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学多模态外语教学

2017-12-09符君钱晗颖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模因论多模态

符君++钱晗颖

【摘要】模因论是以新达尔文主义为基础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外语教学即为语言模因的教学,传统上专注于单一模态的语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要求,而多模态教学正是实现模因教学观的手段。因此,模因论和多模态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中学外语教学,我们应该在选择教学模态时注重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模因论 语言模因 中学外语教学 多模态

一、引言

为了提高外语教育效率,提升全民外语使用能力,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规划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大学外语改革备受关注,而基础阶段外语教学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关注度却不高。事实上,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外语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基本定型的时期,因此,“中学阶段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强化这一阶段的外语课程,研究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做好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学还是一直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中学生习得的仍然是“哑巴英语”,他们并不能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同时,“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外语教学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如何引入科学的外语教学及学习理论,如破传统的“应试教学”的魔咒,改革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中学外语教学急需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来优化教学效果。基于基因的遗传和繁衍的规律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可以解释并且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外语教学与多模态教学的整合,同时多模态教学也是实现模因教学观的手段。

二、模因论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詞仿造而来。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因此,模因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 1999年出版了专著《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认为模因的核心在于模仿,为模因学说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模因的生存方式是复制和传播,而语言就是其众多载体中重要的一种。人类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能够把从老师和书本那里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时,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就发生了。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来说,模因的成功复制要经历四个阶段:1.同化。同化是指模因能够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呈现的模因能够纳入宿主的认知体系。2.记忆。记忆是指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时间,停留的时间越长,存活下来的模因就越多。3.表达。表达是指当宿主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能够从记忆存储模式中出来,被新个体感知的过程。4.传播。此阶段着重模因通过各种有型载体以较稳定的方式传递,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而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从整体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何自然认为,模因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在现实世界里,模因的表现型可以是词语、音乐、图像、服饰格调,甚至手势或脸部表情,而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因此,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光需要关注语言模因本身,还需要关注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其他模态。这为我们审视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上专注于单一模态的语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多模态教学正是实现模因教学观的手段。

三、利用多模态教学实现外语语言模因教学

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多模态理论(Multi-modal) 主要来源于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时又吸收了皮尔斯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中的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等理念。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多模态性;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话语、教材中的书面语是纯语言媒体,教师话语的口气、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节奏、重读、视频、音频等是伴语言媒体,师生的的着装、身势、表情、动作以及教室布置、黑板的板书、PPT课件、图画、动画等则属于非语言类媒体,以上所有要素构成了各种模态符号,也就是话语的表现形式。这些模态话语符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实现话语意义。除纯语言媒体外,伴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都会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依据模因论的观点,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外语教学即为语言模因的教学,幻灯片、动作、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可以帮助要传达的语言模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各渠道反复出现在宿主的记忆中以达成语言模因的成功传播。教师在关注语言的同时,如能同时关注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模态,就能达到最优化的语言模因传播效果。

四、模因论视域下的中学生多模态英语教学

1.理论框架。根据模因论和多模态理论,语言本身是模因,外语教学是语言模因的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光需要关注语言模因本身,还需要关注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其他模态。在中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视觉模态符号是最丰富的,其次是听觉模态符号,其他感知系统,如嗅觉、触觉、味觉等模态的运用频率则相对较低。在现代化技术的背景下,视觉模态符号比较丰富,包括由黑板或PPT呈现的书面语言符号,图片及视频等图像符号,教师的着装、表情、手势、走路等肢体语言符号,讲桌座位布置等课堂布局,其他同学的活动表现等;听觉模态符号包括教师授课和点评的声音符号,以及多媒体播放的音频,音乐、模拟场景等声音符号。视觉模态符号和听觉模态符号对语言教学起到辅助和强化的作用。endprint

2.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听课及访谈的形式。本研究在江苏省常州市某初级中学两个年级(共四个班)中展开,针对英语教学。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旨在了解教师对多模态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注意课堂的多模态话语使用。学生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教师使用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发表看法,同时了解学生对多种模态的使用情况。接着本研究团队的教师进入相关班级听课并录像,随后找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从问卷结果来看,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案和大纲的要求进行PPT的设计,且PPT在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教师较注重版面的设计,在备课时和课堂教学中都会有意识通过页面的版式、文本字体和颜色等方式的改变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更倾向于使用PPT及在PPT中嵌入音频视频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而大多数学生均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多种信息符号的选择;上课时,学生更喜欢PPT教学,认为PPT教学更有益于自己的学习。

从听课和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自己和学生的口头话语等纯语言媒体;同时注重自己话语的中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节奏、重读以及视频、音频等伴语言媒体和着装、身势、动作以及教室布置、黑板的板书、PPT课件、图画、动画等非语言类媒体,但不是很注重自己话语的口气以及表情;而学生则比较注重教材的书面语,不是很注重教师和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口头话语,同时认为可以通过注意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情、动作和口气等得到积极和消极的暗示,了解到教师对于自己的态度,并认为这些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通过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教师话语的口气以及表情直接展示了其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管是教材的书面语还是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话语,都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外语学习中两者同样重要。

五、结语

根据模因论和多模态理论,语言本身是模因,外语教学是语言模因的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光需要关注语言模因本身,还需要关注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其他模态,因此,模因论和多模态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中学外语教学。语言模因的有效复制和传播需要依赖有效的课堂和课外学习,而有效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来实现。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基本定型的时期,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在选择教学模态时注重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Blakemore,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In Proc.16th Int.Congress on Cybemetics,1998.

[4]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2): 17-23.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26-435.

[7]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谢蓉蓉.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54-57.

[9]许克琪,屈远卓.模因论研究30年[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2):54.

[10]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

*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模因论的体验式口译教学模式研究”(11610811433)和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认同理论视阈下的口译行为与口译教学研究”(KYY145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符君(1978-),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及二语习得。

钱晗颖(1981-),女,江苏宜兴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因论多模态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