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12-12刘圣恒
刘圣恒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 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5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70.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0±7.4)分、GCS评分为(10.5±4.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8.8±7.4)分、GCS评分为(10.4±4.7)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9.4±5.4)分、GCS评分为(17.9±4.8)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1.4)分、GCS评分为(14.1±5.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应用动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36例, 血管再通率为90.0%;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28例, 血管再通率为7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应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比
较, 动脉溶栓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血管再通率,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阿替普酶;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3.028
心源性脑栓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发病, 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威胁患者生命[1]。脑栓塞占脑卒中发病率的1/5左右, 以往研究认为心源性栓子的形成时间较长, 栓塞形成后栓子不容易发生溶解, 导致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临床治疗多应用溶栓治疗, 主要应用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方式。本次研究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 患者均已经临床诊断证实, 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2~70岁, 平均年龄56.4岁。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0~72岁, 平均年龄56.3岁。两组患者一般資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 先10%总量1 min内注射, 其余90%静脉滴注, 于1 h内完成。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 先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明确血管病变位置, 并将20 mg阿替普酶经导管动脉注入, 进行溶栓治疗, 对患者血流再通情况进行观察。两组患者均溶栓治疗24 h后, 再应用螺旋CT对患者脑部进行检查, 明确有无脑出血, 确定适合服用的药物并控制患者血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评分越高, 神经缺损越严重)及GCS评分(评分越高意识障碍越轻)、血管再通情况[2]。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患肢肌力提升>2级。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患肢肌力提升1~2级。无效:患者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5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70.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0±7.4)分、GCS评分为(10.5±4.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8.8±7.4)分、GCS评分为(10.4±4.7)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9.4±5.4)分、GCS评分为(17.9±4.8)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1.4)分、GCS评分为(14.1±5.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应用动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36例, 血管再通率为90.0%;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28例, 血管再通率为7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 患者发病急、发病重, 如不及时治疗会威胁患者生命。脑梗死根据致病原因不同, 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闭塞型及心源性栓塞等类型[3]。心源性栓塞发病无明显诱因, 患者发病速度较快, 症状在数分钟内会达到高峰, 对神经功能损害影响严重, 常会导致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末端的颅内出血, 造成颅内血管阻塞, 血管再通率较低[4]。临床治疗上以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为主, 动脉溶栓在心源性脑栓塞中效果显著。静脉溶栓方式虽然也有显著效果, 但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情况不是很理想[5]。阿替普酶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 在加减窗内对静脉的溶栓效果较好, 可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 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6], 脑梗死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显著。重组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生物蛋白酶, 其化学结构为糖蛋白单链分子, 对DNA的重组有重要作用, 是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的第二代溶栓药, 对纤溶酶原起到直接激活的作用, 在静脉滴注给药情况下可在循环系统中表现为非活性状态, 与纤维蛋白结合可使纤溶酶原转化纤溶酶, 促进血栓溶解[7]。endprint
通过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0例, 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0±7.4)分、GCS评分为(10.5±4.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8.8±7.4)分、GCS评分为(10.4±4.7)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9.4±5.4)分、GCS评分为(17.9±
4.8)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1.4)分、GCS评分为(14.1±5.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应用动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36例, 血管再通率为90.0%;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后, 患者血管再通28例, 血管再通率为7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源性脑栓塞治疗应用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阿替普酶是激活纤溶酶原的有效药物, 可使纤溶酶原进行激活转变为纤溶酶, 可增加强烈的纤维蛋白作用, 可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综上所述, 心源性脑栓塞应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 动脉溶栓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血管再通率,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波, 曾涛, 刘敏.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比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4):16-17.
[2] 柯来顺, 董闽田, 卢武生, 等. 5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 21(2):81-83.
[3] 李洪君.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1):74-75.
[4] 林培坚, 周伟坤, 李福祥, 等. 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及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比较.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3):298-300.
[5] 邱星穎, 李华, 陈贞君, 等.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8):114-115.
[6] 唐海源, 邹永彪, 张春华.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31例临床疗效. 医学临床研究, 2015(2):320-322.
[7] 陈娜, 陆连生, 李虹, 等.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药, 2016, 38(24):3779-3781.
[收稿日期:2017-0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