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引入背景资料 实现文本深层对话

2017-12-12赵建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运吕蒙鲁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适时引入背景资料是实现精彩“对话”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到适时引入,这需要教师把握插入“点”,匠心独用。

一、激发“兴趣点”时引入

在探究《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我巧借写作背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民族进程举步维艰。在这种现实面前,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入了迷茫之中,是临阵逃脱,垂头丧气,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中国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面对此时的国运,李大钊用他的文章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我顺势提出两个讨论的话题“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所说的‘艰难的国运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用文中的词语解答‘艰难的国运你会怎么说?”有了背景资料的引入,就把文本放在了一个较为深广丰厚的情境中,为下面进行有效的深层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仿佛一下子进入了那个本不熟悉的艰难的时代,既把握了文本基调,又很好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二、巧释“疑点”时引入

《孙权劝学》一文,学生在朗读时,大都会用严肃中带有批评的语气来解读孙权的“劝学”,这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因为孙权的劝说,并不是批评,而是出于一份发给肺腑的关怀,“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是一种朋友式的诤言。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的解读文本,我适时出示写作背景:

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碌,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如发现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就高兴,对手下人有说有笑;如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

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自然明白了孙权与吕蒙的关系不仅仅只是君臣之分,还有伯乐对千里马的慧眼识珠,更有不分彼此的那份情若手足的友情。因此再读孙权的话,就会自然少了些许的批评,多了些许的语重心长了。

同样初读鲁肃的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赞叹的程度,难以把握到位,因为这是一份在吃惊中的赞叹,语气中既有今非昔比的吃惊,更有幸得人才的喜悦,如果不了解鲁肃与吕蒙之间的误会,实现深层对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基于此,我出示了下段背景资料:

吕蒙幼年丧父,因家庭贫困自小没读过书,据说连写奏折都要人代笔。他当时的顶头上司鲁肃自然瞧不起他。几年后,鲁肃经过吕蒙的驻地,因一向瞧不起吕蒙,本想径直而去,后部下劝说才勉强前往。喝酒时候吕蒙问他如何应付荆州的关羽,鲁肃说到时候随机应变,吕蒙随即为鲁肃献计五条。后来鲁肃死前举荐吕蒙为大都督。

了解了这段小插曲之后,学生再读时,就会把鲁肃的目瞪口呆,那份由衷的赞美绘声绘色地还原了。

可以说正是适时引入的背景资料,我才在润无声的春风化雨中巧释疑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层次对话。

三、细品“深邃思想点”时引入

有些文章,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学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对于主旨的把握自然肤浅,自然读不出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意,这就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控诉战争的罪恶,呼唤和平”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写作缘由,可是文章却用孩子的呼喊作为文题,可谓是意味深长。如何理解文章深层的主旨,适时的背景引用,自可“推波助澜”动人心。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小城,纳粹想灭种,便丧失人性地将怒火发泄在塞尔维亚的中心——克拉库耶伐次淳朴善良的普通市民和孩子身上,一天之间,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个五年级的孩子被纳粹从课堂上拉出,在一个青青的山坡上被集體残杀。

学生读完这一背景后自然明白了文章正是通过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读者不由想起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想起在那场杀戮面前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留下的“沉重与美丽”的记忆,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

准确适时地穿插背景资料,提供足够的素材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解读文本时有了“一叶知秋”“一斑窥豹”的敏感,课堂也变得丰满、滋润。

赵建霞,山东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中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运吕蒙鲁肃
喜迎二十大(“党恩国运”联,书法)
屡建奇功的吕蒙
追忆铁面法官:君子如兰耀赣鄱纵使无人亦自芳
吕蒙自强不息
展宏图来国运兴
吕蒙白衣渡江
茶运兴衰 系于国运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鲁肃机智调解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