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间信任、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
——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作用

2017-12-08杨建君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库股权信任

许 婷,杨建君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企业间信任、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
——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作用

许 婷,杨建君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文章基于286家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知识库兼容性较高时,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的促进作用会被减弱、对契约式合作的促进作用会被加强;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知识库兼容性较高时,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被减弱,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被加强。此外,研究还证实了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揭示了企业间信任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

企业间信任;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知识库兼容性;合作创新绩效

一、引 言

在日益复杂且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1],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创新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企业仅靠自身资源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2],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即使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需要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完成创新活动[3]。因此,企业间合作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高效战略选择[4]。企业经常通过合作来获取和利用合作伙伴的知识和资源[5],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企业间合作的成功率不足50%[6]。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的不同合作关系称为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一个多维概念,广泛采用的划分方式是根据合作的股权特点划分为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7-9]。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合适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7],进而提升合作创新绩效。影响企业合作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间信任被认为是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合作模式的因素之一[10],得到了学者的大量关注[11-12],但并未达成一致。Gulati认为企业间信任能够有效降低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使企业更倾向于建立市场化的契约式合作[13];Gulati和Singh提出企业间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对正式机制的依赖,促使企业建立灵活性较高、成本较低的契约式合作[14];与之相反,陈永广和韩伯棠指出企业间信任程度越高,企业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会更倾向于建立稳定性较高的股权式合作[9]。本文认为,现有研究的不一致很可能是因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间关系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知识是合作创新的基础[15],企业间基于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形成各种合作关系[16]。知识库兼容性作为企业间拥有重叠知识和兼容技巧程度的反映,被认为是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7-18]。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知识库兼容性对企业合作的影响,但总体研究仍相对不足,且大多强调知识库兼容性的益处[17-18]。知识库兼容性如何影响企业间信任、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综上,本文将首先探讨企业间信任如何影响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以及进一步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库兼容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主要实证结果;最后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间信任对合作模式的影响

企业间信任是指企业对于合作伙伴信赖的信心和意愿[19],反映了企业间关系的紧密程度[20]。企业间信任能够加深彼此的认同,降低机会主义倾向,促进知识交换和知识转移[21-22]。企业间信任作为减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机制,不仅是合作关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双方交易行为发生的前提和保证[23]。Ch⁃ua、Ingram和Morri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对合作伙伴能力的认知越强,越倾向于建立合作关系[24]。目前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关系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间信任度越大,企业间长期合作的可能性越高,因为过去的信任会导致未来的信任[25],而为维持长期合作,企业会倾向于选择股权式合作[9];同时,企业间信任度越大,对成本高、灵活度差的正式机制的依赖越小,且信任可以抑止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25],因此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契约式合作。总的来说,本文认为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是企业间合作的两种不同类型,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企业间信任能够促进企业间的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而企业具体选择何种合作模式可能与企业的特定情境有关,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此,提出假设1。

H1a:企业间信任与股权式合作正相关;

H1b:企业间信任与契约式合作正相关。

(二)合作模式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合作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将采取何种方式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能够影响企业的合作结果[7]。而合作创新绩效是企业间合作结果的最终体现[26],现有研究发现合作模式选择能够影响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27],但不同合作模式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却相对不足。股权式合作涉及组织和资本承诺,合作双方通过共同成立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7],具有长期性和紧密性的特点,且可以通过实时监督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对不确定性的控制能力较强[9]。此外,合作双方能够通过研发机构进行高效学习和知识反馈,有利于提升合作创新绩效。契约式合作是指通过某种协议进行合作,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阶段性[9],合作的建立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本,并且合作期限相对较短[7]。此外,契约式合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高,组织协调成本较低,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合作,并且能够对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有利于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综上,本文认为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均能促进合作创新绩效。但两者不同的促进机制可能导致最终效果上的差异,具体来说,股权式合作虽然有利于相互沟通和监督,但其组织成本相对较高、组织柔性不足[9],难以对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且企业可能需要面对技术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股权式合作的组织形式相对复杂,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或解散合作关系[28]。与之相比,契约式合作的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且合作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终止,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的知识安全。因此,本文认为契约式合作的合作效率更高,对于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假设2。

