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幼儿园文化建设
2017-12-09高阳
高阳
摘 要: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天生爱玩、爱动的个性造成其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将游戏引入幼儿园生活中,寓教于乐,可以锻炼幼儿的精神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游戏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如今,游戏已与幼儿园教学紧密相连,并深深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去。故如何把游戏更好的纳入幼儿的活动中,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游戏 幼儿园 价值 教育 文化建设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通过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精神品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游戏作为一种引导幼儿教育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最初,游戏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游戏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如今,游戏已与幼儿园教学紧密相连,并深深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去。
一、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
刘焱教授说过:“当游戏接触教育时,首先面临的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具体地去指导儿童游戏的问题,而是必须从理论上说明这些本质上自由自发的活动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与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关系。” 故我们不得不对游戏与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关系进行思考。
首先,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应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幼儿园游戏在为幼儿产生欢乐的同时也承担着教育任务。作为对幼儿自身潜能开发的一种活动,不论是游戏还是教学,都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应有机整合,互为补充。目前在幼儿园中主要通过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两种方式来进行游戏与课程两者的融合。游戏教学化是指在幼儿自主地决定游戏方式的前提下,幼教老师应注意发现游戏中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了解其认知经验、个性特征以及社会交际等情况,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参与幼儿教学中不同角色的扮演与转变,促进儿童的发展。由于教学与游戏两者互为补充,通过将其有机结合,提高了幼儿园的游戏文化氛围,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成功的快乐,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游戏水平的提高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教学游戏化是指在幼教老师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中,采取游戏的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活动的参与度,改变过去那种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并借助幼儿好玩的特性,在游戏教学中形成良性互动。
最后, 幼儿游戏在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的同时,还应成为教学的内容。由于幼儿群体天生好玩的特性,在幼儿园中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带动幼儿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然而,幼儿容易对这种披着游戏外衣的教学活动产生“厌恶”,以致在幼儿园内出现那种“老师的游戏结束了,我们去玩我们自己的游戏吧”的无奈。故我主张将游戏看作是存在于幼儿园中带着“内容”与“手段”双重身份的活动形式。只有我们每一个幼教人员将游戏看作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活动形式,才能真正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使其在作为幼儿园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使幼儿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提高。
二、幼儿园游戏与文化建设
1.幼儿园游戏种类
按教育作用,幼儿园游戏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类游戏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创造性游戏涉及角色扮演、表演及区域性活动等,规则性游戏则涉及智力猜题、乐谱辨识及相关的体育娱乐游戏。通过对游戏进行分类,幼教老师能更好地将这两类游戏交叉组织,运用于幼儿教学当中,从而丰富幼儿园的文化建设。
表1 幼儿园游戏种类
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活动区活动
规则性游戏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手指游戏
创造性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角色扮演和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类似日式Cosplay,幼儿充当事先设计的角色,运用相关道具,置身于设计的游戏环境中来进行情节演练。表演游戏类似于舞台剧,幼儿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创造性地将将自己所充当的舞台角色演绎出来。
规则性游戏不像创作性游戏那样天马行空,通常伴有规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智力游戏和体育游戏。在智利游戏中,幼儿需要运用大脑,按照规则完成探索谜题等智力活动。在体育游戏中,以竞赛为目的,引导幼儿完成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基本动作,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
2.幼儿园游戏与文化建设的融合
将游戏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首先应从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入手。幼教老师每日需要预留一些时间给幼儿用于游戏,让幼儿在趣味性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品尝游戏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锻炼幼儿的精神气质,使其对自己充满自信。目前全国大部分幼儿园“大班”现象较为突出,幼儿园呈现“饱和”状态。为了避免幼儿在群体游戏中出现碰撞、摔倒,幼教老师在幼儿管理中往往采取选择性游戏的方式,即组织小部分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大部分幼儿无事可干,降低了游戏效率,使游戏时间产生巨大浪费。面对这种“幼儿闲置”现象,幼教老师应灵活运用管理方法,可以在进行游戏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游戏活动技能的示范,使部分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心领神会,并引导这些学会游戏的幼儿加入其它幼儿当中,产生群体效应。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帮互助,最终使所有幼儿都学会游戏方法,增强游戏的参与度,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大大增加了每个幼儿的游戏时间。
其次,幼教老师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应扮演引导者、支持者以及合作者的身份。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了解其认知经验、个性特征以及社会交际等情况,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参与幼儿教学中不同角色的扮演与转变。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在游戏中的话语及肢体语言可以直观地向幼教老师传递其对游戏是否感兴趣,避免设计的一些游戏超出幼儿的年龄范畴和实际水平。“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幼教老师要耐着性子,采取开导,支持的方式,帮助其渡过逆境。在进行一些创造性游戏中,幼教老师可以通过演绎其中的角色参与“共乐”,例如音乐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幼教老师可以参与老狼的扮演,通过惟妙惟肖地演绎老狼的肢体语言和声音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使游戏效果大大提升。
最后,要参照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所表现的特征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从而丰富幼儿园的文化活动。目前,“大班现象”造成幼儿园中不同班级幼儿之间年龄差较大,故在游戏过程中幼教老师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合理设置游戏,通过对游戏进行创意、发展,不断提高要求和难度的方式引导本班幼儿进行游戏。在进行游戏设置应考虑大班与小班的差异。例如游戏《棒棒糖》,在小班进行这个游戏时,幼教老师可以让幼儿巩固对基本数字的认识,使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棒棒糖的数量迅速抱团。但到了大班,幼教老师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改变游戏方式。例如当幼教老师说:“我有五个棒棒糖”时,在场五个幼儿将五个手指并拢而不是仅仅抱团。通过游戏方式的略微改变,考察幼儿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使游戏的难度得到提高,大大增强了孩子的游戏兴趣,提高了幼儿园的游戏文化氛围。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成功的快乐。
三、结论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精神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在幼儿园工作的幼教工作者,要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去,通过设计合适的游戏方式为幼儿创设与教育和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给予每个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来展现自己。并最终将游戏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獻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A].1996年第25号.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袁爱玲.营造适合学前创造教育的精神环境[J].幼儿教育,20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