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 激情 导行
2017-12-08陈启美
陈启美
[摘 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明理、激情、导行三个环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求“准”中明理,在求“真”中激情,在求“实”中导行,从而内化学生道德认识,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思品;明理;激情;导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9-01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展开培养,使其相互协调、统一發展的过程。知是基础前提,行是最终归宿。所以,在小学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巧用“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际成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一、“准”中明理,提高道德认识
所谓明理,顾名思义,即明白某种道理。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明理,明确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必须在求“准”中下功夫。
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领会文本思想主题,晓之以理。小学思品教材中的课文多以生动、具体、形象、感人的事例来揭示某一道德观念,说明某一道理。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学习真有趣》《关心老人》,三年级《平安回家》《不给邻居添麻烦》,四年级《抄袭害了谁》《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五年级《我们为祖国而骄傲》《法律保护我成长》《父母的难处》,六年级《不和烟酒交朋友》《网络连接你我他》等课文,题目几乎都揭示了文本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切入点,准确把握文本思想主题,然后晓之以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
另一方面,要注意准确把握明理的认识梯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明理的认知梯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其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交往范围狭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法,注意交往的尺度,从而消除学生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让学生学会交朋友,敢于交朋友,乐于交朋友。
二、“真”中激情,触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触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升华学生道德情感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演奏好“激情”这部曲,讲究真情实感,通过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榜样激励学生,触发学生情感共鸣;或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从中受到顿悟和启迪;或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抄袭害了谁》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小品《沉重的书包》,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说一说:“金宇同学为什么觉得这个新书包如此的沉重?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做?”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议一议:“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我们该不该抄袭?抄袭究竟害了谁?”从而升华学生道德情感,促使学生意识到抄袭是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学会诚信做人。
三、“实”中导行,外化自觉行动
导行,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综观当前思品教学,“知”与“行”相脱节,许多教师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求“实”中导行,注重实践导行,通过亲身经历和切实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
例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课前调查家里一天生产的垃圾量,感知身边的垃圾污染,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课堂交流讨论,集体审判垃圾,说一说垃圾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学会给生活垃圾分类,变垃圾为资源。最后让学生化思悟为行动,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扫校园垃圾、制作环保手抄报、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等,争当绿色小卫士,做保护环境的热心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文明、绿色家园增添色彩。
总之,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明理、激情、导行三部曲,并在求准、求真、求实、求效中下好功夫,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意志品质。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