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送别严良堃

2017-12-09张悦伦兵

小演奏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首演冼星海大合唱

张悦++伦兵

2017年6月18日,被誉为“中国合唱第一指挥”的严良堃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内,没有响起肃穆的哀乐,而是循环播放着严老生前指挥过的《黄河大合唱》和《欢乐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严老最后一程,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宣部副部长庹震等有关方面负责人,还有关峡、韩新安、郭淑珍、杨鸿年、刘秉义、俞峰、谭利华、宋官林、李玉宁、王宏伟、李志祥、邵恩等音乐界人士和严老的生前好友以及中央乐团合唱团的老团员们。

受教于冼星海

被誉为“中国专业合唱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严良堃1923年12月28日生于湖北武昌,1938年参加抗敌演剧九队,后来调至孩子剧团。当时,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非常鼓舞人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严良堃的影响很大,1938年4月,严良堃在武昌的歌干班上开始学习指挥和作曲,有幸直接受教于冼星海。冼星海曾说:“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一定要勤学苦练,要把所有的技巧都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着眼于指挥的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个人的能耐。” 这句话后来成了严良堃从事指挥的座右铭。

那时,孩子剧团有五六十人,经常到中小城镇去宣传抗战,在舞台上唱歌给老百姓听。有一次,唱《黄河颂》的张惠群得了疟疾,严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严良堃唱得非常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1940年,严良堃第一次指挥孩子剧团在重庆公演《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严良堃被派往苏联系统学习合唱指挥。回国后,他长期担任中央乐团合唱指挥,并先后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等,成为中国杰出的合唱指挥艺术家。

全身心投入合唱指挥事业

作为中国合唱事业的领军人物,严良堃对中国当代合唱指挥事业的贡献良多。

首先,他训练出中国合唱第一团。作为中央乐团合唱团的常任指挥,严良堃不但亲自创建了合唱团,见证了这支队伍的发展,而且塑造了合唱团的灵魂,使之在中国当代合唱领域中长期独领风骚,在中国合唱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起到了楷模和引领作用,代表了中国形象。

其次,他鼎力扶持中国合唱作品。严良堃是许多大型合唱作品的首演指挥:1948 年指挥首演马思聪的《祖国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1956年指挥首演郑律成的《幸福的农庄》和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等。正因为如此,严良堃的指挥思想对传播、诠释、优化中国合唱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严良堃从莫斯科返京参加排演,指挥中央乐团大合唱节目。排练中,郑律成的《幸福的农庄》一度被淘汰,但在严良堃的一再坚持下最后顺利登台演出。据说,郑律成、瞿希贤等人的多部合唱作品都是经过严老的排演才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开的。为此,指挥家邵恩认为严老做了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包括对《黄河大合唱》在内的近现代优秀声乐作品、合唱作品的挖掘整理。

第三, 作为中国合唱指挥领军人物之一,严良堃的指挥风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合唱指挥的风格。严良堃就像一位建筑师,面对每个合唱团和每首作品,大到总体与局部结构的把握、情感布局的处理,小到声乐的呼吸、细致情感的表达,无不统筹兼顾,使作品的二度创作尽可能完美。不论是独唱、齐唱、轮唱,严良堃都能将作品的合唱创作思维幻化成合唱指挥思维,形成严谨、生动的指挥手势,使合唱表演的色彩更加丰富、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他在合唱指挥中富有层次的变化和超强的声部控制力,体现了他对人声审美极高的艺术修养。

此外,严良堃还全力推进了中国合唱发展。严良堃领导下的中央乐团合唱团在我国当代合唱历史中不断标记着坐标点,将这些坐标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当代合唱逐步走向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这几个坐标点包括1959年在中国首演中文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75年复演中央乐团版的《黄河大合唱》、1979年率队参加在菲律宾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合唱节比赛、1981年首演莫扎特的《安魂曲》、1982年在第一届北京合唱节中举办西欧歌剧合唱音乐会和东欧合唱作品音乐会等等。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刚留学归来的严良堃投入了紧张的排练中,准备演出的三个节目之一是中文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这是中国式的温暖宽广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节奏自信而从容,中央乐团朴素而温暖的音色之美在严良堃的指挥棒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次演出大获成功,受到业界高度赞赏,而这份荣耀永远属于当年刚留学归来意气风发的青年指挥家严良堃,属于刚建立三年、平均年龄二十四岁却纪律严明、充满朝气的中央乐团和即将迎来十周岁生日、依然贫穷落后却充满希望与梦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1年,为了让合唱团涉猎更多国外的优秀合唱作品,尽早走向世界,严良堃决定排演世界合唱经典曲目——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中央乐团首次用拉丁文原文演唱外国大型合唱作品,一颗为艺术的心推动着严良堃不遗余力地促成了这次演出。这场表演是由刚成立的北京交响乐团在不准录像录音、不允许做任何宣传的星期音乐会上完成的,如今只留下当时用录音机在台口偷录的现场实况。时隔三十多年,严良堃回忆起那段经历依然很兴奋:“当我在台上挥出第一个动作的时候,我心想我严良堃今天真的指挥《安魂曲》了,中央乐团合唱队完全有能力驾驭世界合唱经典作品,并不输于任何外国合唱团,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黄河大合唱》的专业户

