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精神之父与社会主义新道路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创业史》
2017-12-10张丽军等
张丽军等
主持人: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参与人:乔宏智、计昀等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林菲、王聪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
时间:2014年12月29日
地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课堂,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C411教室
一、关于《创业史》的审美阅读感受
张丽军:各位同学好!非常高兴,我们今天来一起研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创业史》。尽管这部作品离现在已经六七十年了,但是近些年来,《创业史》研究文章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呈现出一个新的研究热潮。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文学史现象。这也说明《创业史》与新世纪中国现实、中国文学依然有着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为抛砖引玉,我先来谈一下对《创业史》的审美阅读感受。今天读《创业史》,我感觉这是一部具有生活感、生命感和鲜明的政治叙事意味的文学作品,其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理想性和务实性,对当下中国现实和文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宋文娟(中文二班):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创业史》的阅读感受。1.作品是一部农民社会主义革命史诗,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梁三老汉经历了从加入互助组到农村合作社的过程,思想也发生了变化;2.作品的基调符合社会主义的风貌,气势雄浑开阔;3.对于主要人物梁生宝的形象塑造过于理想化,社会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缺乏文学性和感情色彩。比如当梁生宝听到村民闲谈生活琐事,会认为他们很世俗;而当听到他们谈论灯塔社的进程时会很开心。这缺乏文学性、真实的生活质感和感情色彩。总之,《创业史》这部作品,跨越了那个时代,应该给一个较高的评价;但在今天这样的创作环境,应该很少会出现这样的作品。
林菲(中文四班):我对《创业史》的阅读感受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沉重感:历史的沉重感、人物命运的沉重感。我们并未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那段历史。作为一个历史的了解者,以现在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个时代的政策或做法是否正确,而我们却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是旁观,为此感到沉重;第二是敬畏感,对书中每个人都很敬畏,不会因为其有狭隘的想法或缺点而减少对他们的敬畏,他们都是环境和历史的产物。比如梁三老汉虽然思想保守,但做农活的劲头、对土地和粮食的热爱是真实而热烈的,是真正的农民;第三是生命感,社会总会在矛盾中进步,没有矛盾就不会有进步,生命力是无限的,人都得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不断地进步成长。
王倩(中文四班):我对《创业史》的整体感觉是特别朴实,方言的运用很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同时又发现一个问题,柳青作为一个二十多岁入党的作家,他对党有着由衷的崇敬和绝对的忠诚,因此,他的作品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我主要结合作品中的两个爱情故事来谈《创业史》的政治倾向。
一是梁秀兰与杨明山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时代的模范,有着抗美援朝的时代特点。梁秀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勤劳、思想纯正,具有很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杨明山在抗美援朝中受伤致使面部毁容,秀兰不仅没有退婚,反而认为杨明山更美了,跟他在一起是一种荣耀。秀兰在得知未来的公婆病危想见她,她不顾世俗的道德束缚,毅然搬进杨家照顾公婆。这种做法有违当时的道德伦理,而作者却大加夸赞,因为杨明山作为抗美援朝的战士,符合时代所宣扬的英雄形象,试想若把杨明山换成是富农,可能秀兰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因而,其中的政治倾向就很明显了。总体来看,人物倾向于平面化和类型化,男女之间很少有纯粹的爱恋,更多的是政治因素的考虑。二是梁生宝和徐改霞的爱情。与梁秀兰和杨明山的爱情有所不同,梁生宝和徐改霞之间带有两情相悦的成分。徐改霞是一个美丽善良又多情的知识女性形象,而梁生宝大胆、有信心,觉悟也很高。按理说两人很般配,但是没能在一起,终究是因为政治道路的不同:徐改霞选择城里的社会主义,进城当工人,而梁生宝坚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在革命工作和爱情的矛盾中,不同政治道路的选择导致爱情的悲剧。后来梁生宝用崇高的热情克制住爱情的本能,他选择了革命工作,选择了同自己志同道合的刘淑良作为革命伴侣。
通过这两个爱情故事,可明显看出柳青创作时的政治倾向。他把个人的爱情和创业的大主题结合起来,让个体生命和宏观叙事相呼应,爱情价值由政治价值决定,个人生命让步于政治。不可否认,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光辉的形象,而太过于光辉也损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我认为,人如果只能是阶级的符号,爱情由政治来决定,个人的生命体验只能让位于政治的话,是非常可悲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十分狂热的,如果要超越当时的局限,冷静地来对待革命,十分困难,因而这本书虽有局限,但我们也能理解。
