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高考压力,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2017-12-11伍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家长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26

收稿日期:20170714

作者简介:伍辉(1965—),女,湖北武穴人,副高级教师,硕士,从事汉语言文学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考生家长的关注,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备考压力大,很辛苦,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想和他们一起备战高考,但是由于方法不当,常常事与愿违,越帮孩子压力越大、越紧张。根据多年为高三考生及家长做心理辅导的经验,总结家长在备考期间出现的“好心办坏事”的类型,反思这些类型表现,给家长如何在备考期间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家长;考生;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07503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心,在高三这一年里,焦虑、紧张的不只是考生本人,还有身后默默服务的家长,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为考生忙碌着,在自觉不自觉中给孩子巨大压力。在对学生问卷学习压力的因素调查中,79%的学生选择了“来源于家庭的期望”。可见,在备考期间许多家长无形中“好心”却办了“坏事”。

面对高考,作为家长,您的表现应该属于下面哪种类型呢?反思这些类型表现,家长又该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为高考保驾护航呢?

一、高三家长问题归类

笔者根据多年做高三考生及家长心理辅导的经验,把高三家长在备考期间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类。

1经常唠叨型

每天把高考挂在嘴边,经常对孩子说:“你咋还不抓紧学习呢,离高考还有多少天了,你不着急呀?”“再不学就来不及了,高考考不好就完了。”其实,距离高考越近,考生内心越紧张,家长的唠叨只会使考生更加焦虑、紧张。

我们知道,大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加工站,只要有信息输入,大脑就要不停运转、加工,同时把没用的信息及时删除。白天孩子在学校时大脑已经接收了满满的信息,晚上回家,家长灌入大量的唠叨信息,这样从早到晚只有输入没有删除,致使大脑信息严重超载失衡,孩子的压力怎能不大?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应该是少说话,多倾听。有句话说得很经典:伟大的母亲光长耳朵,不长嘴。

一般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如果是20分钟的话,家长说话超过12分钟,就属于这种唠叨型了。

2病急乱投医型

高三这一年,有些家长的压力往往比考生的压力还大,焦虑程度有时比考生还高,望子成龙心切,病急乱投医,经常去听一些心理专家的讲座,很多心理专家提倡赏识教育,这是好事,但有些家长不管自己以前怎样对待孩子,听完讲座,照抄照搬。有的学生说,有一天他妈回家,突然对他微笑着说:“儿子,你是全世界最棒的!”但是,说这句话的时候,妈妈的表情却是别扭的、怀疑的、做作的。因为,他妈以前跟他说话,常常是板着脸,训斥着,突然这样赏识,孩子有点受不了。儿子说:“妈妈,你咋地了,受啥刺激了?”

所以,要让赏识教育发挥作用,要做到有理有据,不是盲目、空洞地说几句“你最棒!你最好!”就能达到激励的效果的,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机处理,不要照搬,否则会适得其反。

3轻易许愿型

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提高成绩,经常在考前对孩子许很多愿望,比如,“你要考进学校前三十名,就给你买个‘苹果7”;“你要考进学校前五十名,就给你买品牌球鞋”等等。实际上,这样做并不一定能起到激励的效果,相反,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以前考试前,都是担心“如果考不好对不起老师的培养,对不起爸妈的期望”,而现在还得加这一条,“如果考不好,就得不到心仪已久的宝贝了”,使考生在对待学习这件事情上,又多了一个患得患失的干扰因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老板不幸落入江中,一个年轻人不顾水寒刺骨,跳入江中。大老板对年轻人说:“你游快点!我给你1 000元!”年輕人本来只是想救人而已,但听到这么高的奖赏,就加快了速度。大老板觉得不够快,又说:“再快点儿,我给你2 000元!”年轻人心想:如果再慢点或许能得到更多赏钱,于是他故意把速度减慢了。最后是大老板的钱越加越多,年轻人的速度却越来越慢,结果大老板沉入水底,而年轻人也没有得到任何奖赏。