严良堃可谓是《黄河大合唱》的专业户,从十四岁开始指挥《黄河大合唱》,严老至今已经指挥了上千场,他还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修订,如今流行于世的版本正出自严老之手。

1975年,为了纪念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成立了一个由严良堃主持,施万春、田丰、盛礼洪等人参加的修改班子,并最终形成了中央乐团版《黄河大合唱》流行于海内外。endprint

2015年,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國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力邀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严良堃再次登台指挥《黄河大合唱》,严老征得医生的同意后重新登台,同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演《黄河大合唱》,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盛情邀请严老到场指导,两位老艺术家非常难得地联袂登台演出。

几年前,为了给中国合唱领域留下宝贵的音响资料,年迈的严良堃特意将自己苦心收集的中央乐团合唱团历次演出录音交给乐团的女中音歌唱家李克,由李克再补充部分音像资料,最终汇总为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音响资料大全之后,又自费将之转录、刻制成光碟。就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成立六十年庆典上,李克亲手将这些光盘交给了团长关峡。

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身为中国合唱指挥界泰斗级人物,严良堃在艺术上声名显赫,但他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著名指挥家谭利华回忆道:“经常听李德伦大师夸奖严老指挥交响乐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特别有心得,但是为了中国的合唱事业,他放弃了交响乐指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李德伦指挥首演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事情,在演出的前一天,李德伦因为腹泻不止,对严老说:‘如果我真的扛不住,你就替我接着指挥。严老爽快地答应了。演出当天,严老穿着演出服,一直坐在舞台灯光的网罩后面候场,让我非常感动。”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说: “我从1969年进入中央乐团合唱团时就在严良堃老师的指导下演出,后来我担任合唱队长,也是严老一直指点着我,到了合唱协会,严老还是我们的名誉理事长,也经常点拨我。严老不仅对推动中国合唱作品的演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他到各地去讲学也从来不计报酬。2006年,中国合唱协会中山合唱基地举办指挥训练班,请严老去讲课,结束后付给他报酬,老人家回到北京用这些钱复印了《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和钢琴谱,让合唱协会送给各地合唱协会和艺术院校,还不让说是谁送的。老人家不图名、不要利,一心为了合唱,真是高风亮节!中国合唱协会的几位创始人都走了,严老是最后一个离开我们的,我们为中国合唱界失去这样的掌舵人和领军人而难过,我们一定要实现老人家当年的理想,让合唱艺术更加普及和提高。”

严良堃的二女儿张援(从母姓)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父亲的老师冼星海曾告诉他,我们所学的一切都要献给自己的民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曾叮嘱他,不要迷恋名誉地位,要做一名普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一切,父亲都做到了。”

严良堃曾对张援说:“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的一切从大自然来,最终要回到大自然。生前我已经占有了人民过多的荣誉,去世以后我想做最后一点贡献,就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地上,作为其他生命生长的养料。”

张援说:“父亲和母亲相识于湘江和长江交汇处,他们生前就约定死后骨灰汇聚一处。我母亲先走了,骨灰撒在了湘江,如今我们把父亲的骨灰撒在长江,这是践行他们的浪漫约定,他们要在那个地方携手魂归大海。”

那天,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在烈日下目送严良堃的灵柩上了灵车。告别室廊檐下的台阶上,几位中年人向着灵车的方向深情吟唱着他们唱了一辈子的歌:“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歌声回荡在八宝山上空,充满力量,他们是严良堃的学生们,他们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送自己敬爱的老师最后一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首演冼星海大合唱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春天的大合唱
在艾奥瓦看美国大选“首演”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盛宗亮主要作品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