李进(中文二班):我就文本中的几个细节谈一下感触。第一,作品政治色彩浓厚,这是写发生在乡村的故事,到处可以感受到农民对党的发自内心的拥护;第二,有一个细节是两个党员在组织贷款,可以看出二十多个贫农完全依赖两个党员过日子,这反映出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第三,梁三老汉对于土地的热爱让我印象深刻。土改时分到土地,他再三向儿子确认“这块土地真的是分到我们家,成为我们的了吗,不会再收回去吗”,这虽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仍让人感受到他对土地的爱。你生活在一片土地当中,可能平时感受不到这片土地有多重要,但当某个时刻触动你的内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对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爱如此深沉;第四,梁生宝对待工作和感情的态度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相似,他们都对感情会有自卑感,甚至放弃,而对事业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因而,我们虽然会为他们的感情感到遗憾,但他们对事业的态度让人敬佩。
二、《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张红双(中文一班):《创业史》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梁三老汉。其实,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梁三老汉是一个有着许多缺点的顽固农民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梁三老汉是不支持梁生宝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不仅言辞上不满意,讥讽梁生宝是梁伟人、梁大代表,而且之后还在行动上表示了对梁生宝的反对。可以说,他是非常顽固、保守和愚昧的,身上也有着许多农民特有的缺点。可是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塑造梁三老汉的成功之处。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完全遵守了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他展现给我们的梁三老汉是完全真实、完全符合当时的农村现状的。当时农民的保守思想和自私的确很严重,在这里,柳青完全没有替梁三老汉掩盖。书里描写梁三老汉这个旧社会的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像富裕中农郭世富一样,买下几亩地,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他只是想有自己的一份简单的家业,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了自己的家业而去剥削贫雇农。其实,大多数农民都像梁三老汉一样,虽保守愚昧,但都是简单善良的。他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逐渐变得拥护土改,支持梁生宝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是徘徊地、艰难地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一直是矛盾的,而正是这个矛盾,才使得这个形象更加真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梁生宝就不够符合真实性的原则了。作者把很多优秀的品质慷慨地赋予了梁生宝,他朴实善良勤劳能干,还有一种为社会主义牺牲、不计个人私利的崇高品格。作者有意把这个形象崇高化、纯洁化了,以至于我们几乎看不到梁生宝的缺点。梁生宝和徐改霞的爱情悲剧,是我一直非常遗憾的地方。这个悲剧主要是梁生宝造成的,他不主动与徐改霞沟通,只是单方面以为徐改霞是要追求城里的富裕生活,不喜欢农村,以致最后对徐改霞生出了很多的误解。我觉得徐改霞没有那么狭隘的心理,她应该是一个像梁生宝一样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志青年,徐改霞给过梁生宝好几次挽回这段感情的机会,可梁生宝都没有珍惜。不过,或许只有这样一个不拘泥于儿女感情的梁生宝,才能更好地做他的政治工作吧,作家这样安排应该是有深意的。
杜鹃(卓汉本):我主要想谈一下梁生宝与徐改霞的爱情悲剧,造成这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二人缺乏沟通,交流太少,责任主要在梁生宝。他一心扑在互助组上,认为工作第一,恋爱麻烦,加之性格的自卑因素,过于被动,对徐改霞进工厂有狭隘的误会,也体现了农民阶层思想上的桎梏。徐改霞也有一定的责任,她太单纯,轻信郭振山。同时,作者对于梁三老汉的生动刻画、对郭振山的描写都开未有之先河,我认为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何双梅(中文四班):我想谈郭振山这个人物形象。一般都将郭振山放在与梁生宝相对垒的位置,说他是社会主义道路的绊脚石,是共产党的退化;但我认为,郭振山是不应该被责备的。梁生宝是柳青塑造的终生保持心灵纯洁的模子,现实中这样的人实在少,而大多数人是郭振山这样的,其人生观无可厚非,他在小农经济下求发展是最朴素的农民精神,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另一方面,《创业史》的主题是创立家业,梁生宝完全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先富带后富”,正是因为不可能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而郭振山虽然个人主义动机比较明显,但这个动机完全符合创家立业的精神,他的做法也符合“先富带后富”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他不应被批评。
张丽军:是不是柳青对郭振山要求太高了?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可能没人批评他,他是作为一个领头人而受到了批评。
王金钰(卓汉本):我很佩服梁生宝,他代表着众多人中的一小部分,非常珍贵。之前的农民种地为自己而活,与国家层面相距甚远,如梁三老汉、郭振山等;现在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已不再那么深沉,也不再那么存有依附感,不再为生存下去而努力,而且农民越来越少,土地已经不是农民唯一的生存方式,像梁生宝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主义道路该走向何处,当真正有一天关于土地的技能没有人传承该怎么办?现在的农民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该何去何从?
