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弊病,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2017-12-08周春香
周春香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生朗读过程中常见的多字漏字、唱读吼读、速度不当等弊病,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正确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合理地选择朗读的语速和语调,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15-01
朗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急功近利,比较偏重记忆、积累好词好句,而对朗读则是轻描淡写。殊不知,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何克服这些朗读弊病呢?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克服多字漏字弊病,提升朗读的准确性
多字和漏字是朗读中最常见的弊病。不少教師简单地认为是学生没有仔细看课文导致的,于是就让学生边指边读,形成了“指读”的不良习惯。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二是语感不丰富;三是阅读量不足。
如何克服多字和漏字的弊病呢?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避免在课堂上由于时间仓促而过于紧张。其次是用心倾听,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同学的朗读,寻找不足之处,但不能贸然地指出错误而造成朗读中断,要学会尊重他人。再次是开展互动评价,采用小组品评和全班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甚至是争辩,让学生以他人的朗读为镜子,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朗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克服唱读吼读弊病,提升朗读的艺术性
在集体朗读的过程中,不少班级都有唱读、吼读的现象。形成唱读的原因是低年级教师为了强调语音语调,有意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进行指导和纠正。还有些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特别强调声音洪亮,于是学生在集体朗读的时候,个个扯开嗓门,声嘶力竭,形成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你追我赶的氛围。唱读和吼读,不但破坏了课文的可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小学生的身体。所以,无论从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学生身体发育来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这一弊病的形成。
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杜绝拖腔拖调的朗读方法,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发现唱读的苗头就要及时纠正。要充分利用磁带、光盘、纳米盒等辅助工具,每天坚持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模仿规范的语音和语调,还要减少齐读的次数,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多指名读、挑战读……让学生赶学比超。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朗读不在声高,而重在感情。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的轻重、变化、长短与停顿等构成抑扬顿挫的节律,呈现令人动心、动情的朗读效果,从而走出吼读误区。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学生初次朗读第一自然段,使用的是高亢的,没有变化的语调,而且缺乏节奏的变化。此时我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少先队员们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由此体会出愉快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紧接着指名表演“迈着”的动作,让学生从“昂着头,大步走”进一步体会心情愉快;再抓住最后一句话中“走”的停顿和句尾的“!”,感受少先队员们的兴致盎然。通过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读出了轻快、有力的语气,从而逐步提升了语感。
三、克服停顿不当弊病,提升朗读的整体性
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的声音中断和间隙,停顿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朗读者根据气息的需要所做出的生理性的停顿,另一方面是根据句子的结构或者依据表达思想的需要而做出的停顿。无论是哪种原因的停顿,都不能破坏句子的含义。但是小学生由于气息较弱,再加上对课文词句缺乏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停顿的随意性较大,常常把句子读破。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停顿的技巧呢?首先要注重示范。在朗读长句子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通过范读加以引导。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一文中:“广场中央/伫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通过指导学生将这一段长句子划分小节,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其次,要注重对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文中截取一些富有“歧义”的句子组织学生在朗读中比较。例如,“我看见他笑了”,不同的停顿方法会让人理解为“我笑了”,也可以理解为“他笑了”,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停顿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意、正确停顿的习惯。
朗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淀和感悟,在厚积薄发中,真正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文的魅力。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