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语感培养策略
2017-12-07田华俊
田华俊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注重字词解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加强诵读训练,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重视写作实践,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感能力 字词解读 诵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93-02
学习数学当有数学思维,学习英语当有英语思维,而学习语文亦当有语文思维。比如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性化的触碰,不同于英语需要对语句进行逻辑性分析,也不同于理科的逻辑思维,需要一层层地推断,其间思考的过程有时候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便是语感,它是语文思维的集中体现,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关于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多前辈都有过论述,比如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锐敏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字词解读,提高感受力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感首先表现为对字词句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必须重视文本感知过程,注重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字词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基本含义,还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意思,并让学生明白字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经常进行这样的字词分析与解读,语言本身的潜规则就会在学生大脑中不断积累,进而自动组合调整,形成一种语言直觉能力。
汉语词汇含义丰富,除了字典、词典载明的基本含义,还常有活用的现象,往往是流动、可变的。这就需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只有多分析、揣摩,学生才能“品尝”出其中真正的韵味。如学习杜甫《望岳》前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学生必须先掌握“岱宗”“齐鲁”“未了”“造化”“钟”“阴阳”等词语的普遍性含义,而后联系整个句子来品味这些字词究竟是什么意思。“齐鲁青未了”,是指从齐至鲁其青未了,实是描述泰山的绵延宽广。“阴阳割昏晓”,意为泰山雄奇高大,分割阳光,一面明亮而另一面昏暗,光线富有层次。又如在理解李清照《醉花阴》“人比黄花瘦”时,“瘦”字表面上是指身体消瘦,其实是指独守空闺的寂寞与思念。这些隐藏在字词表面下的含义不是翻阅词典就能理解的,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分析,分析的经验多了,慢慢地就会成为一种直觉,学生字词分析的经验越是丰富,就越容易形成语感。
二、诵读训练,增强感知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句在中国盛传数百年的古话,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对此作过系统阐述,他说:“对于一篇文章,如果只是接触一两次,容易有生疏隔离的感觉……无法理解得透,所以务必多做揣摩。”确實,诵读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中规范语言的影响,让学生对语言的反应更快、更准、更敏感。值得注意的是,诵读训练法的重点是有效性,是在多读基础上的完善。对于学生而言,书读百遍时,未必能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而只是一种增加基础性了解的方法,此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诵读训练,则会让基础性了解过渡到真正掌握的状态,而语文思维意识的培养便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应当强调教师依靠诵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问题。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像抒情散文、精品小说、古典诗词、说明文等,皆可以反复诵读吟咏,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包括语感在内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
诵读训练法可以有下述几种。第一种是教师给出起示范作用的朗读,使学生在聆听范读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文本意蕴感悟能力,且由此产生自主朗读的热情。例如当教师朗读毛主席的诗词作品时,学生能够体会到豪壮苍茫之感,即是其中显著的例子。第二是教师给予朗读技巧的提示,说明在面对不同文本时语速是缓还是急、语音是轻还是重等,那么接下来学生在自主诵读时便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怎样读才能更好地展现孔乙己的陈腐、表现曹孟德胸怀天下的壮志等。第三是给学生安排更多的阅读任务量,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视野的拓展,也会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增强语感、形成语文思维,在此期间,还可以特别指出其中一些背诵内容,无论是李、杜的诗歌还是韩、柳的文章,都是培养语感的绝佳范本。
三、写作实践,强化语感能力
写作实践可以激发大脑皮层对于语言文字的记忆与筛选,达到巩固与内化语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写作训练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获得恰当的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力量。正如夏志清教授所说:“只有将人生体验和文学体验放在一起,才能真正进入文学殿堂。”教师应当使初中生的写作训练与生活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要求学生按照生活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联想,从而在创作中再现人物的神态、内心和语言,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如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足,教师则可以提供间接的经验展示,如利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资料等。当学生积累到足够的生活经验以后,教师再明确提出写作任务。作文基础性任务与语文思维培养任务应当统筹规划,二者相互结合,一方面要突出语文思维指导写作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写作对于促进语文思维方面的作用。
有了生活化的体验,第二步是多种渠道的目标达成,如仿写、病文修改等,让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得到训练。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仿写“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一段。仿写前,让学生品味“扫”“露”“支”等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准确、生动性。之后便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个游戏,要求生动、准确、有层次地运用动词,精准地体现系列动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学生写出语段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而后各小组分别提交一段值得讨论的语段,在全班范围内对语段中运用动词的恰当与否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为准确的词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类似这样的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写作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提高语感能力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感能力的培养和锻造并非朝夕之功能够达到,而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在此期间,教师的引导极为关键。尤其值得说明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过于细碎,使学生无从下手,而要有连贯性,以便让学生接受系统的训练。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方法,解读分析是起始,诵读训练居于主体,写作训练用于收尾,三种方法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密切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并做到从细节上品味,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与运用能力。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