林菲(中文四班):我不同意刚才王金钰同学的一个观点,说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认为现在生活在最底层的,是在城市交着房贷或房租的上班族,生活看似体面,但收入与城市的高消费矛盾尖锐;相反,在农村,务农已经不是唯一的生存道路,现代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家致富,加之低消费的生活,幸福感与从前大不相同。
李想(中文一班):对于前面两位同学讨论的关于农民苦不苦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农村里有大院子,也有小破屋,应该全面地看待。《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巨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柳青从高干到农村十几年的经验写成的,柳青也是“为文学卖命的作家”,令人尊敬。作品构思广阔,展现了深厚的社会现实,其中包含有贫农、富农,而没有将其类型化。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品有一些不足。第一是文本结构,前半部分描写细致生动,富有感染力,后半部分略显冗杂,这种现象在现当代的作品中比较常见;第二是心理描写,许多描写有作者较多的个人观点注入,对复杂人性的刻画较为简单;第三,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巨作,但仍有浪漫主义的气息,表现就是主人公在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有一位党的领导在理解支持他,每次总能化险为夷。在读到梁生宝的互助组被打倒后,我就相信柳青会让这个困难得到解决的。但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如此。
计昀(2012级研究生):刚才听到同学们谈到梁生宝的形象,认为他太高大、不真实,但是我认为他是符合真实的。柳青对梁生宝有一个细节的处理,他是一个内敛型的冷静性格,而不是风风火火地搞生产的性格,这是与主题相符的。梁生宝的父亲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富裕中农,作为一个农民,穷了一辈子,最后希望的是什么,就是富裕,所以梁生宝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生产成果来向大家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富于行动性的梁生宝也就决定了他必须成熟,必须内敛。第二点就是,为什么梁生宝没有和地主等进行正面冲突呢?因为写正面冲突太难了,而梁生宝正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共产党员,所以只能是内敛冷静的性格。虽说单纯的内敛可能会造成其性格展现得不充分,但是从他跟梁三老汉的相处来看,性格的塑造还是比较丰富的。
徐改霞这个形象塑造得不是很好。她在结构上的作用太重要了,她连接着郭振山和梁生宝,在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牵制性。如果文本中有一点东西深深吸引你,那就从这一点出发,然后深入地看文本的结构、艺术细节等,就会比原来无逻辑地阅读更深刻。
张丽军:从艺术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来谈,这两点很好,但有一点我不认同。我认为梁生宝的性格是火热的,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有对事业、对生活、对同志的炽热的情怀,他总是无比热烈地投入生活。当然,他对于爱情是一种抑制,这使他的情感存在很大的问题。
李倩娇(中文一班):梁生宝为了他热爱的政治理想,勇于进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他积极地坚持着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给我们启发:年轻就是一种资本,把这个资本化作付诸实践的动力,我们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趁着年轻,去追求我们的理想,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样我们就可以取得辉煌和胜利。
尹国荣(中文四班):刚才听师姐的发言,说徐改霞这个形象在结构上很重要,我就想到,如果续写《创业史》,应该给徐改霞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她会不会回来?前面何双梅同学说郭振山的做法情有可原,但我认为他很坏,应该被批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表面上起带头作用,但当灯塔社威胁到他的威信的时候,他就鼓动孙水嘴这些人也成立一个互助组,而且对于别人的困难冷眼旁观。虽然他精明干练,但是与党是背道而驰的。
我很喜欢梁三老汉这个形象,这一形象的鲜活在于他有转变,不像梁生宝性格从头到尾没变。从梁三老汉对梁生宝的称呼,就能看出梁三老汉的变化。作为一个父亲,称儿子为“宝娃”,这个阶段他是顽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逞能;互助组成立之初要买稻种时,称儿子为“梁伟人”“梁代表”,是一种嘲讽的口吻;在灯塔社建起来之后,称儿子为“主任”,这时候他已经完成性格转变,对儿子的关心也时时刻刻表现出来,对整个互助组也很关心。从这三个称呼的变化,作者让他实现了性格的自我否定。
张丽军:这位同学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转变的探讨,想法很好。
姜绪溪(中文四班):尹国荣同学的主要观点跟我相似,但我也有一些其他看法。为什么梁生宝和郭振山一个被赞扬,一个被批评?两人开始一起带领大家的时候,为什么群众更愿意相信郭振山?郭振山原是富农,有资源,有粮食,也有钱,大家会认为他很有能力,容易信任他。作者给梁生宝的一个身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牺牲自己,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这无可厚非;但这并不代表不能为自己的家庭适当谋福利,谋福利不是错误,反而更容易被人信任,不能为了党和国家就没有个人。正因为两人均为党员身份,不同的处事方式也令二人褒贬不一。
