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 完善生成
2017-12-08胥小燕
胥小燕
[摘 要]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和情感体验,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感受体验,从而内化知识,完善生成,发展心智,锻炼品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7-01
体验是深化理解、内化生成、强化能力、发展心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小学思品课认知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巧设有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切实体验,积极主动去思考、体验、实践、感受、顿悟,从而获得知识的经验、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品德,达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一、设身处地,换位体验,感同身受
换位体验,是通过互换角色,进而感同身受的一种思维方式。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顾忌和体谅他人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主动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唤起学生高度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同学之间》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就餐时间,小刘不小心打翻了小赵的饭碗,请分别站在小刘和小赵的立场想想他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怒火中烧,大打出手还是相互体谅,一笑泯恩仇?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平等待人,与人和睦相处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懂得尊重、理解、体谅和宽容他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角色演绎,模拟体验,升华情感
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以生动的生活情景替代抽象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体验、演绎情境,在身临其境中领悟知识的思想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怎样和他联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况下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笔者创设了“邻居家中突然失火”“欢欢的奶奶突然晕倒了”“兰兰很想向在外出差的爸爸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组合作排练、角色扮演、演绎情景,在模拟演绎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情感,从而深化知识理解,升华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和价值理念。
又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时,在“王爷爷的苦恼”这一板块中,笔者让学生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以喜闻乐见的情景剧或小品形式自主编排《王爷爷的苦恼》,展开角色扮演,一人扮演王爷爷,一人扮演律师,活灵活现地演绎真实的生活情景,促使学生在入情入境地模拟体验中自觉将“孝亲敬长,从自我做起”内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三、实践拓展,切身体验,知行结合
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实践运用,在小学思品课认知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注重实践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索、亲身体验,将所获得的认知转化为真正的行动,从而规范学生道德行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达到知行合一。譬如,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开展了“我是绿色小卫士”“我是地球修理工”“拾废为宝”“我做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积极参与,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形成自觉爱护公用设施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又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请到我的家乡来》时,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整合有关家乡的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美食特产、风俗人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又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家里的烦心事》时,笔者课外开展了“爸爸妈妈,让我为你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出一份力,贡献一份爱,抚慰爸妈心里的痛楚,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样,通过实践拓展,切身体验,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總之,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体验教学,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换位、模拟、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实现知行结合。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