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自媒体,打赏很丰厚
2017-12-09三湘
文/三湘
古代也有自媒体,打赏很丰厚
文/三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词典》的新词——“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互联网,但是以类似“自媒体”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汉代玩自媒体靠打赏
在汉代,朝廷常常向民间征召“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等辞赋名家就是这样的“笔杆子”。通过“打赏”获得报酬,成为了他们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采飞扬,汉宣帝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时常带在身边,每次写文章,都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在此之后,打赏模式便流行开来。三国时,邯郸淳创作了一篇《投壶赋》,献给魏文帝曹丕,曹丕认为写得好,“赐帛千匹”。《投壶赋》总共才一千多字,几乎一字一匹。后来,打赏的数额越来越大,甚至还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明清时期靠写软文创收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就是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明清时,“写软文”者越发多了起来,有的人还有意揣摩对方的心思,主动寻找金主,作文示之,以此来赚取金钱。
除了写软文,代人捉刀也是创收的一种重要手段。替人写诗文,即所谓“代人捉刀”,收受馈金,在清代并不少见。有的富豪为装点门面,甚至常年雇捉刀人在家。由于有钱可赚,当时一些文化名人也甘当“捉刀人”。
谣言成“10w+”爆文常客
网络时代,朋友圈早已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在古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也快得令人惊讶。古代谣言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已经十分成熟——最常用的是童谣、谶(chen)纬等形式。在古代,街上的小孩子是不能随便传唱童谣的,因为从执政者到百姓都认为能从童谣里得出某种预示。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亡秦者胡”是其中比较著名的。
在古代,谣言往往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在西汉时,长安城的百姓都在传大水即将淹没京城的谣言。结果百姓纷纷逃跑,引起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很多人被踩死。所以,自古以来对造谣的惩罚都很重,在秦汉时期,造谣者甚至会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