刚才尹国荣同学说梁三老汉对儿子的嘲讽,这种说法我不赞同,我认为梁三老汉对儿子表现的是一片关心。他的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自己那一套是正确的,对儿子的阻挠可以理解,后来梁生宝遇到困难,他很关心儿子,儿子当上了主任,他也替儿子开心。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全盘否定梁三老汉对儿子的爱。
张丽军:我对你们两个人的观点都表示赞同。梁三老汉对儿子的爱是不用质疑的,只是对儿子做的事情不认同。
三、《创业史》与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
韩璇(卓汉本):第一次读《创业史》觉得很无聊,有浓厚的政治气息,主题太单一;但这本书很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整本书呈现的主题很明显,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农业集体化等。后来读《古船》,觉得很难读、很复杂,再回过头来看《创业史》,觉得很单纯、很好读,就像是一个青少年,想什么就写什么。而《古船》更像是一个中年人,它的思想、意蕴、内涵更深,可能心里想的是一回事,但通过意象、象征表现出来,二十岁的我来读这本书就完全被绕进去了。所以,刚才林菲同学说对《创业史》有沉重感,我是不赞同的。“沉重”这两个字用在《创业史》这么积极向上地表达光明的社会主义的作品中,是不太合适的。反而应该是一种轻快感,感受到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尹国荣同学说郭振山太坏了,我认为不能单纯地下定义。当改革触及到自身的利益时,人们会自觉地抵制,这样来看,郭振山塑造得很真实,在当时社会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不能单纯从“太坏了”这个角度来思考。《创业史》不能单纯地说好与坏,正与负,而是能让我们思考更多、能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部作品。
刘涵(卓汉本):阅读应回归文本,联系实际,不能总是挖掘个人想法,一定要联系历史实际深层次感受。在作者创作的时候,是有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像塑造梁生宝和郭振山,一个是正能量的共产党员,一个是负能量的,不是要说谁好谁坏,而是要表明共产党这个大本营里有两种力量在较量。梁生宝和徐改霞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是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是农民和工人的区别。
张丽军:除了这些话题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创业史》艺术形式的传达、政治性很强的意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小说中人物形象设置的内在理念,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的。
崔凌鑫(中文三班):作品能够塑造出有争议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之前对江姐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女战士形象,完全绝对的正面形象;小萝卜头、王二小也是纯粹的小战士,没有争议性。而在《创业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共产党人、蜕变中的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对应的分别是梁生宝、郭振山、梁三老汉,给了我们各种不同的形象。对于一个在发展中的农村来说,这是代表这一群人的形象,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好”和“坏”的标准去评价,梁生宝是艺术化的真实,梁三老汉是一个生活化的形象,而郭振山既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柳青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给读者以选择的余地,他不是把人固定在一个模板中,而是留给你发挥想象的余地。
王金钰(卓汉本):我读《创业史》的时候感觉很枯燥,没有阅读动力。而同样是关于农民问题的描写,我想到了赵树理,赵树理的作品有趣味性,可读性强。从语言方面看,两位作家口语化的语言都很朴实,而赵树理更喜欢给作品中的人物起概括性的外号,感觉很有趣。赵树理的写作观念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不管在什么政治环境下,坚持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农村生活,不简单地迎合政治生活。我对这两类作品产生不同感觉的原因,就是柳青的作品多反映政治,描绘的是理想的、可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而赵树理的作品反映的是农村真实的生活。
王倩(中文四班):王金钰同学关于赵树理与柳青作品的不同定位,我不赞同。她说赵树理注重反映农民生活,摆脱政治倾向,而柳青的作品政治倾向比较浓厚。但是,我认为不论哪个作家,都会受到当时政治思想的影响,只是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在作品中表现的深浅不一样。当时的政治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想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政治必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创业史》的语言有分裂感,写乡村之景的语言很优美,而在叙事中又用方言,或有明显的政治化色彩,所以感觉不协调。
