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7-12-10张小平

重庆行政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隆全域旅游

□ 张小平

武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 张小平

重庆武隆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到世界自然遗产大品牌,从局部开发到全域发展,并于2017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区之一,武隆旅游的发展又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一、武隆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支撑

2016年,李金早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中,诠释了全域旅游的概念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笔者结合武隆实际,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论支撑作了梳理。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全域旅游的发展

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隆发展全域旅游,一是旅游发展20多年需要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旅游产品的结构性调整优化更加符合游客需求;二是武隆正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广大乡村,全域旅游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三是武隆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加有效促进农旅、文旅、商旅、工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尽快实现三产的结构性调整和提质增效。

(二)旅游目的地系统理论促使全域旅游的发展

武隆正在创建国际旅游知名胜地,需要为游客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食宿、购物、体验等旅游需求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武隆在旅游提档升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点上开发,还要注重面上打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让游客进入武隆后赏心悦目,在武隆体验不一样的感受。这就不仅仅是景区景点按国际化标准打造,更要求在全域内的建设更加美丽。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倒逼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个地方旅游的可持续性与旅游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统一体,也是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参数。武隆旅游发展20多年,旅游开发初具规模,游客量在全市也居首位,成为了武隆的支柱性产业。虽然在重庆范围内小有名气,但是放眼全国,与周边的张家界、九寨沟等同类旅游产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渝东南地区的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等地区的旅游也奋起直追。从竞争意义上看,为了让武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倒逼武隆加快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武隆发展全域旅游要规避的认识误区

(一)要正确认识全域旅游中的“全”

全域旅游中“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全”,而是一种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官员和旅游从业人员认为全域旅游就是“全要素”“全市场”“全产业”“全时间”“全人员”“全过程”“全地域”,这种理解有他的合理性,但是不太符合我国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也不太符合全域旅游实践的要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体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在武隆全境内,虽然有260多处景点,但是要从改变旅游发展理念,让游客有满足感,让老百姓能脱贫致富的角度考虑,从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去谋划。

(二)要正确认识全域旅游中的“域”

也就是正确理解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一是从空间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武隆旅游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二是从产业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推动武隆旅游产业域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从要素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武隆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从管理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武隆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三)要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开发中的“度”

武隆在全域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规避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问题。仙女山度假区在前期开发中,就存在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导致度假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受影响。部分游客感觉仙女山度假区的环境受到了破坏,舒适度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武隆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选择

(一)全域旅游规划要重“质”

全域旅游开发规划是重中之重,要注重规划的品质。要全区一盘棋,把旅游与各项产业合理融合,注意高标准,高规格、高品质,规划防止简单模仿,拒绝搞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过去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粗暴克隆,房子像豆腐干,有土味但无品位,有乡村但找不到乡愁。

要全域、全业、全景规划。要对全区26个乡镇,2901平方公里,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国际品牌”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总体规划为纲领,推进各类规划之间的协作,将旅游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推进整体布局,实现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无缝衔接,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农业规划、文化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

(二)要素产业建设中要重“精”

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武隆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

一是实施“美景武隆”。实施旅游景区精品倍增战略,整体推动旅游景区从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功能、集聚发展转变。整合提升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江/芙蓉洞世界遗产景区、仙女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集聚型旅游区并强化其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发展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培育一批旅游产业综合体,创建一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扶贫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创新开发一批低碳型、智慧型景区,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的旅游景区景点体系。二是打造“畅游武隆”。打造“畅安舒美”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外部交通的衔接、内部交通建设和交通配套设施,打破旅游公路单一性的交通功能,加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与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与“互联网+”结合的车船租赁业;逐步建设布局合理的自驾车营地体系;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游船等体验式交通服务业;完善风景旅游廊道建设,带动沿线旅游经济。三是重塑“味道武隆”。包装打造一批武隆美食系列品牌,羊角豆腐干,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等;大力发展一批旅游美食名街、名店,如仙境天街,夜宴仙女山等;大力支持地方传统美食、特色小吃,如碗碗羊肉、豆花饭等;积极鼓励研发养生美食、有机美食等;积极引进国际化餐饮,满足国际游客需求。四是建设“乐居武隆”。新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连锁集团和休闲度假型酒店品牌;积极发展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乡村酒店、分时度假公寓、民宿等个性化旅游接待设施;规范经济型酒店、农家乐、家庭旅馆等中低端住宿业的布局和发展;推动武隆住宿业旅游电商化。五是构建“好耍武隆”优先发展游乐体验、民俗体验、夜间休闲和节庆活动等休闲娱乐业态;合理规划休闲娱乐设施布局,注重与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景区等的融合;重点完善仙女山度假区的休闲娱乐配套。

