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学分银行”研究
——兼论协同视角下学分银行建设
2017-12-11宋立丹,杨宇
宋 立 丹,杨 宇
现代学徒制“学分银行”研究
——兼论协同视角下学分银行建设
宋 立 丹,杨 宇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借鉴银行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学分银行的建设策略,尝试构建协同环境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行“学分银行”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学分银行;协同理论
在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给予高度重视,一些企业和职业院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试点,如何对试点工作有效推进,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教学管理上试行“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学分银行概念源自韩国。1996年,韩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先施行“学分银行制”。“学分银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不是金融企业,管理的不是货币,而是管理学分。在我国,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领域设立“学分银行”。
所谓“学分银行”(Credit Bank)是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具备学分存储功能、汇兑功能。[1]它以学分为衡量学习成果的单位,学习者以往的学历、技能证书、培训等都可以转换成一定的学分,存入学生个人“学分银行”账户,从而使不同学习成果能够得到统一认证。
“学分银行”主要有三种功能:(1)所获得学分的认定。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机构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学分银行得到认可,并记录下来。(2)学分积累。学习者通过不同渠道取得的学分,经“学分银行”认定后,可以存放个人账户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它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学习组织和学习时间的限制,从固定学习改变为灵活的学习,学习更具有弹性。学习者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的学分,技能培训、项目研究和考证也可获得学分,所有的学分能累积起来;还容许学习者不一定按常规的教学学期来学习,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间断;曾经的学习成果,即便是隔了几年,仍可以折合成学分。(3)学分兑换。学习者在“学分银行”中积累了一定的学分后,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证书。犹如商业银行的“零存整取”功能。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学分银行的意义
(一)学徒有意愿通过现代学徒制来提升自己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在职员工,一般都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他们学历较低,综合素质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收入也不高,他们希望通过学历教育提升自己。(1)现代学徒制班学习针对性强,通过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可以弥补学徒原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与此同时,学徒本身具有的相对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可以促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促进学徒自我提升,参与到企业更高层次的研发和技术革新中。(2)可改变工人身份,提高地位。文凭的获得和技能的提升,使得他们在企业中能冲破工人与技术管理人员的身份界限,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3)岗位选择面更广,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得学徒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也使得这些学徒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弹性学习时间、弹性学籍为学徒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学分银行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能给学徒充分的自主性,学徒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在工作相对轻闲时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由于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就消除了学徒因担心或工作压力引起的学习顾虑。在学习过程中也给学徒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真正做到工学交替,课程合格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存到学分银行,当学分积累到规定数时就可以申请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而学徒学习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学籍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学分银行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分银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终身学习是只要有学习需要,就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地点等。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青年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有生力量,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可是在很多企业中,低学历及低技能的员工还是占有相当大比重。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对在职员工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学历教育,为企业员工技能与学历提升、乃至员工的职业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将来对构建员工终身教育体系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学习资源利用率,避免学徒重复性学习
“学分银行”制度本身要求各种学习成果得到学分认证和积累,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认可学徒已有的学习成果及学习经历,使以往只有在学校学习获得的学分才能得到认可这种情况得以改变,从而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分转换,学徒如果想在专业和技术方面进一步提升,取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只要将信息录入到学分银行,以往考核合格课程得以认证。在企业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的研究成果、培训等通过成果转换,以学分形式加以累积,存储到“学分银行”,从而避免学习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性学习,提高学习资源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协同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也称为同步,和谐、协调、合作,是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范畴。“协同论”是德国著名物理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协同论认为,协同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作行为产生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2]学校与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两个重要子系统,通过协同合作的行为,使产生的整体效益大于个体效益之和,即“1+1>2”效应。因此,本文尝试构建协同环境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行“学分银行”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从学徒实际岗位要求和能力出发,校企协同制订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学徒的特色课程和教材,在教学组织上协同设计与实施,分工明确,施行多元评价,实现校企协同共建的知识体系。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的改革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前提,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学校了解企业的职业能力要素和职业资格要求,企业也厘清了自身需求,明晰新进员工和现有员工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职业能力分析以企业岗位专家为主体,学校课程专家全程参与,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加侧重岗位技能培养,以“实岗培养”为主,构建“学校任务与项目+企业在岗任务与项目”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集中讲授“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竞赛、技改项目等设计任务和项目。由学校完成专业“行业”标准上的“面”的教学,由企业完成学徒岗位标准上的“点”的培养。