雷礼(中文三班):刚才有同学说,在阅读《创业史》过程中因急于捕捉故事情节而跳着看,其实这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普遍存在。一部好的作品,情节的设置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也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而当代文学在结构的处理上往往有一定的问题。
孙亚儒(2014级研究生):《创业史》对梁生宝和徐改霞感情的处理,显现了柳青的一种爱情观,即个体爱情的偶在和革命事业的恒在。梁生宝将自己个体的爱情放在革命事业当中思考和对待。
张敏(2014级研究生):《创业史》中所传达的理想,在当下受到了一些挫折。现在的我们很难再像《创业史》中的人一样为了那样的目标去奋斗,这跟我们出生的年代是有关系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沿着柳青的《创业史》去探寻过去,再从文本延伸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如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生活的困惑,等等。
张丽军:刚才同学们谈论的几个话题也引起我的兴趣。比如刚才提到的结构问题,当代文学很多作品,我们读着读着会感到沉闷或读不下去;比如话语的对立性,或者说话语的冲突、话语的无奈,等等。柳青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政治的狂热时代,他不得不谈论政治。如何突破自我,这是一个作家很重要、必须面对的问题,柳青能不知道政治对文学的伤害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是有艺术的直觉或艺术的自觉的,难道说我们比柳青更聪明?他是知道政治对文学的伤害的。比如老舍,他说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应景的、没办法写的,是写给组织看的。这是很无奈的一面。但在这种情况下,柳青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这一局限。就像有同学所说的,在写风景时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在某一方面又政治性很强,这就是不同话语的冲突性。柳青不可能像现在的作家,像张炜写《古船》,可以自由地写,没有外在的政治强力的无形和有形的影响。所以说,不同话语的冲突是小说文本一个重要的冲突,阅读的时候会有分裂感。但柳青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尽量去写真实的生活,写梁生宝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写他如何去买稻种,有什么动作,有什么心理,写梁三老汉也把他的转变写出来。柳青用不同的方式去组合,穿越政治形势的禁锢。人物形象都有真实的心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复杂缠绕,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群体性,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对立性的。刚才有同学提到江姐,她就是一个英雄,而且全体都是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就展现出了话语的单一性。梁生宝是个一心一意的成长中的英雄,他近于完美;而梁三老汉、郭振山、姚世杰都是不同类型的人物,人物形象都不是单一的,并且有深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因素,看到真实和不真实、政治和现实、理想和务实等不同话语的多元性、交织性和冲突性。梁生宝要的是粮食的产量而不是口号,虽然说他是高大的,但他也是务实的,是大地生长出来的,深深地植根于大地。梁生宝形象的真正魅力在于不仅有很高的一面,也有很生活化的一面,不是假大空,是真实的、具有理想色彩的形象。直到今天仍谈论“十七年”文学,是因为它具有理想性,提供了某种信念。这在没有信仰的当下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梁生宝的这种信念在很多当代作家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世界中是很缺乏的。
当然,这里面审美理念有局限性。应该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该怎么建设是从来没有过的人类事业,开天辟地的事业,我们都在摸索中前进。我们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信念。比如梁生宝把公与私鲜明区别开,在他看来私有制是一种罪恶,更强调公而忘私、公私兼顾的信念;而在今天,我们说可以公而有私,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个体和集体同步成长。
刚才有同学提到,这是一部创业史而不是爱情史。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学们可以思考,柳青将情感压抑而突出创业,是不是作者结构上的策略,这个可以另当别论。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是一个不停的过程。
李海丽(2014级研究生):不应该将《创业史》的真实性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思考,而应该回归那个时代。作品中人情、人性的刻画是最珍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柳青在刻画的时候尽量突破政治局限,在当时是很珍贵且具有突破性的。
