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17-12-11孔霞

丝绸之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城市发展规划设计

孔霞

[摘要]文章探究了郑州城市结构与公共绿地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影响郑州公共绿地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郑州市公共绿地发展规划的方案。

[关键词]公共绿地;城市发展;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45-02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的提升,郑州市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对公共绿地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诸多历史遗留原因,给“大郑州”的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近30年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回顾,从而为郑州市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的改善出谋划策,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郑州市公共绿地规划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回顾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河南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这一变化极大地提升了郑州的政治地位,各级省级公共设施也在50年代后逐渐围绕行政中心相继建成。1956年,在《郑州市初步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引入楔形绿地”“工业居住独立布置”等超前设想,首次将公共绿地规划纳入郑州市的城市规划之中。随后,郑州市先后对碧沙岗烈士陵园、商城旧址等区域进行改造,相继建成了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和碧沙岗公园等在日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园绿地,顺利将规划落实,切实提高了城市公共绿地的面积。

(一)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州市作为中部重镇、河南省省会,其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在1978年,郑州市政府颁布了新时期郑州市的总体规划,设立了郑州1978年到2000年发展为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正是该规划的提出,帮助郑州市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快车道。但在这一时期,郑州市的发展陷入了“摊大饼”式扩张的泥潭,城市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呈四边形的城市结构围绕旧城区不断向外进行无序蔓延式的发展扩张,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的70.2平方公里发展到了2000年的133平方公里。在1985年,郑州市的公共绿地覆盖率曾达到过35.25%,雄踞全国第一,郑州也因此获得了“绿城”的美称。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城市绿化指标连年下降,在1995年的统计中,郑州市公共绿地覆盖率下降为31.6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停滞的时期。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郑州市政府整理了城市的发展思路,在规划上对原有城市结构进行了改革,从以“二七”为中心,铁路为轴线,放射扩张型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布局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譹?訛以20世纪80年代规划建设的城市建成区为郑州市中心区域,将中心周边的城市地区组团,规划为具有不同职责的城市片区。城市中心区域大力发展建设第三产业,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行政服务设施,将工业区向外部区域专业。各片区之间用公共绿地系统分隔,形成多种功能有序排列,自然景观充分融合的大型复合城市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中原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郑州市更是提出了全新的“郑州都市区”的发展规划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影响下,郑州将周边县区统一纳入了郑州市中心城区,逐渐将郑州建成了人口超过千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功地发挥了国家的号召,带动了周边城市和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而在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支持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若该规划能够实现,那么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结构形态。

在这一时期,郑州的绿化问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从2005年起,郑州市的绿化面积不断提升,绿化覆盖率也逐渐恢复到了我国城市绿化率的第一梯队之中。根据最近的统计,郑州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2%,超过了郑州历史上的最高值。郑州市的公共绿地也从早期的以人民公园等几大公园为主,发展成了沿交通干线、城市河流分布的公园绿地网络。在公共绿地的规划上,沿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绿地和公园能够方便市民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快速抵达,缩短了居民的通勤时间;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规划在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周边的城市绿地与公园能够帮助减少环境噪音,吸收机动车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以及车辆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降低城市环卫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沿城市主要河流分布的公园绿地主要有金水河滨河公园、东风渠滨河绿带等。这种设计在城市河流附近的公共绿地与传统的公园式绿地相比,具有开放性更强、环境关联度更高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美观性。还可以发挥出绿地的廊道作用,帮助城市内空气更好地循环流通,成为了城市真正的“通风管道”。

二、郑州市未来的公共绿地建设

目前,城市公共绿地在郑州市的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郑州市的不断发展,公共绿地建设也将会随着城市定位、结构、功能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影响公共绿地建设的因素

1.行政因素

作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建设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政府的行政行为对于城市公共绿地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城市功能规划、土地使用成本、税收等手段,来控制和引导特定行业和普通市民的活动区域分布,从而实现对于城市公共绿地与周边形成和谐统一的配套规划。随着未来郑州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公共绿地面积与居民生活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政府的行政调控要能保证未来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服务半径上,都能覆盖到整个市区的居民生活用地,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规划上切实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

2.位置因素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由于地价级别产生的位置差异愈发凸显,而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与地价之间有著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居民在选购商品房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周围绿化环境较好、生态均衡的住宅小区,这种旺盛的需求使得开发商在规划选址时,倾向于选择周边有公共绿地的地块进行开发,这就使得绿地周边的房地产项目出现扎堆的现象,也使得绿地周边的地价快速攀升。endprint

3.城市化因素

在过去30年,我国城市发展轨迹与经济发展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与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增量为主。城市的发展表现为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加、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城市行政区数量的不断提升等。在未来郑州的行政规划中明确提出,郑州要发展成国家级中心城市,这一规划又将会极大地提升郑州的城市化进程,造成更多潜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如何合理地对公共绿地进行设计和布局,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建设方案分析

围绕现行“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规划,结合未来“郑州都市区”的规划构想,郑州市未来的公共绿地规划应该以环状绿地围绕、绿色通道相通、块状绿地填充为原则,构成绿环、绿道、绿块三大系统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绿地结构。

1.对公共绿地系统进行分类规划布局

在郑州市未来公共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共绿地由绿色环境系统(绿环)、绿色廊道系统(绿道)和绿色斑块系统(绿块)三大系统构成。其中绿环指的是以城市核心区周边的农林业为基础,利用该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围绕整个城市核心区建造的绿化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原则是以整体优化为前提,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周边的交通环线、河渠、铁路等条件,建设出横纵交错的公共绿化带,使之形成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之间的自然过渡带,从中心向外辐射,缩短人与自然地距离,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绿地的辐射半径。绿道系统是指由城市内部道路周边的绿地、沿城市河流规划的带状绿地和河流水系防护林的廊道式绿地构成的绿地系统。这一系统是城市公共绿地网的骨骼,它可以将绿环与绿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绿化网络系统,为城市的生态景观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持,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显著作用。此外,绿道系统能够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能够有效保持水土,控制河床沉积,并能够明显地过滤河流污染物。而绿块是指包括市内公共场所、公园、广场在内的绿地系统。这种“绿块”通常分布于城市的节点位置,一般在绿环与绿道的交叉口,辐射半径最大,是大部分城镇居民休闲的最佳选择。因此,在郑州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城镇绿块的规划,把这些位置作为公共绿地规划的重要节点,形成环、道、块相融合的城市绿化网络,使城市公共绿地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2.因地制宜进行绿色植物种植

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郑州市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截至目前,郑州地区已经发现的古代历史遗迹数量多达400余处,拥有各类文物古迹达86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4处,省保单位131处。在这些古迹的加持下,郑州年接待游客量多达5亿人次,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因此,在发展城市公共绿地時,要做到合理规划,把绿地和当地人文旅游景观相结合,让绿地为城市旅游行业服务。

3.发展立体绿化

作为拓宽城市绿化空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立体绿化能够利用介质物体较大的表面积,从而向物体索取绿化空间来达到节约绿化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规模、美化生态环境等目的。通常情况下,立体绿化可以分为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譺?訛随着郑州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土地将愈发成为一种昂贵的稀缺资源,要解决这种资源稀缺和绿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立体绿化就成为郑州市发展公共绿地最好的选择。通过对城市建筑的立体绿化改造,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城市公共绿地的面积,更可能在绿化规划的过程中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建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城市发展规划设计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规划设计作品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