(三)旅游与产业融合要“深”

一是农旅融合。依托规模化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基础,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成为特色的山乡文化生活旅游园区;依托双河镇田园养生度假区等丰富的高山生态农业资源,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田园养生养老旅游,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促进当地旅游更好地发展;依托自然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特色农业产业,植入酒庄、农庄、茶庄、精品酒店、主题餐厅等休闲度假设施和产品,推动芙蓉湖运动休闲度假区、红山湖、梦冲塘等项目农业休闲基地的建设;通过对猪腰枣、高山生态蔬菜、“万银黄腊李”、高山湖泊生态鱼等武隆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品牌塑造和销售,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大力开发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创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品牌,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二是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富有武隆特色的历史文化、山文化、水文化、民俗民族文化、乌江文化和森林旅游文化资源,重点突出“生态绿色文化、乌江文化、仙女文化、白马文化、龙文化”五大特色,打造一批重大原创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和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力作,着力提高武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具体要挖掘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如田家寨仡佬族、冉家沟苗族村寨、天池坝苗族村寨等)、乌江流域文化(如乌江号子、鸭平吹打、后坪山歌)、丰富古遗址(如大石箐、寺院坪、凤凰寨等民间宗教文化遗址及和平中学、双河红二军司令部等红色文化遗址)以及民俗等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变为特色旅游活动,包括民俗歌舞、美食手艺、手工艺制作、历史遗址观光等;整合文化资源,举办“世界喀斯特文化节”、“乌江艺术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丰富游客体验;依托景区加强与影视制作单位合作,推进国际化影视拍摄基地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平台搭建及文化设施完善,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打造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布局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项目,提高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水平,生产具有市场活力、形式新颖、时尚潮流、独具武隆特色的文化创意商品。三是商旅融合。抢抓与保税港区合作的机会,建设国际免税商店;对羊角古镇、中嘴特色老街等古镇古街以及羊角老醋、羊角豆干等老字号进行保护培育,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商业氛围,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对仙女镇特色商街、武隆城区老街、武隆新城文化街区等进行文化包装,升级景区和商业的联动,打破传统联动思路,严禁强制消费,通过多种类型的消费指引来形成良好互动,为游客带来良好购物体验;加强猪腰枣等特色旅游产品和武隆生态鱼、喀斯特风情小吃等特色餐饮的培育,深度挖掘当地仡佬族、苗族等民族民俗民风,吸引外来消费者。四是工旅融合。重点培育鸭江老咸菜、羊角豆干、羊角醋、土坎苕粉、武隆牛肉、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等行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农副产业深加工基地。以武隆工业园区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工业旅游,让游客亲临工业制造现场,感受“武隆制造”的魅力;与游客生活密切的工业场所,如以醋厂、酒厂为基础发展的芙蓉湖运动休闲度假区等,可让游客在参观特色工业作坊的同时参与到制作体验中;对于工业遗产(如盐井峡盐井遗址、铧厂遗址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工业旅游产业。五是体旅融合。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水上运动基地、汽车露营基地和国家级体育训练示范基地,重点举办仙女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特色赛事。大力推进山地越野、山地高尔夫、山地自行车、山地滑翔、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等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带动设备租售、后勤保障、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争取试办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开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即开彩票。六是服旅融合。推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围绕旅游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养老养生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康体服务业、商务会展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融合。七是信旅融合。促进旅游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结合“互联网+旅游”模式,按照“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体验”的总体架构,进一步规范设置旅游标识信息,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旅游O2O模式,完善提升旅游信息网络体系、旅游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数字景区和数字城市。旅游度假区和主要旅游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搭建武隆旅游短信推送平台,开发武隆旅游官方APP。

(四)旅游管理体制转变要“活”

一是健全部门间、区域间的合作机制。组建“武隆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提升武隆旅游部门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统筹管理武隆涉旅部门、景区、企业单位和个人。理顺各乡镇属景区管理局与所在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关系,强化重庆市、武隆区政府对武隆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加强与武隆周边景区的合作发展。二是积极推动旅游标准化管理机制。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对《旅游法》宣传、贯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精细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强力打造武隆旅游行政服务品牌。三是完善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机制。对武隆智慧旅游平台的反馈数据及每季度一次的旅游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游客对武隆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实行“曝光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以旅游综合管理和旅游综合执法为重点的“1+3+N”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成立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局旅游综合执法支队、区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区工商分局旅游市场管理局、区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区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等一批旅游执法机构,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综合旅游执法效率,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作 者: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武隆全域旅游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