陈春(中文一班):对于小说来说,政治倾向就像一部剧里的植入广告,广告植入得巧、植入得妙的话,不会影响剧情的可看度和吸引度。同样,政治倾向穿插得巧妙的话,不仅不会降低小说文本的可看度,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缩影。有同学在质疑小说的政治倾向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男主不是共产党员的话,女主还会喜欢她吗?这就将政治倾向与爱情的纯粹性对立起来了。我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矛盾冲突。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找对象时,都讲究看对方的家世、人品、外貌、才华以及能力,这些都是外在条件。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这无可厚非,因为毕竟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在。照这个逻辑来看,政治面貌也算外在条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人的才华和能力。
宋文娟(中文二班):《创业史》的风格与其说朴素,不如说扎实。柳青有下乡经验,他的作品有中国传统的特点。作品的意蕴传达的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作者的想法是光明的、向上的,但道路是复杂曲折的。作品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尤其对今天的党员有很强的指导和反省意义。
四、梁生宝、继父与精神父亲
李想(中文一班):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与外乡来的继子的关系?如果是亲生的父子会有什么不同?而书中他们两人的关系与亲生父子差不多。后来查了很多观点,有一个说法是作者想隔断主人公农民与土地的血脉关系,但我对这一说法不满意。
张丽军:我谈谈我的理解,但未必是柳青的理解。我认为,这肯定是小说结构上的需要,梁生宝和母亲改嫁到这里来,梁三老汉救过他们,这是一种情感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关联,梁三老汉跟梁生宝走的是不同的政治道路。柳青设置这种继父关系是有深意的,从血脉传承上来说,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不是“亲生”的关系,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从而将他们的道路区别开来。
王少君(中文三班):关于李想同学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梁生宝在寻找精神父亲。他的精神父亲开始自然是其继父梁三老汉,同他一起创业,走个体发家致富之路;后来受到郭振山的影响,梁生宝树立了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宏伟目标,郭振山是其第二位精神父亲;然而郭振山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最终堕落,所以最后梁生宝视王书记为精神支撑。故而,梁生宝的精神父亲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找一个精神上的引路人,并沿着这条与自己内心信仰契合的路一直走下去。
张丽军:刚才这位同学谈得非常好,梁生宝一直在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寻找一个领路人。这个新道路的领路人就是一个党代表的形象,梁生宝寻找的精神父亲跟党有关,在党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和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梁三的创业史和梁生宝的创业史是不一样的:梁三创的是个人的史、家庭的史,是一个人的创业史;而梁生宝的创业史是一个穷人群体的创业史,他代表整个群体,创立的是社会主义集体富裕的大业。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如文中“灯塔社”的“灯塔”,明显是指引社会主义新道路的灯塔。《创业史》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作为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价值。它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鲜活的,比如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问题,在今天依然没有解决。由1950年代初期共同富裕的道路,1980年代的农村单干制度,到今天先富带后富导致贫富差距剧增,今天土地的流转终究该向何处去,等等,依然是一些重大的、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创业史》理想的维度。刚才有同学提到,《创业史》可以是共产党员的教育题材,这是一种理解,但这种观点有些狭隘。《创业史》是创社会主义大业,梁生宝不仅是共产党的英雄,同样也是普通人的英雄。一个普通人可不可以创业,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事业而奋斗,这是梁生宝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启示。人应该过有理想的生活,生活不仅是现实的,还有一种可能的理想的生活,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从农村走出来,去追求一种可能的、理想的生活。
第三个方面,关于梁生宝的人物形象。作者柳青深入生活,为了写一部《创业史》在村庄生活了十多年,使作品有丰富的生活感。这值得我们尊敬。虽然说梁生宝身上有很多政治符号,但是接地气的东西更多,很多话语直逼现实、直接心理。农民不是愚昧的,反而是最有智慧的。柳青遵循实践出真知,从生活出发,不从概念出发,突破时代的限制,摆脱某些作品的概念化、类型化,使作品具有生命力,跨越了时空局限,与今天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以及未来进行精神的对话。
我感觉同学们今天的讨论非常深入,如对梁生宝的性格分析、圣人和世俗生活的对立、对真实的探讨、对结构和精神父亲的讨论等,都非常好。希望以此为契机,进入文学世界内部,思考历史、时代和生活,开启文学研究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