环节进行相应的抑制, 从而将反应程度进行降低, 对于靶细胞的受损情况而言可起到缓解作用, 从而将疾病进展时间予以延长;②糖皮质激素能够对肝脏单核吞噬细胞所产生的介质进行抑制, 从而将肝中的微循环过程进行损伤, 进而达到清除炎症的目的;③间接胆红素(IBIL)转变为直接胆红素(DBIL)时, 有助于胆红素转化, 从而缓解肝细胞炎症, 将胆管内淤积的胆汁进行清除;④患者在患病时, 会产生低血脂和低血糖等表现, 从而对患者的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 加强了胃液自身的分泌现象, 进而改善患者的消化情况。
综上所述,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选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效果显著, 对其肝功能指标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中实践。
参考文献
[1] 邱波, 朱玲, 王堂明, 等.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观察.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 32(7):1300-1304.
[2] 赵金城.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探讨. 系统医学, 2017, 2(7):61-64.
[3] 游绍莉, 刘鸿凌, 荣义辉, 等.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探讨.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9):685-688.
[4] 高海兵, 林明华, 潘晨, 等. 核苷类药物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4个月的生存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1):17-22.
[5] 钱志平, 陈楠, 张宇一, 等. 血浆透析滤过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肝脏, 2017, 22(2):111-115.
[6] 郑锦辉, 孙蕾, 郑晓华.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 2014, 54(1):51-53.
[7] 翟兴菊.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医药实践, 2017, 26(8):570-573.
[8] 詹金美, 石添元, 麻少卿, 等. 胸腺法新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16):2465-2468.
[9] 薛源, 林琳, 陆建春, 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成本-效果分析. 肝脏, 2016, 21(8):641-644.
[10] 龙云, 刘云华, 邓兰, 等. 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 19(3):297-300.
[收稿日期:2017-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