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

2017-12-08华,高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海洋科技

李 华,高 强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

李 华,高 强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文章在分析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层次回归模型考察了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及科技进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2000-2014年,我国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基本保持同步上升,同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海洋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正向调节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海洋科技对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该研究拓展了当前关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视角,对三者关系的探讨为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

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调节效应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由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粗放型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亟须向新型的、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集约型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海洋科技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又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同时也是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平衡器[2]。因此,研究海洋生态、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探讨海洋科技进步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的今天,更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于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Grossman、Arrow等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并由此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3-4];以此为基础,Brun等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发现技术溢出效应在短期内不足以减少我国各省份的发展差异[5]。Shields,Roche,Sgobbi等分别评估了海洋科技创新及能源技术进步对爱尔兰、威尔士及欧洲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6-8]。对此,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如盖美、李洪英、徐胜等通过构建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沿海各地区的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范围涵盖国家、区域、省市等多个空间尺度[9-14]。在此基础上,高乐华等进一步验证了海洋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海洋生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演变趋势[15-17]。二是关于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如王泽宇、马仁峰、殷克东等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二者的协调程度逐渐提高,但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仍旧较低[18-20]。而后,乔俊果、谢子远等探讨了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两者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21-22]。翟仁祥、王玲玲、毛振鹏等进一步测算了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海洋经济增长仍表现为资本、劳动双要素投入驱动型[23-25]。在此基础之上,王艾敏、赵玉杰等分析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增长的科技驱动效应不显著,二者的作用力度不对称,科技进步仍处于被海洋经济发展引导促进的阶段[2,26]。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发现,目前,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探讨较为普遍,但一个隐含的假定是,在探讨二者关系时,其他因素应保持不变,这种理论假定与现实并不相符。就科技进步而言,我国政府当前正大力推行的海洋强国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会显著地改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这意味着在探讨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时,海洋科技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如下两个问题:①海洋经济发展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何种影响;②科技进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如何,不同类型的海洋科技调节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的贡献可能在于:第一,跳出了当前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习惯,构建了一个基于科技进步、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二,明确了海洋科技进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为我国科技兴海战略及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和解决路径。第三,探讨了不同类型海洋科技调节效应的差异,为政府制定海洋科技投资决策提供现实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影响及制约关系。海洋资源与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是海洋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推动力,两者互为依托,彼此约束。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将海洋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初期、加速发展时期和成熟发展时期(图1)。就不同发展阶段来说,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阶段特征。

图1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演化曲线

如图1所示,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海洋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较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有限,此时,海洋生态压力并不显著。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海洋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得生态压力由开始显露到急剧增大再到不断激化。当到达海洋生态系统的极限阈值时,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将出现三种可能的演化轨迹:第一种,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这将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突破所能承载的极限阈值,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进入不可修复的崩溃状态,其演化轨迹为曲线Ⅰ;第二种,在生态压力的作用下,对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增速进行调整,使海洋生态系统在短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态压力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出减弱与增强不断交替的演变轨迹(曲线Ⅱ),此时,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交互胁迫的磨合发展阶段;第三种,及时采取如海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等积极的调控措施,促使海洋生态环境趋于好转,生态压力逐渐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朝着协调的状态演进,形成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的演化轨迹,即曲线Ⅲ,此时,海洋经济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基于上述分析发现,在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调控措施的情况下,随着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与污染排放等经济活动的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将逐渐恶化,生态压力持续上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海洋经济增长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交互胁迫的矛盾关系。

(二)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影响机理分析

通过对海洋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与海洋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演变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关系将长期存在,在这个关系中,人类活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忽视海洋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将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相反,如果人类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将促进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27]。因此,人类活动在调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中,以科技进步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在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减弱海洋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影响,缓解两者间的矛盾关系,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科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进行调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海洋科技进步可以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及新兴战略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传统的、粗放型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的、新型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海洋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采量,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同时,海洋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研发,可以替代不可再生的稀缺海洋资源,保护现有海洋资源存量,此外,海洋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减少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排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第三,海洋科技发展特别是海洋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基础科学的进步,可以加快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此,本文提出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作用机理模型,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海洋科技进步对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具有缓解及调节作用。

图2 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作用机理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繁多,且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复杂,采用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其发展状态。因此,本文在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8-33],依据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来说,在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方面,根据“PS-R”理论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考虑反映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10项评价指标;在海洋经济方面,从发展规模、发展活力、发展潜力、发展基础等四个角度选取指标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海洋科技发展方面,从海洋科研机构、专业人才、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角度选取相关6项指标加以衡量。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15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

为消除各指标的量纲差异,这里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值,为标准值;分别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文基于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思想,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进而取平均值得到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1)。

(二)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E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或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为指标标准值;wi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数。

(三)层次回归模型

1.变量定义

由于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繁多,使用单一指标无法准确表达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需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来计算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以此作为基础变量。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指标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应选取人均GDP、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数作为控制变量,均由200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如下层次回归模型来验证相关假设:模型(1)考察控制变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模型(2)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模型(3)考察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影响。

