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编辑的学习生存之道
2017-12-11徐枫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51
收稿日期:20170914
作者简介:徐枫(1963—),女,山东昌乐人,副编审,从事成人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燃了信息能源“知识爆炸”,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一切。在这历史的交互更迭中,人们是幸运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分析编辑继续教育的现状和成效,以及社会转型对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最后提出对编辑继续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转型;学习型社会;编辑;学习;科研
中圖分类号:G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15403
一、互联网带来的社会转型势不可挡
现在我们正处于历史大转型时期。互联网传播技术正在成为继文字的发明、古腾堡印刷术的出现、电报技术出现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互联网技术亦是继蒸汽机发明、电力发明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将学习视为一种生存方式,不再以获取文凭和职业为唯一,而是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学习内容不再仅限于教材、书本知识,而是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形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18日这一天,将以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起点写入历史。2013年10月28日全国首家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成立,2014年1月1日,《新闻晚报》休刊,变革的发令枪已经响起……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重点项目为抓手,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1]
拓展新技术新业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1]“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的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1]
“为适应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需要培养新兴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优化人才结构。”[2]《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为我们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起到了促进和规范作用。
二、目前编辑继续教育的现状和成效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2]我们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
1参加两年一届的省新闻出版局对新闻出版编辑人员的24小时集中培训(简称“省培”);参加每年国家新闻出版培训中心对新闻出版编辑人员进行网上48小时的继续教育培训(简称国培)。培训内容覆盖面广,以国培为例,课程分类有:政策法规专题;编辑业务专业知识;编辑业务基础知识;新媒体出版与经营;期刊出版经营;版权贸易专题;公务员系列课程;经营管理专题;营销推广专题;知识拓展课程;网络编辑师技能鉴定培训;出版发行员职业资格培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容涵盖了新闻出版编辑人员需要掌握的各种法律法规;编辑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字化出版需要掌握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还有媒体转型的经验介绍等都有涉猎。系统中有300多门网络课程,今年新增了45门出版专业相关课程。完成继续教育规定时间的学习、考试,便可进行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或续展登记、注册。
不足之处是课程几乎都是几年前录制的,今年笔者精选的几门培训课程都是2013—2014年录制的,如《数字时代的出版编辑》(冯宏声,2014年录制);《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观》(王彩平,2013年录制);《大转型》(郭全中,2014年录制)。课程内容更新换代慢,没有与时俱进,有些课程都是老相识、老面孔(政策法规类的内容变化不大除外)。这种状况影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学习获得感。
2每年国内的各种会议式短期研修班学习。特点是主题突出,为我们提供了专业领域的各种新信息;传递了媒体改革的各种强烈信号;针对媒体转型进行各种技术性培训等。这种时间短讲座式的培训,侧重的是传达一种信息、一种启发点拨,更深入的学习研究还有赖于工作实践中做有心人。
3学院内的岗位练兵活动。立足岗位专业技能提高而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尤其是每学期院部分业务骨干和外请专家几轮的专题演讲,营造了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在改革中学习—实践—探究完善。岗位练兵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转型对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
1总目标是四个学会。20世纪中后期互联网的飓风、知识爆炸,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使人们对新知识应接不暇,固有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时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如航标指引了人们学习和实践的方向。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在1968年《学习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大量阐述使用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告诫人们若想在快速变换的社会发展大潮中不被淘汰出局,若想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就必须:学会求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成为完整的人[3]。endprint
2媒体转型对编辑的素质要求。媒体转型不是简单的变革 ,而是一场革命。新媒体的组织架构、人员的排兵布阵等都将发生彻底的变化。《人民日报》为落实移动优先战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人民日报》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于今年8月重磅公开招聘8个高薪职位,他们是:运营总监、高级产品经理(2名)、高级技术架构师、首席技术官、高级设计及交互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及视频总监。单从称谓上就能感受到高大上,感受到岗位的技术含量。媒体转型与深度融合变化的是内容组装,丰富的是呈现与传播形式。媒体转型编辑在内容上要把握好数字出版的核心是版权运营。因此,编辑出版人员要熟悉版权的6个国际公约,要熟悉著作权—邻接权—使用权产业链环节;要知晓公司法、合同法等一切商业运营所需要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手段;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数字传媒及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等等。
四、社会转型编辑继续教育的思考
1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思想理论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明灯
