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焦点
2017-12-10金华宝
□ 金华宝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焦点
□ 金华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十三五”规划的始终。从提出到现在的两年里,理论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1]。人民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提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主体,也是社会创新的主体[2]。
第二,人民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红线[3]。在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虽然理论创新的表述不同,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未变。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申造福人民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党的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第三,七年知青生活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起点[4]。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指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奇想,而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与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生活有着深切的关联。七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从梁家河走入社会,也正是在这里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他不但懂得了什么叫群众,更懂得了联系群众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实践的结果。“十三五”时期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风险也不少,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的[5]。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要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什么,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人民”。施戍杰、侯永志从量的规定、质的内涵以及主体构成上区别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其他学说的本质差异,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维度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从宏观上看,人民是一个整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从中观上看,人民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从微观上看,人民的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6]。
如何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等问题。
第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但落脚点和归宿还是实现每个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姜淑萍认为,“发展为了人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检验发展成效如何的标准在于是否增进了人民福祉;二是让人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获得感;三是把发展为了人民落到实处[5]。
第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根基。发展依靠人民,一方面,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人民的生产力、创新力、创造力[3],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中潜在的巨大活力,大胆探索新路子,推动各行各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地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共同推动发展。
第三,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发展的成果也要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这是我们党作出任何决策所依据和坚守的根本原则[5]。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目的、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7],形成了“一个基本立场、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最终结果”的逻辑体系[8]。“一个基本立场”即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两大基本动力”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和以人民作用为中心;“一个最终结果”即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姜淑萍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强化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动准则,增强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凝聚力[5]。
施戍杰、侯永志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条件和新任务,与之相应的要有新战略和新政策。但战略和政策的转变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以深化和统一认识为前提。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第一,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有利于更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思想。西方主流发展观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认为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关注具体的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西方主流发展观既没有立足于满足人的需求,也没有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思想中“重物不重人”观念的超越[6]。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三五”规划同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胡鞍钢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融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着统一的目标。其核心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姜淑萍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5]。也就是说,无论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也无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人民群众都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和发展成效的评判者。韩冰认为,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
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一,贯彻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三条基本原则[10]。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个根本性质,那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也就无法得到落实。二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国情,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充分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才能得到根本保证。三是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国家发展面临的短期利益,实现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发展面临的长期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处理好这个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第二,贯彻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着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11]。一是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发展是民生的保障,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二者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发展成果也必须让全体人民能实实在在地共享。三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有了很多新变化,也因此要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不断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更加精准的匹配。四是处理好带领人民与服务人民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
第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必须把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摆在更突出位置。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民生工程。一是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二是促进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创造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为人民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三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对党和政府的热切期盼。在全民参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按照适度普惠、保基本与均等化的原则,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1]何艳玲,李志军.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的三重维度[J].湖湘论坛,2017(2):6-10.
[2]王青,李先伦.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17(1):29-33.
[3]胡鞍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何值得关注[J].老区建设,2017(11):87-89.
[4]罗平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N].学习时报,2017-08-23.
[5]姜淑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J].党的文献,2016(6):20-26.
[6]施戍杰,侯永志.深入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人民日报,2017-06-22.
[7]郭广银,王月清.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理论学刊,2017(4):4-7.
[8]张富文.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7(2):25-29.
[9]韩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N].人民日报,2016-07-08.
[10]韩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J].改革与战略,2017(1):6-10.
[11]洪大用.更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N].人民日报,2017-08-20.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审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