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丝路纪录片在影像中的叙事

2017-12-12黄小荣张茜

戏剧之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影像艺术形式

黄小荣+张茜

【摘 要】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客观再现事实的影像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拉开和拓展,以丝路为背景的纪录片恰逢时机,呼应着中国舆论场的声音。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精致的叙事手段,讲述了这段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纪录片并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奇迹,却默默记录社会,反思历史,为人类留下时代镜像。

【关键词】影像;艺术形式; 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089-02

电视纪录片最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走向和地域风情的直接记录,运用客观拍摄者的视野来阐述别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无论是历史遗迹的拍摄,还是现代文化的启蒙,影视记录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它能深刻反映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引领文化亮点,同时影视记录不仅仅是对于河西走廊文化风情的直接表达,更多的是用富有人文气息的技术和语音讲解,让观众直观了解到影视风情和影视内容的本质。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作用,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沟通,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它的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不仅在相互吸取的基础上形成了个性化的文化,而且兼并中西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存了最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2015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凤凰网同步播出,该片一共分为10集,分别为《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这部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导演采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跨越历史时空与现实空间,进行对照。动用近千名演员,将两千年的历史进行重现,全篇情景再现的片段达到60%。从第一集《使者》为开端,选取对应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及人物,分别叙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诸多变化,以及起落兴衰的轨迹。

一、独特的创作手法

比尔·尼科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一书中曾说,“纪录片是对世界的一种再现,但是,这种再现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体现出对世界的独特视点。”《河西走廊》作为一部大格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具体事件、氛围情绪、叙事节奏上采用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该片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运用虚构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通过这种方式的表达,将原本比较单一、枯燥的文字转变为有趣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历史画面,同时还加入了人物的模拟表演、解说词的补充说明,以及各种音乐背景。创作者在不篡改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加容易让观众理解的方式呈现。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从本片开始到结束都在采用。

为了增加该片的可看性,创作者充分利用时间的倒叙和闪回,在每集的片头采用具体历史故事导入,将该集相关的一个具体历史场景或片段,以叙述故事的口吻指引出本集所要讲述的核心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作铺垫。例如,第一集《使者》中开头的一个小片段,画面中出现了一个急匆匆的士兵,急促的脚步预示着气氛的不同寻常,通过解说词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被拉开序幕。本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汉帝国的现状,长时间以来被匈奴所困扰,在军事和外交上都被限制,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只有向西渡过黄河之后的河西走廊才是唯一通往世界的大门,年轻的汉武帝刘彻为了改变这一切,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第二部分围绕故事的主人公张骞展开,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讲述了张骞在这13年间探索河西走廊的艰辛历程,是本集的高潮部分。第三部分讲述了张骞的奇迹归来,他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将西域各国的风俗、山川地貌、丰富的矿场展现在了汉武帝面前,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让汉武帝视野大开。

在第二集《通道》中,一段轻快短促的音乐背景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随之出现了孕妇生产的场景,婴儿有力的啼哭声暗示了一个不平凡生命的诞生,同时也引出主人公——大汉帝国未来的勇士霍去病,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以及细节,展现了他的个性。背景音乐和人物的出生场景设置为主人公日后的成长经历埋下伏笔,三次战争展现了英勇的霍去病金戈铁马的岁月,同时也展现了汉武帝在打通河西走廊所遇到的艰难与不易。

不论是人物角色的设定,还是背景音乐的设置,创作者在纪录片记录真实的本质上,运用独特的创作理念,将枯乏、无味的历史文字变成一幕幕真实、有趣的故事画面,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并感受到历史的兴衰。

二、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对照

法国电影叙事学家若斯特认为:“叙事以时间转变为前提,它意味着从一个事件转变为另一个事件,意味着时间性。”而在纪录片中,这个时间性显得特别重要。纪录片《河西走廊》将过去的历史故事进行重现的同时,也对现在河西走廊的发展面貌进行了记录,通过对画面的构图,以及画面剪輯,将纷繁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在短短的10集纪录片中得到集中而紧凑的体现。例如在介绍河西四郡时,结合历史资料,将当时汉帝国设立四郡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以及涉及到的人物角色进行设定和再现,并拍摄了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现在的发展面貌,对不同时期中,同一地理位置的发展面貌进行对照。又如,在介绍扁都口时,该片将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展示,画面呈现出终年积雪的雪山以及海拔数千米的祁连山脉,在展示现貌的同时,通过解说词讲述了千年的伤感故事,隋炀帝的西巡部队在经过这条通道与西域诸国的首领会盟时,因恶劣天气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两部分士兵和后宫嫔妃被冻死在这里。现代风貌与古时的伤感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产生一种物是人非,时代变迁的岁月感。

通过对时间的运用和影视技术的剪辑,将历史画面与现实景象交错出现,每个镜头都对纪录片的叙事、主题表达、整体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视觉上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三、配合性的解说语言

纪录片的解说词并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画面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解说词是依附于画面存在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除了运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外,解说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解说词能够强调和整合画面。例如在介绍悬泉置时,画面呈现了悬泉置的简牍,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说明,确定了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

第二,具有充当画面转换的纽带作用。在记录片中,每个画面都不能完整呈现,因此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时会出现时空跨越,为使得画面转换得更加自然,就需要解說词来“搭桥”,例如在《敦煌》一集中,介绍完花匠李工的故事之后,解说词“生活恢复平静之后,翟氏一族在200窟的故事又开始了新的篇章”将观众带入下一个故事中。从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就需要解说词的衔接,因此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第三,解说词有营造意境和提升画面的意义和揭示哲理的功能。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单纯强调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是在纪实的基础上升华主题,揭示真理,而这些启示和哲理依靠画面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就要借助解说词来实现。一般来讲,这部分通常出现在纪录片末端。例如,最后一集《通道》的点题之句“河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一种文化的使命。”整部纪录片确实在不遗余力诠释这一点,画面出现的星空、丹霞、地貌、河流在勾画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梳理了河西走廊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沟通内外的角色,同时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河西走廊这条关乎国家政治及经济的国脉通道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打造并维护这条交通动脉,始终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在这些真实历史故事的带领下,我们与悠久的历史碰撞,被富饶的文明所震撼,这无不令我们对这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从中我们所获得的启示更是本片赐予的无限宝藏。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四、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文化,凭借电视、网络媒体等,将浩瀚文字中的历史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出来,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并与其心灵产生强烈碰撞,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

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运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解说词的补充说明,以及环境音乐、背景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的使用,加之影视技术的处理,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河西走廊的历史,将历史的兴衰完整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了解丝路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悠久、充满生命活力的丝路文化。

参考文献:

[1]谢佩茹.纪录片《河西走廊》情景再现叙事方法探究[J].丝绸之路,2015,(4):35-37

[2]李明德,刘煜.《河西走廊》:纪录片辩证叙事的艺术[N].光明日报,2015-07-12(014).

[3]比尔·尼柯尔斯.影像中的历史-世界纪录片经典档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4]秦先启.试论画面语言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2(06).

[5]柯娟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修辞语境构成的核心因素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影像艺术形式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