教育即生存,学校教育不等于教育的全部。社会转型、媒体转型(工作转型) 及生活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多米诺骨牌效应,相应地适者生存,人们学习的紧迫感和意识要加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教育的趋势即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先后颁布《终身学习法》,以法治的形式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我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通向未来社会个人生存的“一生的护照”[3]。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型社会的氛围为编辑的终身学习圆梦,提供了便利和心理支持。
2社会转型编辑继续教育的多种途径
微课—慕课,啥课都有;PC端—移动终端,咋学都行。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如旋风般改变着世界。社会转型提供教材,社会—单位—家庭时时处处都可便捷地学习。
学习型组织:单位是岗位练兵,提高工作质量的主战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结合社会发展大势、媒体如何转型求生,抛出问题,发挥团队合力,攻坚克难。用马云的话讲:当行业形势不好的时候要坚持理想、坚持乐观主义,要练内功,要学习—提升—组织改造,迎接美好的未来[4]。“未来的媒体应是一个品牌。”媒体转型,以前的读者成为用户,以前的编辑成为产品经理,媒体从内容提供者转身成为智能信息服务商。传统媒体以内容制胜,互联网媒体以技术制胜,云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用户需求平台应运而生……这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编辑去学习—了解—运用。当然因人而异、术有专攻,编辑练内功的时候要精准发力、有所侧重。
今天,一个个新词汇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一件件新闻不斷刷新我们的认知。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各种概念眼花缭乱;微博、公众号、微信朋友圈、APP客户端等新的传播形式轮番登场……这社会变得太快,成年人迫切希望改变境遇、谋求新的机遇,比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有能力将自己的发展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
学习型个人:在职自学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倡导的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自主学习。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显然是不能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要求。在今年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马云再次语出惊人:我们今天正在面对的是继互联网后第四次“人工智能革命”。未来,很多行业会被改造,更重要的是,这会是一个非常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那些不能接受互联网+、AI+概念的公司或组织,他们会被清洗出局![4]因此,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不被历史的大浪拍在沙滩上,要赶上潮流的脚步。
3注重学习效果,把学习和科研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探究式的学习才会有耕耘的收获,探究式的学习能产生成长的快乐。快乐产生动力,动力促进学习,如此良性循环,当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不断打破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增值”。
结合工作实践,把学习和科研相结合不啻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然而当下那种“学历至上”“科研至上”以社会现实功利为出发点的学习,不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不是从学习的主观意愿出发,更不是从国家复兴的伟业出发,从而难有真正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目前“科研至上”在一些事业单位成为一种与职称晋升与岗位层级聘任挂钩的直接有效的手段。用科研来考核和评价“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那么科研就成了指挥棒、风向标。科研优势成为一种绝对的优势,从而导致各种论文抄袭、代写、买书号版面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以刊评文,文以刊贵”亦是一种偏颇。在某一档出版社出书、在某一刊物发表论文,有时并不能代表作者的水平;有时更是一种钻营 。科研成果量化简单,质量评定的细则、办法有待制定。
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真正的科研,即:那种带着探索的乐趣去学习研究的科研;那种带着使命感、责任感去学习探索的科研。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更进一步,为“中国梦”的实现,废寝忘食、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人员令人敬佩。
4适应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跨主业(专业)学习成为时代的标配
看社会发展的趋势,过去那种一张文凭、一个单位、一种岗位待一辈子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最彻底的、最恣意的竞争是跨界竞争。跨界的,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创新者以敏锐的洞察果敢地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传统的专业界限,包括媒体、包括教育等等都可能被逐一击破。画地为牢、行业垄断已成过去。媒体、传统期刊如不寻找转型突破路径,多元化、跨界发展,报残守旧,必有寿终正寝的一天。我们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力争成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能跨界“打劫”的时代精英。endprint
社会转型呼唤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想象。如今的中国,正在弯道超车。未来世界的发展,谁高瞻远瞩,把握了趋势、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王者,媒体产业也是。社会转型编辑的继续教育就是学习—实践—提升;编辑的生存之道就是学习—超越—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财政部 新广发〔2015〕32号.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331.
[2]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新出政发[2010]10号)[Z].2010.
[3]皮尔松.一生的护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马云.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Z].猫眼看人,20170821.
On the Editors Learning and Survival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XU Feng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have ignited a “knowledg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energy, which has changed everything in our lives. In this historical interaction, we are lucky, but also faced with challenges.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proces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s a selfrealization process 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ffect of editors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ir qualities, and proposes the thoughts on editors continuous learning.
Key words:social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society; editing;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責任编辑:蒋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