图1 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实施四阶段式人才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培养。在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四阶段的基础上,依据学徒成长时间将学徒成长分为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和学徒成熟期三个时期。学徒适应期与职业素养培养阶段相对应;学徒成长期与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学徒成熟期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相对应。四阶段分别对应有学校学习任务和企业在岗任务,通过工学交替,逐级递进,构建现代学徒制“学校学习任务+企业在岗任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具体见图1。(1)在职业素养培养阶段,文化感受与企业体验,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完成。(2)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由学校完成工作技术总结撰写方法,职业技能等级考证等。由企业完成基础岗位技能培养,考取相关岗位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在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掌握专业专项理论和专业专项技能。由学校完成专项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由企业完成专项技能培养。(4)在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功能性知识,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参加技能大赛、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2.教学组织与实施。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导师”的授课方式。企业的项目培训由企业导师完成,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和岗位技能相关的培训。培训计划由企业导师提出,企业培训任务主要是“实岗培养”,企业导师按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标准和理论知识。学校培训任务以综合性的“项目”组成,基本专业理论贯穿在“项目”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人文素养、专业理论、岗位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培训计划由校内导师提出,培训的形式是按企业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模式进行。教学方法采用行动教学法和与之有关联的其他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并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与数字资源,特别是慕课、仿真软件资源等。
3.考核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与评价与目的是不断提高学徒的职业能力,激发学徒积极性。在现代学徒制学徒培养过程当中,学徒的学业考核方式可多元化,施行校企协同考核鉴定。学徒培养绝大部分时间是进行“实岗培养”,并不需要将能力要素和资格要求还原为传统的校内集中开展的课程,所以能力要素和资格要求经常直接就是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本身就包含“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等“五元”内容;在评价主体上,“实岗培养”中师傅、班组长、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都会参与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重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实习日志、周记、每月小结、学期总结、实习报告、学徒自评表、学校导师工作评价表、企业导师评价工作表以及与导师沟通记录表等,体现多元评价。
(二)开发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建设是有效实施“学分银行”的保障。在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中,最适宜采用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法。采用典型任务分析法,将学徒目标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工作任务化,主要是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实现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转换为课程;将课程分解为学习单元,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最后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3]
在设置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时,充分考虑与合作企业已经开展的培训项目的衔接。在设置课程时,采用模块化、系统化设置,既有企业模块(行业标准),又有学校模块,模块之间既有系统考虑,又做到与合作企业已有培训不重复,针对学徒起点不同,采用不同模块组合,进行差异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现代学徒制专业的课程结构图2。
图2 现代学徒专业课程结构
(三)加大校企双方“双导师”培养力度
现代学徒制学生由企业与学校进行双主体培养,需要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育人。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成长的措施,但由于校企结合不够,往往因为没有具体的任务和项目,责权利模糊不清,导致效果不尽人意。建议参照德国双元制的模式,出台企业师傅、企业培训师的考核标准,并在岗位层级和薪酬上加以体现,这样才能培养一批企业导师。其次,切实落实校内双师型教师待遇,打通高校教师参评企业职称的诸多人为限制,鼓励优秀校内导师的涌现。最后,以现代学徒制为任务项目的载体,逐步恢复“以师带徒”的制度体系,将师徒的责权利进行适当的衔接,构建现代学徒制下能长期发挥效用的新型“师徒”关系。
(四)基于互联网建立“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构建
将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衔接起来,针对学徒的能力起点、受训经历、创新水平的不同,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4年;基本学制为3年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建立“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实现学徒所有学习成果累积。“学分银行”可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学徒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这一难题。学徒在管理平台上申请个人学习账户,存储个人学习成果。设计“学分银行”管理平台。
“学分银行”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分为学校、任课教师、企业管理和学徒四大模块。学校主要负责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资源、教师管理、课表编制等;教师负责课程成绩评定、综合素质评定等;企业主要负责企业实践、学分转换等;学徒主要是进行系统注册、选课、申请学分等。具体见图3。
图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银行”管理平台
“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具体操作有以下四个步骤:(1)学徒到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注册,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学徒拥有个人学分银行账户;(2)学徒到“学分银行”存储学分。学分主要由两个渠道获得。一是课程学分。学生登录选课平台选课,学习,课程考核合格后到“学分银行”申请学分。二是奖励学分。学徒的论文撰写、已获得的技能证书、项目研究、竞赛等成果都可以转换为奖励学分,到学分银行管理系统认定、兑换为学分;(3)学分储存,实现零存整取;(4)当学分存储到学校要求的总学分时,学徒就可以申请学历证书。
在现代学徒制的“学分银行”管理平台中,学分转换是关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指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设立学分银行。[4]“学分银行”顺利实施需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制订《现代学徒制学徒“学分银行”管理办法》,制定奖励学分认定的范围、内容和奖励标准,对奖励学分进行认定和兑换。包括奖励学分评定表,奖励学分的兑换程序、兑换办法等。学徒的论文撰写、专利申请、已获得的技能证书、项目研究、竞赛等形式,获取的奖励学分,经学校认定后,存入学徒个人“学分银行”账户。学分银行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学徒的学籍问题,学徒学习年限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在目前的研究中,“学分银行”制度是各类教育之间衔接的有效工具。本文所进行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银行”的研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需要在实践中经历设计、试验、调整、改进。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银行”的建设,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
[1]王立科.从理念到实践: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26-30.
[2]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21.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7-68.
[4]陈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EB/OL].[2015-09-09].http://zhijiao.jyb.cn/zyjyxw/201509/t20150909_6364 92.html.
[5]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地方高校期刊专委会2017学术年会在常州工学院召开
2017年11月2日—11月4日,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地方高校期刊专委会2017学术年会在常州工学院召开。会议主题为“地方高校学报能力提升与特色发展”。开幕式由地方高校期刊专委会主任、常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周泽民主持。常州工学院副校长朱锡芳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覃阳,省科技期刊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药科大学期刊部主任郑晓南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来自省内18所地方高校的40余名学报负责同志、编辑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覃阳作了题为《在创新中求发展——江苏省的期刊评估与期刊发展》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期刊评估的注意事项。省科技期刊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药科大学期刊部主任郑晓南在题为《提升期刊影响 彰显编辑价值》的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突出编辑的主体地位,彰显编辑的工作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
专题交流阶段,参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以及地方高校期刊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期刊出版理念与经营模式转变、刊物编校质量提升、特色栏目建设、学术期刊中心建设和期刊集约化发展等进行深入交流。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分制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5135);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协同育人平台为基础的多路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
宋立丹,女,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杨宇,男,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7)28-0071-06
[责任编辑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