用水效率方面,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1年的17.0 m3下降到2013年的13.15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1年的11.61 m3下降到9.33 m3,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城镇供水管网漏损(失)率为12.72%。

其中,ENit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ECit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Moit为调节变量,即海洋科技进步(TDit),Controlvariablesit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密度。

四、结果分析

(一)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综合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0.002上升至2014年的0.951,表明近十五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0.822下降至2014年的0.339。由此可见,在我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退化,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虽然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在2011-2014年间略有回升,但不能因此认定未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就此好转,持续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与有限的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减轻海洋生态环境压力,缓解两者的矛盾关系已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指数与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保持同步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0.262上升至2014年的0.803,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指数在2000-2005年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而在2005-2014年间则呈现显著增长,由2006年的0.396显著上升至2014年的0.803,表明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以来,我国海洋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带动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3 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演变态势

(二)我国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数均为介于[0,1]的统计值,其均值分别为0.442、0.475和0.465,由此可以看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相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说明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胁迫影响,引致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总体较低。同时,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这说明,近十五年来,我国仍处于海洋经济引领海洋科技发展阶段,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与拉动作用尚不突出。此外,为消除各控制变量单位不同对描述性结果产生的影响,这里对各控制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描述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UL)与人口密度(PD)的极值差均不大于0.5,且标准差均小于0.1,说明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度变动幅度不大;而人均GDP(PGDP)的极值差和标准差分别为0.832和0.256,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变动幅度相对较大。

表2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1)为基础模型,只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3)在模型(1)的基础上依次引入自变量(EC)、调节变量(TD)和二者交乘项(EC×TD)。在回归过程中,根据各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方向判断关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考察各模型拟合优度的变动情况(ΔR2),以此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34]。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中控制变量UL与EN在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表明城市化水平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在模型(2)中,EC与EN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海洋经济发展能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2)的ΔR2为0.030,在1%的水平下显著。以上结果支持了假设1,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海洋经济发展引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模型(3)在进一步引入调节变量的交乘项(EC×TD)后,自变量(EC)在5%的水平下与因变量(EN)显著负相关,交乘项(EC×TD)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EN)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显著的胁迫作用,而海洋科技进步可以有效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负向关系。模型(3)的ΔR2为0.034,在1%的水平下显著,该结果验证了假设2。

表3 假设检验的回归结果

3.进一步讨论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将调节变量(TD)细化为基础型海洋科技与应用型海洋科技两类。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关于海洋科技的分类方法,将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型海洋科技,将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划分为应用型海洋科技。根据上述分类方法,进一步统计了指标体系中关于海洋科技发展的相关数据,计算了2000-2014年我国基础型海洋科技及应用型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及演变态势,并将其作为新的调节变量带入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海洋科技调节效应的差异性。

表4统计了基于海洋科技类型细分后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基础型海洋科技还是应用型海洋科技,EC×TD与EN都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无论是基础型海洋科技还是应用型海洋科技都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负向关系具有抑制与约束作用,且应用型海洋科技进步的约束效应相比基础型海洋科技较大(1.323>1.291),回归结果显著。这表明,与基础型海洋科技相比,应用型海洋科技的发展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的调节效应更显著。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①基础型海洋科学的研究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海洋科学领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而应用型海洋科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海洋事务中的技术与服务进行的改进。因此,应用型海洋科技的进步能够切实提高各项海洋类工程、信息与服务的技术水平,更适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并在节约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环境污染等方面更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②本文所用各项指标均来自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应用型海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的效果更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基础海洋科学的发展仍是应用型海洋科技进步的源泉和根本,只有在海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等方面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的研究,才能为应用型海洋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础,否则,忽略基础型海洋科学的指导作用,盲目的开展应用型海洋科技的研发,使得海洋科学发展重心发生偏离,导致应用型海洋科技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将限制我国海洋科学的长远发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当现有的海洋应用技术在调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达到最大化,或随着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再次面临瓶颈时,海洋科技的发展则更多依赖于基础科学的突破而衍生出新的应用技术,或使传统应用技术得到不断升级和更新。因此,海洋应用科技是海洋基础科学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工具,而应用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新瓶颈及新问题也促进了海洋基础科学本身内容及领域的拓展。

表4 基于海洋科技类型的分组回归结果

4.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①替换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变量。具体过程为改变海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方法,本文借鉴王秀娟和许冬兰有关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状态的测度方法,选取主成分分析法重新计算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将其作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引入模型,并重新进行实证检验[35,14],其回归结果无显著变化。②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对统计模型拟合优度变动及其显著性的检验,进一步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36]。③时滞效应检验。海洋经济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可以显现,因此海洋生态环境的滞后性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基于此,本文选取滞后一期、二期的海洋生态环境变量进行了时滞效应检验,其结果无实质性差异。通过以上的检验步骤,证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参考价值。