H2a:股权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

H2b:契约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

H2c:与股权式合作相比,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强。

(三)合作模式的中介作用

企业间信任体现了企业对彼此行为和结果的态度和预期[29],是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30]。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普遍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23,30];Uzzi认为信任对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是通过某种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31],但具体作用机制并未阐明。根据Chua等的研究结果,企业对合作伙伴能力的认知有利于保持合作的稳定[24],企业间信任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并推动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6]。此外,企业间合作越多、发展越稳定,企业越能够与合作伙伴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缩短创新时间,从而提高合作创新绩效[24]。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合作模式间接发挥作用的,即企业间信任通过促进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进一步促进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论证了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假设3。

H3a:股权式合作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3b:契约式合作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作用

企业间合作必然会涉及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知识库兼容性作为企业拥有重叠知识和兼容技巧程度的反映[5],会对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如Yildiz和Fey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间知识库兼容性水平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成功与否[18]。然而知识库兼容性并不总是有利的,较高的知识库兼容性既能促进企业对合作伙伴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也可能导致知识溢出,把合作伙伴暴露于滥用知识的危险中[5]。

股权式合作是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双方沟通频繁且深入,当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时,股权式合作的知识溢出风险及遭受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也越高,此时企业不倾向采取股权式合作,即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的正向促进作用会被削弱。与此相反,契约式合作是短期的、有限的,合作双方的沟通也相对浅显,当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时,由于拥有重叠知识和兼容技巧,合作双方能够克服知识交换过程中的障碍[32],高效地进行合作,且不必担心知识溢出的风险,此时企业倾向于采取契约式合作,即企业间信任对契约式合作的正向促进作用会被加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a:知识库兼容性减弱了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的正向影响;

H4b:知识库兼容性加强了企业间信任对契约式合作的正向影响。

同样地,知识库兼容性也会影响不同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当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时,由于股权式合作的长期性和紧密性,知识溢出的风险会随之增加,合作伙伴能够轻易获得超过合作范围的知识[33],并以此牟取私人收益、损害合作绩效。此外,较高的知识库兼容性可能使企业意识到合作伙伴潜在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降低自身知识交换的努力程度,阻碍合作创新绩效,即知识库兼容性弱化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契约式合作具有短期性和有限性,知识库兼容性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引发知识溢出,此时知识库兼容性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明显。企业吸收、利用合作伙伴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基本知识的相似度[34],因此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企业越能够高效吸收和利用合作伙伴的知识[5],更能从合作关系中受益[35],即知识库兼容性强化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

H5a:知识库兼容性减弱了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H5b:知识库兼容性加强了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电子邮件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问卷设计主要参考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成熟量表,并采用传统的回译方式,形成问卷初稿。选取西安10家高新企业的20名高管人员进行预调研,据此对问卷进行了完善,获得正式调研问卷。

正式调研于2015年1月至6月间进行,在调研过程中,要求被调研者在本单位工作3年以上,以保证对公司情况的充分了解,并在问卷发放前会与被调研者进行充分沟通,以确保对问卷内容的充分理解。研究发放问卷530份,回收问卷378份,回收率为71.32%;剔除掉空白项及连续相同项达1/4及以上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75.66%,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的样本企业主要是位于陕西(34.45%)、江苏(13.11%)、广东(7.01%)和河南(6.71%)等地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类型包括国有企业(30.75%)、民营企业(48.45%)、外资企业(7.45%)及合资企业(9.01%)等。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部门经理,特别是研发部和销售部经理。被调研者的平均工作年限为10.05年,且83%曾接受过大专、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能够保证被调研者对企业情况及问卷题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二)变量测量

所有量表除特殊说明外均采用Likert 7点量表,根据被调研者对题项的赞同程度进行度量。研究采取A、B卷的方式,由每个企业的两名被调研者分开独立填写,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共同方法偏差[36-37]。从A卷中选择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从B卷中选择因变量。

(1)企业间信任。企业间信任是指企业对于合作伙伴信赖的信心和意愿,反映了企业间关系的紧密程度[19-20]。本文参考Luo的研究[38],采用6个指标测量企业间信任。

