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设疑置问”教学探微

2017-12-08马海鹏

甘肃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者热量笔者

马海鹏

【关键词】 地理教学;设疑置问;“捣竹节”式设问;“剥皮蛋”

式设问;以错纠错式设问;以疑治疑式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119—01

教师自觉地运用“设疑置问”原理,對地理课堂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度、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地理教学常用的“设疑置问”策略主要有四种:

一、“捣竹节”式设问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在关节点 处设疑置问,就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笔者这样设问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什么时间?”学生回答:“在正午 12 点。”教师强调“应在地方时 12 点。”“ 那么,在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最高值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正午12点, 有的说在下午2点。教师应讲:“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 1 点(13 时)左右。”并接着问:“地面温度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地方时 正午 12 点呢?”学生虽答不出, 但此时注意力集中,期待着老师讲解。笔者举了煤炉烧水的例子,当火头最旺时水锅还未开,那么,在火势减弱后水锅是否还会开呢?“有可能开”学生回答。“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 于水锅储存热量的缘故。”教者自问自答。并接着问:“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1 点左右是何道理? ”学生会答:“这是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教者接着补充:当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小于地面辐射损失的 热量时,地面温度达最高值。并接着再问:“为什么地方时午后 2 点(14 时)左右气温最高呢?”学生通过看书,会答出:因为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还要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需要有一个过程。这种环环紧扣、节节伸入的设问把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与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等讲得十分透彻,学生容易领会。

二、“剥皮蛋”式设问

剥皮蛋一般先去附泥,再去蛋壳,有的还要去最后一层蛋膜。教学中我们把由表 及里,层层推进,多端设疑的设问方法谓之为“剥皮蛋”式的设问。如笔者在进行自然资源概念的教学时,先板书了什么叫自然资源,然后问:“教室中的板凳、桌子是否是自然资源?”学生往往说法不一。此时,教者 可再问:“板凳、桌子是否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学生往往会答:“非也。”由此得出,人工加工的物品不 是自然资源。接着再问:“雷电是不是自然资源?”学生往往会答“是”。教者继续问:“它能否用于生产生 活?”学生语塞。据此,教者强调,自然资源具备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即有用性。教者还须提醒学生,自然界的物质是否有用,还要看生产力水平状况。通过分层设问,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就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

三、以错纠错式设问

这是一种由错误的前提引导学生卷入错误,再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设疑方法。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验和巩固前边所学知识,可先进行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 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往往会说:“他们都是可再生资源。”然后教者再问:“自然资源应具 备哪两个属性?”这时,有的学生已发现太阳风、地热流不是自然资源,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否再生或非可再生 资源了。这种利用学生思维弱点设计的疑问,可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学生曾“上过当”,再碰到问题时将格外小心谨慎,将会细致的予以分析。

四、以疑治疑式设问

设问应捕捉适当时机,在学生感到信息矛盾时,可进行必要的反问或正面的诱导设疑等,这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惑释疑。如在讲地质构造时,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把地质构 造与前边的地形相混淆。于是,笔者这样做了设问:地形与地质构造两者的概念有何不同?此时,教者可帮助学生作比较。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即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地质构造是指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变形、变位,它分为两大类,即褶皱与断层,单个褶皱——褶曲又分为背斜、向斜两个亚类;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两个亚类。笔者又继续问:“地形与地质构造有何联系?”教者可自问自答:“通常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经外力侵蚀往往背斜顶部易断裂被侵蚀反而成为谷地,向斜底部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而地垒多为山地,常被称为断块山,或断层山;地堑多为谷地,即断层谷。由于抓住了学生概念混淆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设疑解疑,帮助学生理清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编辑:孟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者热量笔者
用皮肤热量发电
老师,别走……
剧烈运动的热量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