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

2017-12-10厉以宁

全球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熊彼特毕节红利

厉以宁

关注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

厉以宁

中国正处在一个剧烈的变化时期,其中一个变化就是人力资本的革命正在开始。我们以前都听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快结束了,中国的改革红利枯竭了”,但是现在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

一、农村的变化

中国正在出现新人口红利。新人口红利来自什么地方?来自农村。我走了几个省考察,现在的农村和以前是不一样的,很多农民办了家庭农场。土地确权以后,特别是土地流转以后,有人办大农场、家庭农场或者转包了人家的土地,或者租了别人的土地。办农场以后就要传给第二代,就把孩子送到技术学校、农业学校去学习了,农场经营者自己也进了学习班,学习家庭养殖、家庭果园等等,各种家庭农业就发展起来了。

在农村看到另一个现象就是农村很多劳动力,过去出去打工的回来了。回来干什么呢?因为听说家里农业已经土地确权了,土地好种了,在外面打工辛苦,特别是夫妇两地分居问题,中国据说大概是四千万或者至少两三千多万是两地分居的。在外打工人员的家里,老婆、孩子、老人没人照顾。在外面打工这么多年,他们就感觉到自己交了朋友、学了技术,懂了市场还积累了钱。回去干不是一个人,而是相互抱团回家了,回去以后就开各种小微企业。我在很多地方看到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旅游区周围的公路两边都是小的摩托车修理厂、汽车修理厂。谁开的?打工仔回来开的。

在贵州毕节看见的是:打工仔回来以后在毕节的一些县、镇上干什么呢?有人办面包房,做鸡蛋糕。在贵州毕节,过去人们不吃面包的,好像也不兴什么过生日送蛋糕的习惯,现在不同了。现在小孩过生日,要买蛋糕;老人过生日,要买蛋糕。这渐渐成了习惯。谁办的?是打工仔回来办的,给了他一个名词叫“城归”。过去没听说过,过去只有“海归”,到国外留学几年,学成了回国报效祖国。现在多了一个“城归”,在城里打工几年回来了,回来就创业了,这是中国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有人说中国人口红利没有了,其实人口红利正在兴起。中国正在发生变化。职业学校现在可红了,我走了几个地方,职业学校现在都成了“职业教育城”。“职业教育城”是干什么呢?有的是教缝纫的、教钳工、教木工、教做衣服的。做衣服的是很红的,到城里打工学习做衣服,先学缝纫,再开时装店。我是毕节扶贫组的总顾问,经常去毕节,在毕节就看到小型时装店非常受欢迎,有新的式样,又合流行款式,价钱又便宜,凡是外面商店有的那里都有,顾客还可以自己带料子定做。这样,小微企业多了,县、镇经济就活了。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的变化。

二、创新的变化

“创新”这个词是一百年前熊彼特提出的,他是原籍奥地利、后来入了美国国籍的经济学家。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他说的创新不是一回事,因为那是一百年前的、工业化初期的创新,中国现在是什么?中国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了,进入信息化时代了。举几个例子。熊彼特认为什么是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创新。中国现在是什么概念?我跟那些大学生、研究生讲,中国的概念是:信息的重组更重要。不是生产要素的重组,而是信息的重组。熊彼特的观点是企业家要把发明家的成果买来,买他的专利,然后投到经济中去,办成企业,这就叫创新。现在中国是这个情况吗?中国当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更多的年轻人重在创意、创新、创业。你看那些咖啡馆,比如北大附近的“1898咖啡馆”(1898是北京大学成立的那一年,所以叫1898咖啡馆),其他好多地方也有类似的咖啡馆,都是年轻人在那里聚会。他们在谈什么呢?谈创意。要有创意才行,有了创意,资金自然就到了。为什么?大量资金正等待好项目,没有好项目不出手。有了创意,就有好项目,资金自然就到位了。这样,是不是一定需要有企业家呢?企业家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还是要有的,但今后更多的是需要新领域的领路人。

中国正在发生变化,跟一百年前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的年轻人是什么?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是不了解科学技术的。现在怎么样?中国现在这一大批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正在搞创意、创新、创业。现在,农业院校的学生最大的志愿是什么?是毕业后到农村去,跟农民合伙办好农业企业,这样,他们就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这里来。

过去常说中国的老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有道理,但还不够,有些狭窄。现在“重在思路”:思路不改,就会失败、再失败、永远失败。改了思路就成功了。所以,“思路是成功之母”,而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主要是转变思路的问题。现在不仅农村中有“城归”,城市中现在有一大批年轻人也投身于创意、创业和创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消费的变化

消费也正在发生变化。现在的消费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到商店里买东西的人,不是求最优,也不是求价格最便宜。怎么知道谁家的产品最优呢?各家比较才知道谁的价格最便宜。走一家就知道它价格最便宜了?还有别家呢!要多走走,花费时间,成本就高了,所以一般买东西的人都不是抱着最大满足的。最大满足做不到。比如女同志买件披肩,第一家商店里看了不行,到第二家看看没有合适的,不买了,下次再买。买到了又怎么样?“还可以,凑合吧”,其实这就是次优选择。人人都在次优选择,现在的消费者没有最优选择。所以消费方式、消费决策都在变化。

改革不是一次,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以后不再改革了。以后还会不停地改革。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

熊彼特毕节红利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寻味贵州——毕节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游洞——毕节织金洞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浅析熊彼特之创新理论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我骄傲,我是毕节幼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