可见,当一个人如果被外在的因素诱惑、干扰,不能集中精力投入某事时,成功的概率便会大为降低。

4攀比、炫耀型

孩子上高三后,有些家长常常拿考入清华、北大的孩子作为学习的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孩子与清华北大孩子的成绩有多大差距,却依然乐此不疲,一旦自己的孩子不在学习状态,就会着急地说:“你看那谁家的小谁,考上了清华,你看看你……”孩子如果考好了,进步了,拿着成绩单,高兴地回到家里,本想能得到家长的表扬,没想到因为离家长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所以家长看到孩子高兴,反而更加生气:“你是不是觉得你很不错呀?啊?你看人家谁谁,跟你是初中同学,初中成绩没你好,现在人家把你落飞了,人家上重点大学,你却只能上普本,考这点分还好意思说呢?” 一句话把孩子的自信心挫没了,考好考不好反正都一样,还学什么呀。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攀比,使孩子丧失自信,要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不具有可比性,学习方法没有万能的,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别人而打乱自己的复习节奏。

相反,有的家长却特别喜欢在人面前炫耀自家孩子的成绩。比如,孩子一考好,见人就说,我姑娘在一中重点班,这次考试又进步了,冲进了学年前十名。家长炫耀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为爸妈争了光,孩子当然很高兴,但从此以后,她会担心忧虑下一次考试成绩,如果考砸了,父母没面子怎么办?所以,家长炫耀之时无形中给孩子心理上增加了不小的压力[1]。

5全家警戒型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备考环境,能全身心投入复习,孩子在家学习时,要求全家都保持静默状态,甚至有的家人连拖鞋都不敢穿,什么也不敢干,生怕弄出一点声音。殊不知,考生如果习惯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中答题,等到了真正的高考考场上,有一点声音都会对其造成干扰,从而影响答题状态,造成失常发挥。endprint

所以,备考期间,家長不要刻意追求寂静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加以注意即可,如频繁进出孩子的房间、通电话时声音过大、聊天时间太长等,这些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

6全程陪护型

孩子进屋刚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家长就推门进来:“儿子吃个水果吧?”过半个小时又进来:“你需要什么不?”孩子很不高兴:“你是监视我学习没学习,还是真让我吃东西?”一把把家长推出去,甚至把门都锁上了。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后,就不要轻易打扰孩子。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高三这一年竟然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请假在家专门照顾孩子。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全程陪护,这种做法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考前的心理放松,不利于高考的正常发挥[2]。

以上几种类型,是家长在高三备考期间要尽量避免的。

二、关于心理疏导的建议

反思以上表现,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科学地帮助考生备考,避免帮倒忙。笔者根据近年来给高三考生及家长做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发现高三考生在备考期间经常会出现一些心理现象,家长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

1不要过于强调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将学习的目标和期盼转变为内在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因,是保持积极学习状态的内在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二者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这样,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所对应的学习效率应该是最高的。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所对应的学习效率都应该是偏低的[3]。

进入高三后,很多孩子都会抓紧时间学习,恨不得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学习动机过强者不能容忍自己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别人学习时他在学习,别人玩时他还在学习。他们的认知模式常常是这样的: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会获得成功。从而把努力和勤奋作为成功的唯一条件。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几次考试下来,自己的目标从来都没有达到过的时候,就开始处于一种慌乱、束手无策的状态,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是不是就不适合学习”“我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长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家长不要着急,要引导孩子反思:这个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这个目标,那这样的目标是无效的。可以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每一阶段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从而增强自信心,才能逐步实现大目标。对于“成功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恰当的认知模式,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与自身能力和环境因素有关,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过强的孩子是由家长的过高期望导致的,这类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孩子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

2不要过多在意名次

学生进入高三之后,大多会特别在意每一次考试成绩及名次的变化。每次考试过后,都会被成绩、名次波动带来的消极情绪困扰,从而影响到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目的是在最终高考时能考出高分,平时考试只是高考前的实战演习,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到丢分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这样,在高考中遇到类似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从而使高考成功的几率相对变大。

