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7-12-08卢丽军��
卢丽军��
摘要:朗读是我们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中,朗读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的教学方案中,并没有将朗读的优势很有效的发挥到小学的教学中。本文旨在介绍朗读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大发挥朗读优势的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了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有效性;探究
在现代这个时代,无论是经济、物质还是科技与信息都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模式,所以“有效性”的工作、学习是每个人都想极力追求的,使得有效性的教学理念也是备受青睐的。可是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性呢?以下就朗读与有效性及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的阐述。
一、 朗读与有效性教学的完美结合
所谓“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有效性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理解,个人觉得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者发展来作为有效性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朗读被频繁地运用到教学中,因为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作出详细的讲解,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朗读是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朗读是学习的一扇窗,只有通过认真地朗读,才能更好地运用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不自觉地把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一旦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就很简单,学习也是相通的,一门学会,就会促进别的学科,这便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 在不同的阶段对小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
由于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发展、智力发展等都不相同,一直处于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而朗读一直贯穿在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只有察觉到这个差异,并针对这个差异对不同阶段的朗读作出具体的分析,再加以改进、完善,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学习。因此,为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关注并清楚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 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处于第一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心理方面、智力方面、思维方面等都尚没有发展成熟。例如,在自控力、理解力、注意力、分配能力等许多方面都太欠缺,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色彩丰富的事物更兴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此阶段的教师应该深知这些特点,所以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该多加入图片、模型、视频等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师生互动或者同学之间交流朗读中,教师应该具体、清楚的分配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包括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有利于提高第一阶段的朗读教学效率。
(二)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
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心理方面、智力方面、思维方面等都有了一些发展,尽管仍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在注意力方面加强了,思维方面从形象向抽象有了转化。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此阶段进行朗读教学时,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的转变,应该通过适当的文章类型,让学生从中锻炼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从这个思考问题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的思维、情感的影响,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时间。
(三)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
发展到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入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开始加重,学生心理开始有了压力感。
教师在此阶段教学时,教学模式就要发生较大的变化,因为此时一些游戏式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三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课内转向课外,由文艺作品等转向科普读物,教师要在教学时注意到这些变化,并有意的拓宽教学的内容。
三、 基于不同文体的文章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在小学的教材中具有不同文体的文章,例如,诗歌散文类的抒情性文章、说明类文章、童话寓言类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文章朗读方式也不同,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 詩歌类文体的有效朗读教学
在小学阶段,诗歌主要包括儿歌、儿童诗词和唐宋诗词。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诗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奠定语言基础。古诗词的学习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古诗词会一直贯穿在我们学习的整个生涯中。在第一阶段中,朗读诗歌时,应该注意诗歌的准确性与朗读的语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先试读,学生才容易被情感感染,也乐于去模仿老师,因为在此阶段,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有威严的、有重要地位的。现在的教学条件好了,教师可以运用新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让学生配乐朗读。在第二、三阶段,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阶段的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理解时间,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朗读的技巧来增加他们朗读的效果。endprint
(二) 叙事类文体的有效朗读教学
叙事类文体的文章随着学生所在阶段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篇幅,文章的内容也逐渐深化。
在第一阶段所接触的叙事类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明了,语言富有口语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此阶段的叙事类文章语言、内容方面都充满了童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朗读此文章时,教师可以做出导读,或者情景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在第二阶段所接触的叙事类文章,相比第一阶段,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内容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转折点。文章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或通过一件事情来启迪后人、树立榜样。在朗读此类文章时,就应该用自然的语气来体会内容的感情变化。
在第三阶段所接触的叙事类文章,比前两者都增加了难度。从语言上来讲,语言复杂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从情感变化上来讲,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再那么明显,学生需要培养细心体会的态度和增加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明类文体的有效朗读教学
说明类文体的特点就是文章具有逻辑性,语言简单、准确,语气情感波动不大。此文体的文章以描述事物、科学知识、天文地理为主,所以教师教学生朗读时,情感要朴实,语气要自然。
四、 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具有层次性,应该在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教学内容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还要与教材特点贴合。朗读教学的目标也应该具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对朗读应该达到的水平也不相同。有效的朗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更有者,虽然处于同一个阶段,但因为每个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可以让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朗读水平,作出一个具体的近期目标。
其次,朗读材料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前面提到小学生处于不同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自控力、理解力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个阶段的学生所读的材料应该区别选择。而且,朗读材料的文体类型不同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不同的方面。若想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则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朗读材料,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欠缺的方面,给他们推荐适合的朗读材料。
最后,朗读的评价应该多样性和激励性。实现朗读评价的多样性就是一改往日的传统作为,而选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互相评价。激励性就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结果时,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应该以鼓励为主,增加他们朗读的信心,提高对朗读的兴趣,这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2.
[2] 巴班斯基;冯克難译.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7.
[4] 侯耀先,来宏.有效教学论第2版[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141-149.
[5] 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