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金融发展思想

2017-12-10曾芳芳

重庆行政 2017年5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实体

□ 曾芳芳

☆经济建设☆

习近平金融发展思想

□ 曾芳芳

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非常精辟地指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大国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与总设计师金融发展思想一脉相承,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工作,近年来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对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好习近平关于金融发展论述并深刻理解其精髓,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十分必要。

一、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2013年7月22日考察武汉时指出:“我们国家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

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

2015年11月3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9月4日,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上指出,“如何让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7年7月14日-15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的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的原则中,排在首位的是“回归本源”。金融的本源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是被利益绑架后的“吸血”。

2017年7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金融业高增长:逻辑与风险》,指出,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翻了一番,从2005年的4%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8.44%——该数值不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高于美国、英国等传统经济发达国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仅仅在2016年,我国GDP增量5万亿,银行体系却创造了30万亿资产。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金融正在从服务业变成一个主导性产业。金融业过度繁荣,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服务实体的本质。金融加杠杆,理想的情况是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的债务融资需求。如果实体经济景气,回报率增长率高,那么大家愿意投实体;但在实体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投资回报率边际下降的时候,资金就会回到金融体系内自我空转、自我膨胀,也就是“脱实向虚”的现象。

习近平关于金融发展的重要论述,抓住了金融的本质即服务实体经济。可以说,金融自身发展如何、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多大作用,取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程度。因此,推动金融发展,首要的是从根本上纠正金融的不良发展方式,促使金融和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进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此,需要通过大力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把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放在突出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应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优化企业债务和股本融资结构,使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显著提高。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2%提高到25%左右,债券市场余额占GDP比例将提高到100%左右。

二、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2015年11月3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前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去产能、去库存,是为了调整供求关系、缓解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也是为了企业去杠杆,既减少实体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又在宏观上防范金融风险。降成本、补短板,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发展外部条件、增加经济潜在增长能力。”

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2017年7月14日-15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防范金融风险,从来没有被提到这么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看重风险,是因为从国际金融史看,金融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创新、比拼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稳健,看谁走的稳走得远。次债危机中,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被收购等教训源自他们太追求利润,把金融搞得太复杂,放任了风险。

中国的金融风险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不考虑风险的金融创新改革中来。金融业如此快速的膨胀,背后是各种金融的创新,把杠杆不断的加大。

以银行为例,一边通过负债端吸收公众存款、发行理财产品,一边通过资产端配置贷款、债券和非标准化资产,赚取利差。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只要有利差可赚,银行就尽可能的扩大规模。如前所述,加杠杆过度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一是流动性风险。我们知道,期限长的金融产品利率高于期限短的,银行不断发行短期理财,如1个月、3个月、6个月,然后配置3年、5年以上的标的,通过期限错配赚取利差,通过资金池不断的借新还旧。银行越是做大规模,越是对短期资金依赖,一旦资金面收紧,就暴露出流动性风险,进而是竞相赎回、抛售资产,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诱发系统性风险。

二是信用风险。竞争下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投向更高收益率的信用债、股票、非标等资产,高收益率则意味着高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产品的底层资产很多是房地产、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基建等项目,政府隐性担保是机构敢冒风险的保障,信用风险看似降低了,但事实上,部分地区企业的债务问题已经出现,未来打破刚性兑付是趋势。

还有,房地产和金融业务相互渗透风险交叉,一旦地产出问题,银行业和经济体的系统性风险就在所难免。

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是监管部门要管住金融主体,关键中的关键是党要管住监管者,监管监管者,才能不让金融市场化变成金融自由化。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协调“一行三会”,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组织措施。“一行三会”的设置是对应于金融分业经营的分业监管体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金融改革创新,银行、保险、证券已经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混合经营,分业监管已经无法满足混业经营的监管要求。所以,在“一行三会”之上,设置一个总的协调部门,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这个新设立的委员会,也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监管“一行三会”的组织措施。这是堵上金融漏洞,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相对于分业监管、功能监管着眼于产品设计、法律合规,由同一监管机构按照相同的监管办法实行统一监管,能有效消除“监管真空”“监管套利”问题。为金融安全筑牢体制机制的“防火墙”。

三、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重要创新路径

2015年11月9日上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

2017年7月14日-15日,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金融改革确定性的方向,而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重要创新路径。普惠金融侧重于中小微经济体融资;绿色金融侧重于环保相关的投融资领域,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根据2015年12月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村及偏远地区低收入群体、中小微企业以及城镇弱势群体等。

“普惠金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且被写入“十三五”规划,2015年末的顶层文件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外,今年5月银监会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层面强制推进;9月,央行按照普惠金融贷款的标准考核商业银行,达到条件的银行实施优惠准备金率,政策鼓励普惠金融发展。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8月3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顶层设计出台标志着绿色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表明绿色金融未来有望“由点及面”地向全国铺开。此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排污权交易、绿色发展基金等重点领域已经从框架设计逐步形成细化制度,并进行广泛实践探索。

四、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贡献力量

2013年3月27日在第五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指出:“金砖国家要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金融机构等框架内协调和配合,维护共同利益。”

2016年9月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致闭幕辞:“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2017年1月17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他深刻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并承诺“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2017年7月14-15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习近平同志关于金融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立足国内,更着眼全球。当前,西方个别国家出现一股反经济全球化的思潮,保护主义情绪在贸易投资领域和货币金融领域弥漫开来。习近平提出的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有效方案,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球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剖析了全球金融治理机制与市场新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的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为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推动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了有效方案。

在经济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为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上述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变化,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为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实体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