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3-04陈秀颖
陈秀颖
【摘 要】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用到,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合作;形式多样;有效运用
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很早以前就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四人小组、秧田式等形式进行。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老师们也很喜欢采用这种学习形式进行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普遍的便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只求表面的热闹,不讲求实效,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更是不知所谓。结果,事倍功半,学生看上去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却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更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方块合作学习。至于采用哪一种形式效果更为显著,那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爱好,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动态地安排。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二、搭建平台,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面对的都是同龄人,知识水平差不多,因此讨论时应无拘无束。但笔者发现一些中下生或文静的学生仍然不大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经了解,原来他们有点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说得好,干脆坐在一旁,或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自己连嘴也不张开;或自己玩东西。因此凡是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好像跟自己没关系似的,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甚至讨厌学习。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 合理分工,明确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在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组合的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精神,帮助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这时优秀的学生也会主动去找那些平时沉默寡言或思维能力不那么强的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个在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的学习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相互影响带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优势互补,扩大信息量。其次,学习小组的所有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一般而言,学习小组应以四至六人为宜:主持人全面负责整个学习小组的讨论工作,随时调控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把组员们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检查员负责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确保每一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汇报员负责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学习小组可实行动态编排,角色轮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亮相,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每次合作前,教师都要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密切组员联系,使他们形成“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共识。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因为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更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当小组或个人有独到的见解或创新的思维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小组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相互启发,求同存异;当学生“山穷水尽”时,教师应及时点拨,使之“柳暗花明”。合作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总结、评价,并进行拓展延伸。
三、合理进行,提高效率
不要以为合作学习效果好,就事无具细都采用这种学习形式。如果问题太小,难度也不高,很容易解决,学生一看便知道答案的,就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便没有必要采用了。那么,一节课中应该采用多少次、在什么时候采用为宜呢?这就要以教材的内容特点而定。一般可从以下几处巧妙设疑,进行合作学习。
1. 于文章的重、难点处
文章的重、难点处就是文章的灵魂,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及深刻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难以靠自主探究可以解决得了的。这时老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 于文章内容的矛盾处
有些文章在文字上表面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其实是作者巧妙的安排。这时老师就要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意识。
3. 于思维的求异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里面往往隐藏着一些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放弃射门》中,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对不对?《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应不应该骗陈赓?老师可引导學生合作探究,然后展开辩论。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