五、结论与讨论

现阶段,我国海洋科技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愈加显著,已成为引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将海洋科技纳入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中来,为缓解海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关系寻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1)2000-2014年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滑。此外,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状态与海洋经济基本保持同步上升态势,且在2005-2014年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引致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总体下滑,而海洋科技进步具有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正向调节能力。此外,近十五年来,我国仍处于海洋经济引领海洋科技发展阶段,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与拉动作用尚不突出。

(3)基于海洋科技类型进行细分,进一步讨论基础型海洋科技与应用型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缓释作用,发现应用型海洋科技进步对约束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负向关系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进一步对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从海洋科技投入规模上,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其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和集成创新,促进涉海企业与科研单位形成长期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效率及新兴战略型海洋产业比重,从而加速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第二,从海洋科技投入质量上,应依靠海洋科技进步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尚不明显。因此,需要将未来的发展重点由基础型海洋产业向战略型海洋产业转移,重点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新型化方向发展,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压力,改善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使之向健康、协调方向转变。

第三,从海洋科技投入方向上,应进一步调整海洋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促进海洋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平衡发展。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投入主要集中于涉海科研机构及高校。从海洋科研机构及经费收入构成来看,截至2014年,我国拥有189个海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收入达310.09亿元,其中,104个科研机构是从事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科研经费收入为147.57亿元,占全部经费收入总额的47.59%,仅有85个科研机构是从事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信息及技术服务等应用科学研究,相关经费收入为162.53亿元,占全部经费收入总额的52.41%。进一步计算单位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发现,2014年,从事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平均经费收入为1.42亿元,而从事海洋应用科学的研究机构的平均经费收入为1.91亿元,由此说明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研发投入比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对海洋基础科学的投入力度不够,而在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效率较低,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海洋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及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海洋基础科学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完善海洋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1]李华,高强,吴梵.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36-43.

[2]王艾敏.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协调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8):40-49.

[3]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4]Arrow K,Bolin B,Costanza R,et al.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5(2):91-95.

[5]Brun J F,Combes J L,Renard M F.Are there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coastal and noncoastal region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161-169.

[6]Shields Y,Connor J O.Implementing integrated oceans man⁃agement:Australia’s south east regional marine plan and Canda’s eastern scotia shel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itia⁃tive[J].Marine Policy,2005,29(5):391-405.

[7]Roche R C,Walker-Springett K,Robins P E,et al.Re⁃search priorities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emerging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Insights from devel⁃opments in Wales(UK)[J].Renewable Energy,2016,99:1327-1341.

[8]Sgobbi A,Simões S G,Magagna D,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on the deployment of ma⁃rine energy in Europe with an energy system perspective[J].Renewable Energy,2016,89(1):515-525.

[9]盖美,周荔.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辽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10]李洪英,胡求光,胡彬彬.浙江省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11-14.

[11]徐胜,张超.低碳视角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4):146-152.

[12]高强,周佳佳,高乐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度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32(6):902-906.

[13]王显丽,姜国强,王君丽.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5,34(5):777-791.

[14]许冬兰,王超.基于熵变方程法的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3,32(1):128-132.

[15]高乐华,高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J].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16]狄乾斌,郭亚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协调度测算[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3):453-459.

[17]陈琦,李京梅.我国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5,34(6):827-833.

[18]王泽宇,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5):42-47.

[19]马仁峰,王腾飞,吴丹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协调度测量与优化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17(3):11-17.

[20]殷克东,王伟,冯晓波.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107-112.

[21]乔俊果,朱坚真.政府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4):37-40.

[22]谢子远.沿海省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差异及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3):76-79.

[23]翟仁祥.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中国沿海地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4):75-80.

[24]王玲玲.海洋科技进步对区域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测度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5(2):185-190.

[25]毛振鹏,马秀贞.山东省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68-70.

[26]赵玉杰,杨瑾.海洋经济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5):94-102.

[27]苟露峰,高强.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15(10):55-60.

[28]王泽宇,崔正丹,孙才志,等.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研究,2015,34(12):2295-2308.

[29]王泽宇,崔正丹,韩增林,等.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熟度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3):99-108.

[30]王奎峰,李娜,于学峰,等.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8):2133-2139.

[31]许冬兰,李玉强.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8):58-60.

[32]殷克东,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动态变迁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144-154.

[33]崔旺来,周达军,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1(2):91-100.

[34]罗福凯,王京.企业所得税、资本结构与研发支出[J].科研管理,2016,37(4):44-52.

[35]王秀娟,胡求光.中国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86-96.

[36]杜瑞,王竹泉,王京.混合股权、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8):55-64.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I Hua,GAO Qi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by build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and then examin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sing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The study shows that:From 2000 to 2014,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rine economy basically keep rising synchronously.Moreover,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presented a fluctuating downward trend,which becomes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The marine economic growth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ereas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obviously eas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different 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study expands the cur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provides a realistic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China.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moderating effect

F062.2

A

1007-5097(2017)12-0100-08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2.013

2017-05-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5JJDZONGHE023);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29)

李 华(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

高 强(1966-),男,陕西绥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张 兵]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海洋科技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爱的海洋
科技在线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