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者出院教育计划的构建与应用
2017-12-12刘新生嵇小平查春红
刘新生, 嵇小平, 查春红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江苏 阜宁, 224400)
支气管哮喘患者出院教育计划的构建与应用
刘新生, 嵇小平, 查春红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江苏 阜宁, 224400)
支气管哮喘; 出院教育; 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1], 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治疗信心,影响疗效,也有部分患者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出院后不能坚持延续必要的治疗和护理,从而导致哮喘不能控制、反复发作。本研究通过多学科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合作,对患者从多方面评估、指导,并通过后续追踪,整合患者所需要的健康照护资源,提供系统的、完整的个性化连续照护。采用哮喘控制测试和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来评价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61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拟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 认知正常,能够接受电话随访并配合医护人员操作或调查; 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精神疾病; 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或意识障碍者; 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中途退出或失访者。患者男39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43.34±8.02)岁; 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9例,高中16例,大学以上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哮喘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床旁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时开窗通风,并定时消毒病房。密切观察和记录哮喘发作的时间,注意是否存在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咳痰技巧,保持呼吸道通畅。按医嘱正确使用平喘药物及抗生素。给予心理护理、指导氧疗及用药。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电话随访。干预组采取构建并实施出院教育计划。
1.2.1 制订出院教育计划: 研究小组成员根据中国国情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并通过本院哮喘专家指导和认可。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出院教育计划成文(一般情况调查表、出院需求评估表、哮喘控制问卷ACQ和出院随访追踪评估表),通过专家组(1名呼吸内科专家、1名危重症专科护士和1名护理导师)审核和修改,由6名呼吸内科护士(工作5年以上,护师或主管护师,沟通、协调方面表达比较好,自愿参加本研究)负责执行。
1.2.2 住院期间: 患者入住病区48 h内,责任护士指导和帮助其建立出院教育文档。通过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出院需求,拟定和落实出院教育计划单。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发放哮喘防治手册,介绍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和康复的知识。通过心理和认知干预[3]、康复护理、生活方式指导等方面,让患者了解哮喘治疗的期望水平和可实现的程度,掌握复诊时间,鼓励患者每天记录哮喘日记,包括每日症状、用药情况、哮喘防治体会。同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给予心理支持。在住院期间,研究者每周3次访视患者,责任护士记录、执行、评价出院教育计划。
1.2.3 出院前72 h: 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哮喘知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的掌握程度,解答患者的疑问,针对性指导,完成哮喘控制问卷和生活质量指标的调查。
1.2.4 出院后: 调查护士对患者继续追踪,第3天电话访问1次,以后每2周访问1次,每次10~20 min, 访谈内容包括患者各方面恢复情况,相关知识的强化,给予个体化教育和指导,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ACT和AQLQ的调查评分。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哮喘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指标分别以ACT和AQLQ进行评价。ACT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25分。当总分25分时,认为在过去4周内,患者哮喘完全控制; 总分在20~24分,良好控制; 总分在20分以下,没有控制[4]。AQLQ从哮喘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这3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总体健康水平。包含了35个条目,共分为5个维度,采用7分制评分法,评分越低,受影响程度越重,生活质量越差。
2 结 果
出院时, 2组ACT水平达到良好控制,干预组4例(12.9%)、对照组3例(10.0%); AQLQ总分比较,干预组(168.8±22.3)分、对照组(170.9±18.3)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教育计划实施1个月, 2组患者的ACT水平均有所改善,干预组与对照组达到良好控制分别为14例(45.2%)和12例(40.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ACT水平达到完全控制分别为2例(6.4%)和1例(3.3%), 达到良好控制分别为22例(71.0%)和12例(40.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1个月, 2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3个月,除活动受限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出院教育计划是通过医院、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合作,将医院健康宣教延伸到患者家庭的一种教育方法,是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仍能获得持续性护理的有效手段[5], 避免了健康教育的随意性,患者获得哮喘相关知识后,提高了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增加了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卫生保健资源的使用,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发病机制复杂的身心疾病,焦虑和哮喘发作可相互作用和影响[6], 本研究显示合理用药虽然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仍会间断发作,需要终身治疗和预防。有效地健康教育干预,可化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同时患者家属的支持作用也十分重要,通过家属的参与、协调康复环境、疏导负性情绪等心理社会支持,有助于医患双方共同制定长远的治疗计划,并根据病情来调整治疗方案,合理使用药物,控制哮喘的发作和复发。
哮喘的治疗不仅是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更要注重其生存质量的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配合治疗,更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与杨志彦等[7]研究相似,经过持续回访追踪,所有护理措施围绕个体展开,针对性解决患者的各方面情况,改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出院教育计划的构建与实施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陈晓冰, 王少玲, 高国贞, 等.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护理研究, 2012, 26(3): 233-23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3): 177-185.
[3] 刘爽, 张晓启, 谢丹. 护理干预在哮喘焦虑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 2013, 19(5): 82-83.
[4] 黄金玲. 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认知与控制情况的影响[J]. 齐鲁护理, 2013, 19(15): 107-108.
[5] 牛兴华. 综合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1): 136-138.
[6] 崔自芳.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上午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24): 144.
[7] 杨志彦, 宋春丽. 个体化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6, 7(22): 179.
R 473.5
A
1672-2353(2017)22-104-02
10.7619/jcmp.201722038
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