所以,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之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客观分析这次考试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对考试分数不要过分在意,对于失分的地方,要找到其失分原因所在,是因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还是考场上的心理因素所致,或者是审题不清、计算能力问题等等,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归于“马虎”这类笼统的原因,关键是要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更不能只是发现问题,而后置之不理。高考前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考生在高考中胜出的几率才会更大。

为了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考试后,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本次模拟考试,要给它加一个时间状语,避免孩子产生“这次考试没考好,高考就完了”的错误定位。例如,“我只是在2016年4月8日的模拟考试中,考得不理想。”还可以再具体到某一科,“我只是在2016年4月8日的模拟考试中,数学科目考得不太理想。”注意,评价时越具体越好,这样就避免了以偏概全的评价带来的消极心理。

3不要时时与周围同学比较成绩

这种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和自己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身上,当这类考生知道考试成绩后,他会马上去关注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的分数,从而判断自己本次考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连续几次考得不如平时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就会方寸大乱。每天盯着对手,看人家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人家用哪本习题,他就想尽办法买同样的习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和比较的同学不一样,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导致学习节奏大乱,成绩每况愈下。

对于这种现象,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如果同别人比较打乱了自己的复习节奏,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此时就要引导孩子:如果大多数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那个同学的话,那就在内心承认“我就是不如他”。不如多和自己比一比,发现自己这一阶段比上一阶段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知识掌握不牢需要怎样改进,以此提高成绩,增强自信。

4消除患得患失等消极情绪

随着模拟考试的结束,考生离高考越来越近,心里也越来越紧张。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觉得前途渺茫;而部分考得相对好的同学,觉得不太满意,还没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焦虑、烦躁、担忧、患得患失等不良情绪相继而生。这时家长可以引导考生试着用“自我质辩”的方法调整情绪。拿出一张纸,对折,在折线的左侧把自己的担心、顾虑罗列出来,然后逐条分析,这是已经发生的吗?能改变吗?如果不能改变,我们也不要强迫自己不想,你会发现你这样做时,反而想的频率越高,就像弹簧效应似的,越压越反弹,而且自责、懊悔等不良心态随之而生,从而影响了学习状态。之所以会经常想,是因为对我来说,这些人和事曾经对我的影响很大,作为正常人不可能不想,好,每次我心情不好时,都会想A、B、C、D这四件事情,5分钟想完即可。如果担心和顾虑的不是已经发生的,是将来要发生的,那我们要自问一下,既然还没发生,就这一种结果吗?例如,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的同学,担心高考还能考好吗?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进行自我质辩:高考我就一定会考不好吗?有没有可能考好呢?好,现在开始担心,考好了怎么办呀?当考生这样客观的思考时,就会发现好多担心恐惧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不必要的。endprint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正在高三备考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给予关注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侯,这种关注要适度,不要过分保护,否则,在无形中反而会给考生增加焦虑。

参考文献:

[1]高考助力五大忌,家长一定要牢记![EB/OL].普通高考江苏招生考试网.

[2]高考近了,家长该做啥?[EB/OL].高考频道 中国教育在线.

[3]陈智.心理咨询实用咨询技巧与心理个案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80—183.

How Can Parents Conduct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U Hui

(No.1 Middle School of Hegang, Hegang 154108, China)

Abstract:Every year, with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pproaching, all the parents will pay much attention to it. Seeing their children make great efforts and are under great stress, most of parents try to do something for their children,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ir preparation for the exam. However, because of their wrong ways, the things turn out against their wishes. The more they do, the more nervous their children are. This essay classifies the types of “the things turn out against wishes”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years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By reflecting on “the things against wishes”, the essay gives the parents some constructive advice on how to relieve their children psychologically in the exam preparation period.

Key words:parents; candidat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責任编辑:蒋琰)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