(2)股权式合作。股权式合作是指合作双方通过成立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具有长期性和紧密性特点的合作模式[7,9]。本文基于 Narula和 Hagedoorn 的研究[39],采用5个指标度量股权式合作。

(3)契约式合作。契约式合作是指合作双方通过某种协议进行合作,具有短期性和阶段性特点的合作模式[7,9]。本文基于 Narula 和 Hagedoorn 的研究[39],采用5个指标度量契约式合作。

(4)合作创新绩效。合作创新绩效是企业间合作结果的最终体现,反映了合作的绩效水平及合作企业间关系的稳定程度[26]。本文参考宋晶、陈菊红和孙永磊的研究[40],采用5个指标测量合作创新绩效。

(5)知识库兼容性。知识库兼容性是指合作企业间拥有重叠知识和兼容技巧的程度[5]。本文参考Ho和Ganesan的研究[5],采用5个指标测量知识库兼容性。各变量题项见表1所列。

(6)控制变量。为了避免外界变量对分析结果的干扰,对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规模、环境竞争性、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加以控制。企业所有制类型采用虚拟变量进行测量(1—国有企业,0—其他)。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数的自然对数进行测量。环境竞争性、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均采用Likert 7点量表进行度量。

表1 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实证检验

(一)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 16.0对研究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各变量的α系数均超过0.7,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各变量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推荐值0.5,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此外,表2对角线上各变量AVE值的算数平方根(加粗部分)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明各项指标均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利用Pearson系数分析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说明模型变量选取及假设提出的合理性,且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5,说明研究数据的判别效度较高,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

对于本文所提出的假设,采用线性回归来进行验证。同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交互项涉及的变量均采取了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见表3和表4所列。

(1)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影响。模型1和模型4分别检验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与5个控制变量间的关系,模型2和模型5分别在模型1和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企业间信任。模型2显示,企业间信任与股权式合作正相关(β=0.484,P<0.001),因此H1a得到支持;模型5显示,企业间信任与契约式合作正相关(β=0.513,P<0.001),因此H1b得到支持。

(2)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7检验合作创新绩效与5个控制变量间的关系,模型11和模型13分别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股权式合作和契约式合作。模型11显示,股权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β=0.434,P<0.001),因此H2a得到支持;模型13显示,契约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β=0.458,P<0.001),因此H2b得到支持。

为检验H2c,本文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系数进行Z检验,检验公式如下所示,结果表明两者系数没有显著差异(Z=0.43<1.96,α =0.05),即H2c未得到支持。

其中,b1、b2分别代表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系数;SEb1、SEb2分别代表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标准误。

(3)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中介效应检验。根据Baron和Kenny[41]的步骤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首先,模型8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企业间信任,结果显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β=0.426,P<0.001)。其次,企业间信任与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正相关关系在前文已得到证明。最后,模型9和模型10在模型8的基础上分别加入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模型9和模型10显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仍正相关,但回归系数均显著下降,分别为 β=0.084(P<0.05)、β=0.172(P<0.01),即说明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均部分中介企业间信任和合作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因此H3a和H3b得到支持。

表3 回归分析结果(1)

表4 回归分析结果(2)

(4)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知识库兼容性及企业间信任与知识库兼容性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交互项与股权式合作负相关(β=-0.127,P<0.001),因此H4a得到支持(见图2)。

图2 知识库兼容性在企业间信任与股权式合作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模型6在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知识库兼容性及企业间信任与知识库兼容性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交互项与契约式合作正相关(β=0.170,P<0.001),因此H4b得到支持(见图3)。

图3 知识库兼容性在企业间信任与契约式合作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模型12在模型11的基础上加入知识库兼容性及股权式合作与知识库兼容性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交互项与合作创新绩效负相关(β=-0.216,P<0.001),因此H5a得到支持(见图4)。

图4 知识库兼容性在股权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模型14在模型13的基础上加入知识库兼容性及契约式合作与知识库兼容性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交互项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β=0.221,P<0.001),因此H5b得到支持(见图5)。

图5 知识库兼容性在契约式合作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企业间信任如何通过合作模式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问题,并分析了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作用。以我国高新制造业为研究背景,提出了11个假设,除假设2c外均得到支持。

