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10□蒋渝
□ 蒋 渝
重庆农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蒋 渝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打造了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和乡村旅游景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重庆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多元模式不佳
一是产品开发层次低。农旅融合更多强调从产业实际出发,结合旅游资源禀赋,科学开发旅游产品,合理挖掘多元化功能,实现农旅深度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但从全市大多数项目分析,产品开发的层次较低。二是融合方式单一。多数项目为简单嫁接或拼接,普遍采取“农业+观光”、垂钓、休闲等方式,结合层次低,业态和结构单一,特色不足,形成热点后,易于复制,不利于长期发展。三是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大多为依托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缺乏内涵,规模小、档次低,融合项目的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意性不够。
(二)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较少,特色彰显不足
重庆市大多数农旅融合项目缺乏特色,大众化项目较多,精品项目较少,项目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缺乏如“成都五朵金花”、“杭州特色小镇”等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项目。究其原因:一是政策鼓励或创新扶持力度还不大,成都、杭州等此类项目在发展上进行了用地、规划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如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交易等;二是相关部门对融合项目的认识不一致,存在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等现象,没有真正建立融合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和配套实施政策。
(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薄弱,道路通达条件差。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项目景区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连接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二是要素配套不够,服务能力弱。项目区上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停车场、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还不完全配套。三是行业管理有待加强。项目区域内农家乐等经营管理粗放,特别是高峰期卫生、交通、安全、咨询服务等方面能力不足,专业管理人员较为缺乏。
(四)融合发展存在要素制约,联动发展不够
一是项目策划上多规融合不够。农旅融合发展成败在于农、商、文、旅等要素的整合利用。项目策划上,需要各专项规划的支撑和引导。但目前各相关规划各自为政问题较为突出,给后期业态的丰富和延伸造成了阻碍。二是项目建设上要素保障不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比如项目涉及的经营性旅游和商业设施、停车场、会议住宿等属于建设用地范畴,在获取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研究。三是金融支持条件还不够灵活。农旅融合项目在发展前期具备可进行抵押的资产较少,加之项目的收益只可进行预测等因素,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大多还是按原有条件设置融资门槛,金融支持没有真正放活。
(五)主体项目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压力不小
一是项目投资周期较长。农旅融合项目往往具有前期投入大、收益少、成本回收期长等特点。在开发建设前期要求项目业主必须具备持续投资能力和一定经营实力。二是项目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以门票、餐饮、住宿为主要来源,缺乏其他配套性、附属性商品的开发补充。三是项目助农增收效益不够。当地农户主要以土地租金及日常务工收入为收入渠道,部分区域呈现“项目热、农民冷”的情况,项目发展对农户的致富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挖掘。
二、加快推进重庆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抓规划,统筹谋篇布局
一是立足行业科学规划定位。参照全市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成功做法,从全市农旅融合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实际出发,以宏大的视野和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路,编制全市农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合力量,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二是各区县要立足区县实际,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各区县农旅融合实施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将全市总体规划细化并组织实施。各区县要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与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现象。三是立足统筹强化指导。在全市层面,应研究制订出台一个关于推进农旅产业融合的指导性意见,对前期论证、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明确和规范,同时建立纳入“市级盘子项目”的严格审核制度和政策支持制度,加强统筹,强化指导。
(二)抓项目,优化综合配套
一是要着力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项目是农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各区县要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在项目打造中,要着力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农耕文明,把项目的包装打造与生态保护、人文精神提炼结合起来,力求体现项目的自然美、人文美,塑造项目的良好形象,提升项目的软实力。二是要以项目为重点整合资金。打通金融对农旅融合项目的支持通道,要整合资金,支持重点,真正让各类专项资金围绕产业和项目走,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专项资金,集中资源资金完善农旅融合项目的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域水、电、气等服务。三是整治村容面貌。突出区域重点,周边环境整治围绕项目走,推进农村环境的优化、美化、靓化,建立区域所属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发挥好当地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支持项目发展。
(三)抓产品,彰显体验特色
一是塑造全域品牌。打造区域性综合目的地,围绕重庆的春夏秋冬和市民消费趋势,在冬天到海南暖冬、夏天到贵州避暑的模式下,重点突出重庆市的温泉、山水、文化,立足春秋季做足文章,把周边市民吸引到重庆来,培育塑造叫得响、吸引力强的区域旅游品牌。二是大力丰富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延伸,要重点围绕“体验”二字,开发互动性强的项目,延长产业链,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流连忘返、记忆深刻。三是充分彰显特色。突出区域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项目特色,建设“一区县一品牌”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宁缺毋滥,决不能一阵风式地简单复制项目。
(四)抓整合,推进产业发展
一是注重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融合。探索农旅发展扶贫的精准路径,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以“景区+农家”、“公司+农户”模式,走共建、共享道路,让农户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促进区域产业融合。按照大产业、大市场、大景区思维,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上下衔接的产业链条。三是形成政策资金助推融合。优化项目规划用地政策,真正激活农村资源,打造城市资本到农村的更多便捷通道,整合涉农、涉旅政策资金,形成支持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抓机制,强化组织实施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发挥导向作用。将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二是建立联动机制,真正形成合力。整合农业、旅游、文化等部门力量,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产业发展出政策、筹资金、建项目,真正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三是建立推进机制,发挥市场作用。以园区化方式进行项目开发建设打造,区县政府成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平台,统一实施项目的规划、用地、招商、公建配套等;业主负责各项目点上的策划布局和开发,加强宣传营销;政府负责政策协调、资金整合、宣传推介等。
重庆市巴南区城乡一体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