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写万象的精神超越
——张铁锁写生作品印象谈
2017-12-11董智敏
董智敏
心—写万象的精神超越
——张铁锁写生作品印象谈
董智敏
记得曾给铁锁兄所写的书画评介文章中我有过这样的表述:“有意味的是在姚奠中先生百年诞辰的志贺中,作为追随了三十余年弟子的铁锁并没写字,而是以一幅焦墨长卷的山水意境,表达着自己的敬意——那重叠的山,峰峰列陈、苍茫无限;那曲折的路,峰回百转、曲折弯延。那些层层山石像万卷厚重的书卷,那浮云、苍松、流水蕴居其间……这是象征,象征着对前辈的敬仰,也象征着自己的心绪,还象征着他在以艺术走进人生中的许多许多的咏叹和感慨。”
这更似乎是一幅自己对自己形象化的写照……
是的,对张铁锁的认识,在人们普遍的或某种印象中,其书名掩盖了他的画名。他的艺术实践和成就,是以书法为代表的,而书法在行楷之外尤以隶书为胜,并深得众位师长、大家赞许。但其实铁锁是学画的出身——从古老的河东带着耕读传家传统精神的滋养走来,他作为我们77级“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山大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学子,历经四年全面的专业科班教育和训练,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但工作需要便是人生的责任,自大学毕业后,几经工作的变动而为政、研史,以及从事社会文化工作的经历,均与专业绘画之职无涉,但缘分和心底中那份不了之情结,也就决定了在他的人生艺术的实践和过程中走出的是另一条特殊之路。就绘画艺术,作为同窗的我对他的造型功底甚为了解。而这些在今年6月中旬所举办的“闲暇问墨——张铁锁书法习作暨绘画写生展”中的作品的亮相和展示,不仅令人恍然一醒、耳目一新,且看出他虽多年从事行政管理及党建、史志研究等工作,但业余时光却从未停止过自己绘画“功课”的修炼,并且默然地践行着重点在写生方面的坚持和积累。正是这展览中的近百幅山水、花鸟等写生作品告诉我们他作为科班的专业基底,苦心孤诣的追求方向,求知好问的学习心态以及对自己艺术初衷和理想的信念,是怎样在改了行的几十年中却仍痴心不改、矢志不移地在业余的坚持中走过来的。而他的艺术人生又是怎样在自强、自励、自觉的持守中走出来的。
第89页至93页均为张铁锁作品
写生作为绘画艺术基本的方式与能力,是所有走向成熟的画家绕不过去的路。写生的意义不仅验证着画家素材积蕴、心手合一、造型与创意的基本功,甚至它会成为画家最终风格与成就形成的基底。而在我看来,写生对铁锁似乎是他精神寄寓和超越的滋育修为。
由专业而业余,从人物转而为山水。在展出的这些写生作品中可明显地看出他更为倾心的是焦墨山水的直面写生。许多直面大山大水的写生作品,不仅是他因工作而走遍太行、吕梁、雁门等这片“红色土地”上作收集、调查、研讨、考证等工作之路途和经历中,对那一山、一石、一地的凝视抚摸之所得,还得益于其书法的笔墨功力,其画的造形能力的语言支撑,且透露着他不喜粉黛而独钟朴素的审美品位和意趣,更蕴含着因主持、研读多年山西史志的感情深厚积蕴,和对山西近代党史、军史、民族斗争史中那些可歌可泣的精神感动的记写印痕——山水是形、是人、是魂,予其真性所至、有感而发、寄情达意、不拘一法的注情抒意。因而对他的焦墨写生山水似不应以纯学术性的笔笔墨墨、情情趣趣视之,倒是其中的气息与格调之自由、纵情、苍浑、凝重,却是雅玩者或故作学术或以恶俗作惊世骇俗之辈,无法理解和造作而成的。作品《洋马山》是他深入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写生所得。整幅作品,构图新奇,用笔流畅自然,虽用毛笔直接画就,但却完全应了荆浩:“笔使巧拙,墨用重轻,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的画山水的要义。同时,他还有感而发的在该作品上题写了“天然瞭望塔,自古兵家地,千载地方史,抗战最伟大”的自作诗,使整个作品一下子活了起来,使这个当年抵抗侵略者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这么一件作品而突显了“彰往察来”“温故知新”的深义。
他的花鸟写生,不论是焦墨抑或色彩,不论是四尺整纸还是尺牍小品,也均是面对景物,有感而为,特别是焦墨作品,更是挥笔展纸,直接绘就。不经心处更是常流露出书法之篆籀之气,其书法技艺在绘画中的运用,更是自然天成。这在当今中国绘画遇到的“书法危机”情况下,的确难能可贵。也因而他的艺术和独特之处在于:是以艺术为人生的一种方式,把艺术作为生活、工作的一种精神内容和对象,用之于自己的人生修养,内省体验而达之于对社会、时代、现实人文精神继承与弘扬的创造追求,从而也最终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精神价值的人生实践。或也可以这样理解,他是把自己的艺术行为和理想作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从具体的现实人生实践到广阔社会存在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去反思,追索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从这充实而丰富的动态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深化和延展着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得以净化和升华。
“闲暇问墨——张铁锁书法习作暨绘画写生展”的举办,似乎是铁锁一个隐没了许久而重新“归队”的一个表白,然而正如他说:这次“归队”却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在这条艺术人生的路上,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