(一)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研究发现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现有关于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9,14],本研究结论与现有结论不同,并不认为企业间信任会偏向于某一种合作模式,而是认为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发现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并论证了企业间信任在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效果没有差异。该结论验证了 Pedersen、Soo和 Devinney[27]认为合作模式的选择能够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观点,其对吴波[42]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后续,因为其提出了未来研究应针对不同合作模式对合作绩效的影响展开,但并未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本研究并未发现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但将合作模式拆分开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后续对调节变量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两种合作模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权变结果。此外,研究还发现了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0.057和0.042,总效应为0.426,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13.38%和9.86%,这表明企业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能够部分通过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来传导,且股权式合作的中介效应高于契约式合作的中介效应。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库兼容性对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影响[17-18],但具体如何影响以及影响效果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发现知识库兼容性能够减弱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的正向影响、加强企业间信任对契约式合作的正向影响,即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企业间信任越倾向于选择契约式合作,以保护自身的核心技能和知识资源。此外,还发现知识库兼容性能够减弱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加强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即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越高,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总的来说,当企业知识库兼容性水平更高时,企业间信任更倾向于通过契约式合作来促进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这些结论为Ho和Ganesan[5]、Kang、Mahoney和 Tan[43]关于知识库兼容性具有两面性的论断提供了实证支持,强调了知识库兼容性在企业选择合作模式及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有关于企业间信任和合作模式的研究未达成一致的原因。

(二)理论意义

本文为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有文献大量研究了企业间信任对合作模式的影响[9-10],但并未达成一致。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间信任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股权式合作[9],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间信任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契约式合作[13,14]。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间信任对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是促进企业间关系承诺和合作的高效手段[44],企业具体选择哪种合作模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个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能够融合现有研究的争端,并且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促进了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模式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揭示了企业间信任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路径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了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并论证了企业间信任通过促进两种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为解释企业通过企业间信任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此外,本文发现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弥补了现有关于不同合作模式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的不足。

本文引入知识库兼容性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其对企业间信任—股权式/契约式合作、股权式/契约式合作—合作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补充了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发现,当知识库兼容性较高时,企业间信任更有利于促进契约式合作,且契约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此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企业间信任—契约式合作—合作创新绩效”这一路径;而当知识库兼容性较低时,企业间信任更有利于促进股权式合作,且股权式合作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此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企业间信任—股权式合作—合作创新绩效”这一路径。该结论深化了对企业间信任、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理解,强调了知识库兼容性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启示。①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间信任在促进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加强与合作企业间信任的建立和培养,通过企业间信任促进企业间合作,从而提高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形成长期竞争力。②企业应辩证地看待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这两种合作模式,要明确两种合作模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都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并且在企业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均发挥着中介作用。企业具体选择何种合作模式与其他因素有关。③企业应认识到知识库兼容性的两面性及其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并将知识库兼容性水平作为选择企业合作模式的一个考虑因素,如当企业间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较高时,企业间信任倾向于选择契约式合作,且契约式合作此时更利于合作创新绩效;而当企业间知识库兼容性水平较低时,企业间信任倾向于选择股权式合作,且股权式合作此时更利于合作创新绩效。通过考虑知识库兼容性,可以使企业的合作选择达到最优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①本研究将股权式合作、契约式合作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合作模式来考虑,然而股权式合作与契约式合作并非是互斥关系,两者可以共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两种合作模式交互时的情形。②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验证提出的假设,无法发现企业间信任、股权式/契约式合作及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演化关系。未来可以考虑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重新验证假设,在不同时间段内测量相应变量,完整检验在一个纵向时间序列里上述结论的变化,以便进行对比分析。③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企业间信任)对企业而言属于外生因素,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其他外生因素、内生因素等,从更多维度考察不同因素对企业合作模式选择及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1]Li H,Atuahene-Gima K.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123–1134.

[2]马如飞.企业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52-158.

[3]Rigby D,Zook C.Open-market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10):80-89.

[4]王龙伟,任胜钢,谢恩.合作研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治理机制的调节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5):785-792.

[5]Ho H,Ganesan S.Does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help or hurt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suppliers in soopeti⁃tion? The role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3,77(6):91-107.

