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对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效果
2017-12-12史承明
田 婕, 史承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骨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目标管理对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围术期的效果
田 婕, 史承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骨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目标管理; 髋关节置换; 围术期
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各种基本终末阶段采取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1], 其围术期的管理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本院通过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目标管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0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60~85岁; 患者精神正常,未诊断精神性疾病,或者无相关精神性疾病的症状,可主动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患者其他肢体无功能障碍,可接受手术治疗; 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能够耐受手术治疗; 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周内有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镇痛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基本前提条件: 掌握关节置换术的时间限制性; 行关节置换术之前,非手术治疗已无法充分缓解患者的症状; 关注患者的活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对照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60~85岁,平均(66.4±5.6)岁,病程1.2~3.4年,平均(1.5±0.6)年,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以及其他疾病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61~85岁,平均(66.5±4.3)岁,病程1.3~3.3年,平均(1.4±0.5)年,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以及其他疾病9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性疾病构成比上无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措施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围术期的常规护理,患肢的康复训练,手术前后及出院前必要的健康教育,患者饮食、活动以及管道的护理等。
1.2.2 观察组: 采取目标管理措施,由医护人员制定患者围术期的目标管理方案并按照计划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目标的实施以及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评价。① 管理目标的制定: 主要包括术前、手术当日以及术后应达成的目标。术前目标主要包括完善患者的基本信息、各项常规检查,检查患者术前的伴随疾病和伴随症状,对伴随疾病进行评估,努力将病情控制平稳,使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中目标主要包括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液、输液量、输血量等资料的统计。术后密切关注监护仪的各项参数,手术切口渗血和尿液的变化,各种引流管和尿管的护理,记录引流液量和尿量;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时补充营养成分;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协助患者制定肢体功能锻炼计划。② 管理目标的实施: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护士熟知目标内容,制定内容的落实流程和规范; 对实施的方案进行量化,并且规范相关的评价工具,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需要时可有责任医师协助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争取患者的配合。主要内容包括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肢体活动锻炼,相关管道护理,患者疼痛管理,并发症防治。同时对患者进行培训,减少患者评估偏差对本研究带来的人为偏倚。③ 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 主要由病区主任、护士长、目标质控医生和护士组成。质控护士每3 d检查1次目标完成情况,质控医生每周检查1次,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1次,病区主任不定期抽查目标完成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反馈,每月集中汇总和讨论,制定相关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统计患者实施管理前后的HAMA评分、VAS评分、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以及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状况。
2 结 果
实施目标管理前患者的HAM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目标管理后2组患者较实施目标管理前降低(P<0.05), 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患者HAM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分
与管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实施目标管理前2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目标管理后2组患者较实施目标管理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提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患者的Harris 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
与管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术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显著(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病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正确的围术期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极大改善预后。为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预防出现并发症,部分学者将管理学中目标管理(MBO)的理念引入了临床实践中,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2]。目标管理实施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目标的设置,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以及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本研究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目标管理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这与医护人员对目标管理内容的熟知情况以及自行程度密不可分。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不但让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手术的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还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这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精神焦虑状况; 此外,术前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伴随疾病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改善了术后的预后情况[3-4]。术后对患者实施了很好的疼痛管理,能够使患者从心里上和身体上降低疼痛感受,这也是目标管理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低的主要原因。目标管理不但制定了详细的术后康复和锻炼计划,而且还有监督实施和评价,较单独依靠患者的自我管理更为可靠,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更加明显[5-6]。此外,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不但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同时也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患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配合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
[1] 吴佩霖, 吴耀华. 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 当代医学, 2013, 32(17): 106-107.
[2] DAVIS, ALAN.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in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15, 81(2): 128-132.
[3] 曾秋荣. 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比较[J]. 当代医学, 2012, 14(1): 92-93.
[4] 王月虹, 方冬梅, 刘忠芳, 等. 改变康复训练流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45(08): 713-714.
[5] LINDBERG E, WILSON T 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the Swedish experienc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11, 49(1): 789-795.
[6] MIO C, VENTURELLI A, LEOPIZZI R.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15, 28(3): 6-12.
R 473.6
A
1672-2353(2017)22-165-02
10.7619/jcmp.201722069
2017-07-06
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科研课题(YKK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