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2017-12-09黄艳
黄艳
摘 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汉语言能力的重要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教会学生从阅读学会写作。并且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加明确了阅读写作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的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每学年至少要读两部中外名著。但是我们的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基本上没有读名著的兴趣和欲望。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除了课本,为学生提供的相应的阅读资料以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有限。同时应试教育的压力仍旧横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一学年完成两本名著的阅读,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面对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做到学生读书和学习的平衡点呢?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在一线工作的老师,针对我们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第一、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们调查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考试,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文在阅读题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一部分文章内容正是来自课外阅读。因此只有我们意识到开展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阅读技巧。让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带来的美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阅读也是进行语文写作的基本条件,没有广泛的阅读上的积累,就很难写出优美的字句和文章。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和写作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我们所要阅读的文章,往往同我们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抽空给学生读经典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冰心的《繁星全集》等。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扇窗户。我平时也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将阅读与电视剧结合起来,比如我让学生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假期就布置学生去看电视剧,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实际上生活中的常识和道理等等都可以通过课外文章展现出来。打开每一扇窗户,我们的学生才会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的综合能力。
其次,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叶圣陶说:“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热情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阅读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能够支持学生读下去的因素,除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外,更好的方法就是自身的兴趣。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觉得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课外阅读作为基本的智力技能,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们的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阅历以及个人修为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的浓厚。如果我们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两个极端:好学者,觉得浅显易懂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厌学者,文不对意失去阅读的兴趣。那么实践中我们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立足课本,拓展外延。我们的课本上的内容,汇聚着历代大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我们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带给我们文学熏陶的基础条件。老师在课堂上要展示出个人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不是靠我们老师对文章的肢解得到的。我们老师要注意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文章细节的妙处。当然,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文章,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更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找到课本文章的背景出处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通过这样的外延式的查找,让学生在自己原来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时,我们就可以多几个问题让学生查找。为什么他会漂流在孤岛上面? 什么原因让他开始自力更生?又为什么后来又有了自己的仆从……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带着问题找答案,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同时我们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利用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寻找答案,甚至是延伸的阅读理解,让学生谈谈对整部小说的看法。这样的话兴趣怎么会调动不起来呢?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着信息化的时代和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呢?其实阅读总体来说,就是在适合的情况下的精读和泛读。什么是适合?就是适合学生,学生能读懂,能理解,能體会到读书的快乐就好。我们课外名著阅读琳琅满目,让学生去啃一部《史记》,自然会让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倡读一本书,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同学们读书的范围男生女生都会有所偏重。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适当地给予引导,读健康的、积极的书籍。我们要求学生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要深入细致地琢磨,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我们看到的报纸上的文章,深有感触的文章不妨多读几遍,字斟句酌仔细品味。理解更深一步。对于报纸杂志上不感兴趣的文章尽可能地一目十行,了解大致内容和标题就好。我们要寻找有价值的东西,阅读就是从中发掘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阅读不是任务也不是压力。要学会方法去轻松地阅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要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勤动脑,善思考,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读到共鸣的地方,比如精彩的细节描述、优美的字词章节、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等等,我们都是可以拿个笔记本记录下来的。厚积是为了薄发,没有前面积累的过程,哪来后面的薄发呢?
第四,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留出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的阅读,并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外,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教室设立一个读书角。让同学把自己的一些书或者学生自己读过感觉可以推荐的课外读物放在其中。目的其实还是为了阅读。我们可以定期的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会的活动。自己推荐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要讲出喜欢的原因,也要举出自己喜欢的章节段落。这是一个小小的压力,同时也是一个小小的动力。让学生在压力下,勤耕不辍,让学生在动力中不断进取。努力做到有书看有书读,从而形成人人爱好阅读,人人习惯阅读的好氛围。
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繁琐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老师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常常说,“功夫在诗外”。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的桎梏。学会跳出课本的范畴,走出课堂,利用节假日去观察社会百态,阅读市井人物形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感悟。一次春花烂漫的旅游让我们体验到春风拂面的感受。一次集体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给予的热情和鼓舞。留心处处皆文章。生活的阅历是人生的财富,我们的阅读就是财富之路上的明灯。
参考文献:
[1]袁菊华.《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提升研究》.苏州大学,2009.10.
[2]张倩.《提升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研究——以加强语文教学为中心》.重庆师范大学,20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