[6]Gerwin D.Coordinat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29(2):241-257.

[7]许春,刘奕.企业间研发合作组织模式选择的知识因素[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58-63.

[8]Pisano G P.Using equity participation to support exchange: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89,5(1):109-126.

[9]陈永广,韩伯棠.企业研发合作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决策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6):123-127.

[10]曹玉玲,李随成.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37-146.

[11]王承哲.企业间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

[12]Ring P S,Van de Ven A H.Structur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7):483-498.

[13]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5(1):85-112.

[14]Gulati R,Singh H.The architecture of cooperation:man⁃aging coordination costs and appropriation concern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8,43(4):781-814.

[15]Teece D J.Capturing value from knowledge assets:The new economy,markets for know-how,and intangible as⁃s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55-79.

[16]甄杰.创新集群内企业间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类型及选择[J].当代财经,2013(5):72-81.

[17]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8]Yildiz H E,Fey C F.Compatibility and unlearning in knowledge transfer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6(4):448-456.

[19]Ganesan S.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2):1-19.

[20]李自杰,李毅,郑艺.信任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J].管理世界,2010,29(5):785-792.

[21]Dacin M,Oliver C,Roy J.The legitimacy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2):169-187.

[22]党兴华,孙永磊.技术创新网络位置对网络惯例的影响研究——以组织间信任为中介变量[J].科研管理,2013,34(4):1-8.

[23]张旭梅,陈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承诺与合作绩效——基于知识交易视角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65-1874.

[24]Chua R Y J,Ingram P,Morris M W.From the head and the heart:Locating cognition-and affect-based trust in managers'professional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3):436-452.

[25]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26]Zollo M,Reuer J,Singh H.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701-713.

[27]Pedersen T,Soo C W,Devinney T M.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A latent class estimation[J].Dynamics of Global⁃ization: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or 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2011,24:389-423.

[28]Harrigan K R.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artner asymmetri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88,28(S):53-72.

[29]Andaleeb S S,Anwar S F.Factors influencing customer trust in salesperson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6,4(4):35-52.

[30]宋晶,陈菊红,孙永磊.核心企业领导风格,组织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73-78.

[31]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35-67.

[32]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2):27-43.

[33]Li D,Eden L,Hitt M A,et al.Friends,acquaintances,or strangers? Partner selection in R&D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2):315-334.

[34]Mowery D C,Oxley J E,Silverman B S.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2):77-91.

[35]Garcia A B,Bounfour A.Knowledge asset similarity and business relational capital gain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14,12(3):246-260.

[36]Van Bruggen G L,Lilien G L,Kacker M.Informants in organiz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Why use multiple infor⁃mants and how to aggregate respons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2,39(4):469-478.

[37]Podsakoff P M,Organ D W.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6,12(4):531-544.

[38]Luo Y.Procedural fairnes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27-46.

[39]Narula R,Hagedoorn J.Innovating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Moving towards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and con⁃tractual agreements[J].Technovation,1999,19(5):283-294.

[40]宋晶,陈菊红,孙永磊.不同地域文化下网络搜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4,27(3):39-49.

[41]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42]吴波.企业间合作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9):105-110.

[43]Kang M P,Mahoney J T,Tan D.Why firms make unilat⁃eral investments specific to other firms:The case of OEM supplier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117-135.

[44]Doney P M,Cannon J P.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61(2):35-51.

Interfirm Trust,Cooperation Patter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XU Ting,YANG Jian-jun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86 Chinese firms.The findings show that:Interfirm trus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equity cooperation and contractual coopera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firm trust and equity coop⁃eration will be weake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firm trust and contractual cooperat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when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is high;Both equity cooperation and contractual cooperation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ll be weake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ctual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ll be strengthened when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is high.In addition,the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quity cooperation and contractual coope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firm trust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reveal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nterfirm trust affecting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terfirm trust;equity cooperation;contractual cooperation;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272.2;F062.4

A

1007-5097(2017)12-0035-09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2.005

2017-05-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138;71572139)

许 婷(1991-),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杨建君(1963-),男,内蒙古兴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余志虎]

猜你喜欢

知识库股权信任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七七八八系列之二 小步快跑搞定股权激励
信任
位置与方向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