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教育,更大的使命
2017-12-08张晓震
张晓震
刚刚结束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解决这一矛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既面临着新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自身内涵发展、改革深度推进的新挑战。新的时代需要更好的教育,也只有更好的教育,才能担起更大的使命。
更好的教育首先来自对公平的矢志不渝的坚守。5年来,我国教育步履坚定,始终不懈对公平执着追求。一串串数字更是记录下了我国教育改革公平路上的沉稳步伐: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在中西部地区,得益于“全面改薄”计划,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和教育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进,使得“有学上”基本不再成为问题,人人都拥有了借助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创造出彩人生,正是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虽然办学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办学水平稳步得到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上,更体现在育人理念、师资构成、教育教学方式等软件水平上。事实上,与入学机会公平相比,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也是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治困的根本之策,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就甘肃而言,深度拓展教育公平,解决好“上好学”这一问题,正是教育扶贫下一步攻坚的主要内容。
从全国范围来看,教育公平问题涉及的不只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涉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普职教育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难题。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难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发展重心从总量增长转到优化结构布局上来,调整不同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日益普照在神州大地的每一方角落。
更好的教育更源自于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教育只有提升质量,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这块蛋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层次问题。所谓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多指的也是质量问题。
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于国于家都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深化改革中释放出来的人才红利,没有人才的强力支撑,教育强国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而对于学校和学生个体而言,有质量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教育的升级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有质量的教育是指让更多的学子享受到更适合的教育,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阔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在高等教育领域,有质量的教育意味着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天的教育问题已经不只是教育机会的提供问题,更在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能否提供让学生获得幸福感、成长感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类别能够更加丰富多样,课程与教学更加丰富多元,教育和学习体系更加个性化,以满足学生个体化、多元化的“需求”。而这恰恰是“上好学”的实质意义所在,也是未来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之处。
当然,一个更多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好的教育”迈向“更好的教育”,涉及观念转变,涉及结构调整,涉及从教材、教学到招考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变革,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是通往“更好的教育”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而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往往意味着爬山涉水、攻坚克难。
但更好的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13亿人的福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被赋予了历史新定位、时代新特征和改革新使命。党的十九大发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历史号召,作为教育人,使命面前,当不负重托,砥砺前行,用改革的初心和实际的行动,答好时代的问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