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2017-12-12郑立莹
郑立莹
(湖北航天医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郑立莹
(湖北航天医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集束化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室; 静脉导管感染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为确保及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输液、输血、用药等,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得以广泛应用[1]。但中心静脉置管引发的相关性感染将严重影响患者恢复,增加医疗费用,升高病死率[2], 因此,对重症监护室(ICU)静脉导管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静脉导管ICU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3]: ① 入院12 h内因静脉输液、输血、给药、静脉影响等行中心静脉置管者; ② 入院时未伴随感染者; 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4]: ①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者; ② 研究过程中出现非感染性死亡者; ③ 出现严重肺水肿、休克、心力衰竭或使用肺动脉漂浮导管者。将61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包括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56.17±6.47)岁,置管部位为股静脉6例、颈内静脉4例、锁骨下静脉31例,置管时间(17.37±4.71) d, BMI(24.59±3.16) kg/m2, APACHEⅡ评分(20.23±5.38)分; 观察组中,男24例、女9例,年龄(56.19±6.21)岁,置管部位为股静脉5例、颈内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33例,置管时间(17.45±4.87) d, BMI(24.51±2.91) kg/m2, APACHEⅡ评分(20.39±5.76)分。2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以碘伏消毒穿刺周围皮肤, 2次/d, 置管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定时对输液器及三通进行更换,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① 置管过程中,现场评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以洗手、穿刺次数、辅料选择、无菌铺巾大小、消毒液是否待干、消毒液范围、消毒液种类、隔离衣、口罩、帽子等为主要评估内容。确保按要求完成每项操作,及时纠正不当操作,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质控记录单上记录操作过程[5]。② 使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导管接头,接触导管前需严格消毒,静脉导管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消毒15 s, 待干15 s后连接注射装置[6]。③ 输注肠外营养液或丙泊酚时,应每6 h或12 h对输注装置进行更换,或在更换药瓶时对输注装置进行更换; 当连续输注无法促进细菌生长的液体时,应每天定时更换输液装置。④ 每2 d更换1次覆盖穿刺部位的纱布敷料,每7 d更换1次透明敷料,患者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或渗液、出汗较多时,应使用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当出现脏污、松动或潮湿时应随时更换。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化操作,并详细记录敷料更换时间[7]。⑤ 对导管留置的必要性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嘱拔除不必要的导管。⑥ 对患者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进行监测,若怀疑感染出现,应采集中心静脉血及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厌氧和需氧培养,确定为感染时,及时上报并进行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 住院时间及置管时间; ② 静脉导管感染情况; ③ 并发症(呼吸道感染、意外脱管)发生情况[8]。
2 结 果
观察组导管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发生率为3.03%), 对照组发生感染8例(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意外脱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2组置管及住院时间比较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中心静脉导管是重症患者的生命通道,可为治疗及抢救提供便利,但因重症患者免疫功能、抵抗力降低且病情危重,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9]。而一旦有感染发生,将对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增加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因此,在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做好导管感染预防及处理,减少外在感染,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ICU静脉导管患者导管置管时间,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助于重症患者的用药治疗、营养支持及静脉输液,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可增高相关感染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ICU静脉导管感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ICU患者因基础免疫力低下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增大了感染的风险性。集束化护理干预针对感染发生原因,要求护理人员及患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保证有创操作前后洗手,可降低二次感染发生率[11]; 同时,导管置入24~48 h后,纤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大量繁殖微生物,随着置管时间延长而升高导管细菌定植率,增大感染概率,而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使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导管接头,以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消毒导管接口,连接无菌装置,达到灭菌效果; 此外,集束化护理干预还注重置管后患者的治疗及预防,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置管后穿刺点,并定期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减少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意外脱管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证实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意外脱管及呼吸道感染发生,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ICU静脉导管感染、意外脱管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1] 何冰杰, 王晓燕, 王亚娥, 等. 集束化管理措施在减少ICU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9): 1302-1304.
[2] 熊杰, 商薇薇, 涂丽娜, 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抑郁型谵妄症患者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4): 4166-4168.
[3] 朱立红, 管艳, 周炜. 预防ICU呼吸道感染实施集束化综合护理的价值观察[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4): 616-618.
[4] 廖少玲, 钟一岳, 胡利人, 等. 基于循证下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23): 5430-5432, 5476.
[5] 吴芦英, 蓝庆景, 吴雪清. 外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5): 578-580.
[6] 赵青荣, 魏红, 张彬, 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6): 1017-1019.
[7] 郭志强, 戴坤鹏, 王滨, 等. 集束化干预措施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感染率的临床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6): 652-654.
[8] 郝秀菊, 袁福江, 郭润蕊, 等. 集束化护理在ICU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应用[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8): 972-974.
[9] 王俊莉, 王健, 刘书花, 等.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干预措施[J]. 河北医药, 2016, 38(11): 1751-1753.
[10] 陈莲芳, 史倩, 段缓. 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3): 475-477.
[11] 王敏娜, 李晓艳, 陈东莉, 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行CRR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3): 1811-1813.
R 472.1
A
1672-2353(2017)22-137-02
10.7619/jcmp.201722054
2017-06-05
湖北省孝感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06132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