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探析
2017-12-08王兆怡��
王兆怡��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SOLO分类理论能同时从“量”和“质”两方面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对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依据SOLO分类理论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分析,可以设计出符合不同思维发展层次的教学目标,从而指导教学活动按照思维递进发展的规律进行设计,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目的。
一、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2年,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彼格斯和凯文·卡利斯在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原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研究发现,在学习一项新知识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逐渐向越来越抽象方向发展的规律。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单一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扩展结构五个结构层次,它们具体的内涵见下表1。
抽象扩展结构
学生会动用问题中未给出的相关素材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具有开放性,并在原问题基础上进行合理演绎,归纳出新的更抽象的知识。
SOLO分类理论中思维结构层次,将学习过程归结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SOLO分类理论既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中质的差异又反映了量的差异,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障碍,从而设计出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二、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分层的思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并把各个领域目标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层次水平,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在课程内容中用这些行为动词分别从三个领域对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这是化学教师设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学生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水平的分层反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按照不同思维结构水平的划分,整理情况见下表2。
研读上表内容,结合SOLO分类理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的分层存在一些缺陷:
1. 三种教学目标的分层并不完全具有一致性。一是表现在分层的数量上:认知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方面均分为三个水平,而技能性学习目标只分为两个水平;二是行为动词“认识”既出现在了认知性目标中,又出现在了体验性目标中,反映了两种不同领域的学习水平,给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带来了困惑。
2. 部分处于同一水平的行为动词却处于不同的思维结构层次。例如,在知识性目标的较低水平中,行为动词“记住”与“列举”并列,“记住”的释义为:将对事物的印象留在大脑中,处于SOLO分类理论的单点结构层次,“列举”的释义为:一个一个地举出来,“列举”是对多个相关素材进行概括,其思维层次应高于“记住”,处于多点结构层次。
3. 部分处于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在思维结构层次上过于相近。例如,“记住”的释义为:把对事物的印象留在记忆中,属于单点结构层次。“能表示”的内涵在课程标准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界定,在课程内容是这样运用该行为动词的: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回答这类问题只需要联系单一的问题线索,从大脑中提取记忆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该行为动词的思维结构水平处于单点结构层次。“记住”与“能表示”并不足以区分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差异,而课程标准把它们放在两个不同的层级中实为不妥,应该合并或重新划分。
三、 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的准确设计应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因为初中化学属于起始学科,初三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地学习过化学知识,所以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量较小,并且对于化学知识有着一些错误的概念。在思维能力方面,初三学生具有较好的感性思维,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在课堂学习中,较少的学生能达到关联结构层次,极少数学生能达到抽象扩展结构层次。因此对于初三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应适当降低在思维结构层次上的要求,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
应用实例:沪教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课本教材及近三年的苏州中考情况,本课时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的例子,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微粒观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感到化学难学,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由宏观到微观的相互联系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感官认知中,物质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不少学生对微粒观的认知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概念来记忆,思维水平处于单点结构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善于通过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再由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化理解,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建构他们的微粒观。
参考文獻:
[1]郑洁梅.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9-15
[2]杨承印.对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0):3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