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2017-12-08林玉春��
林玉春��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所以我们可通过以下策略,灵活组织科学活动:创设情境,玩中生趣;问题引路,激发思考;操作实践,发现秘密;交流讨论,揭示道理;联系生活,运用经验。
关键词:科学活动;组织策略;交流讨论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所以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们应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幼儿通过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来主动建构初级科学概念。
一、 创设情境,玩中生趣
兴趣是引发幼儿学习最好的源动力,能使幼儿主动参与、持续坚持学习活动,并从中体验乐趣,获得经验。没有兴趣,幼儿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維为主,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科学活动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愿意学的内容,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组织方式,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如大班科学《会黏的水》,幼儿对水的黏附力较陌生,为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小猴装修新房”,设置问题:小猴在安装窗户时不小心把水滴在两块透明塑料板中间,猜猜这两块塑料板会怎样?接着引导幼儿动手实验,在两块塑料板中间滴上小水滴,让幼儿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水有黏附力”的认识。再如大班科学《小灯泡亮了》,可创设“小兔搬家”的情境,将活动室窗帘拉上,提出问题:小兔要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该怎么办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并了解使灯泡亮起来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接着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引导幼儿探索与记录,最后大家的灯泡都点亮,让小兔家亮堂堂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能极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实验、探究、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问题引路,激发思考
科学探究源于发现问题,教师应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从心底形成科学的疑问,产生诠释的悬念和冲动,进而引发他们对事物进行比较、想象和推理,找出事物的因果,最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勇于探索,追求答案。
如大班《有趣的平衡》,为让幼儿了解距离与重量的关系,探索保持平衡的方法,教师可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如衣架与毛巾、两只小动物玩跷跷板、水果与天平秤,并分别设置问题:衣架上晒两条不同重量的毛巾,怎样让衣架保持平衡?两只不同重量的小动物玩跷跷板,怎样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将不同重量的水果挂在天平秤的两端,怎样让天秤保持平衡?这是三个平行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探索保持平衡的方法。幼儿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就能积极进行操作,最终通过反复实验,得出保持平衡的方法就是:重的物体放在离中心近的地方,轻的水果挂在离中心远的地方。再如大班科学《滚筒打保龄球(一)》,为让幼儿感知圆柱体滚筒与两端大小不同的圆台滚筒滚动时的不同现象,并运用经验,探索改造圆柱体滚筒,使其改变滚动方向击打侧面球,我们可设置三个递进式的问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问题一:让圆台滚筒和圆柱体滚筒分别从斜坡上滚下去,看看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问题二:用什么样的滚筒能打中斜坡正面的保龄球?问题三:如果要用圆柱体滚筒打斜坡侧面的保龄球,应该怎么办?怎样让它也能拐弯打中侧面的保龄球?幼儿根据教师的问题引路,选择材料,动手操作,一次次解决不同的问题,成功的自豪感也就会愈来愈强烈。
三、 操作实践,发现秘密
《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幼儿的科学学习就应该是提供适宜的、有效的探究材料,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在主动探究活动中发现秘密,建构知识经验。在这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经验都能得到发展。
如大班科学《顶纸板(一)》,要让幼儿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就必须提供多样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反复进行操作实践。一开始,提供圆形纸板和吸管,让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接着迁移经验,提供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常见几何图形,让幼儿继续探究,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最后引发拓展活动,出示不规则图形,让幼儿猜猜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并动手试试。如此,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探究,在动手实验中找出规律,发现秘密,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最基本的策略。
四、 交流讨论,揭示道理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氛围和提供充裕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多种独特方式,比如语言、表格、图画、动作等来描述自己和同伴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揭示科学的奥秘。
如大班《沉与浮》,这个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能用适宜的符号进行记录,并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观察的现象”。这给了幼儿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但必须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每次探索结束后,都应组织进行集中交流,梳理经验。当幼儿第一探索什么会浮,什么会沉后,教师组织集中分享:刚才你们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秘密?你是用什么方式记录的?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什么会悬浮在水中后,讨论:有什么东西会悬浮在水中?你是用什么符号记录的?哪个符号既简单又让人看得明白?交流讨论中,同伴间的观点相互进行碰撞、交锋,让幼儿不断进行分辨、接纳、反驳,这既是对探究过程的梳理,也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幼儿只有能用语言清晰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才表明他真正理解了探究的现象,这也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上升的必经之路。
五、 联系生活,运用经验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来源,又是幼儿解决身边科学现象的途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可按照问题来源(生活)——探究活动(教学)——运用经验(回归)这样的活动程序,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又再回归到生活实践的运用。
如大班科学《垃圾分类》,垃圾是幼儿身边常见的物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组织本次活动时,可先引导幼儿讨论垃圾与生活的关系,如:什么是垃圾?如果大家乱扔垃圾,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好地处理垃圾?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给垃圾分类,学习制作垃圾标记及分类垃圾桶。在这活动结束后,我们就要把学到的经验运用于生活中,让幼儿分组在幼儿园安放分类垃圾桶,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自觉拾捡垃圾。并要求家长在家里准备两个垃圾桶,全家坚持做到垃圾分类摆放和投放,增强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从幼儿常见的事物、现象中取材,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以富有趣味、可操作的方式呈现,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探究内容进行亲身感知和深入探究,让幼儿深刻感受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愿秋.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7.
[2] 陈忠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