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空中巨人”
2017-12-07姜永伟
姜永伟
如果说18世纪法国造纸商孟格菲兄弟发明的热气球开创了民用热气球先例的话,那么,英国D·阿尔奇巴利德教授于19世纪后期发明的蛇形侦察系留气球,则开创了军用系留气球作战使用的新领域。
纵观世界各国军用系留气球在历次战争中的作战使用,俄罗斯当之无愧被列入军用系留气球作战使用成功国家之列。基于在历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俄罗斯人十分自豪的将军用系留气球称之为“空中巨人”,以彰显军用系留气球在战争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俄日战争——崭露头角
俄罗斯军用系留气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1869年12月,沙皇俄国军事部正式组建了军用系留气球作战使用委员会,以担负论证、采购和装备军用系留气球的使命。1870年6月,在该委员会领导下,沙俄工程师使用国产材料研制出了第1具国产系留气球,并在圣彼得堡市动物学公园进行试飞,以便论证沙俄军队装备系留气球的可行性。同年8月1日,俄军用系留气球作战使用委员会确定:“系留气球将有利于军队的作战行动。”
1885年,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组建了由“军用浮空干部”组成的第一支军用系留气球部队。同年,英国D·阿尔奇巴利德教授研制出了首具蛇形侦察系留气球。该侦察系留气球借鉴了风筝平衡的原理,利用侦察系留气球尾部1个带有气囊的空气速压头,以保持气球在空中的动态平衡。1893年,德军A·帕尔谢瓦利大尉,对蛇形侦察系留气球结构进行了升级改造,延长了蛇形侦察系留气球的躯体,以确保其在高空1 000米和风速15~17米/秒时遂行空中侦察任务。1896年,该系留侦察气球以帕尔谢瓦利的名字命名,开始装备德国和沙皇俄国等军队。“帕尔谢瓦利”侦察系留气球体积750~1 000立方米、球体长度25米、直径7.5米、重量550千克、最大升限800~1 000米。
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侦察系留气球首次在作战中得到了运用。当时,沙俄军队侦察系留气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海上要塞。1904年3月22日,根据尼古拉二世命令,沙俄军事部在满洲里集团军组建了西伯利亚浮空连。浮空连编有5名指挥官、193名官兵和138匹军马,装备了德国制“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同年7月12日,部署在古蔷茨村阵地的浮空连,向前线释放了“帕尔谢瓦利”侦察系留气球。这次作战行动作为沙俄军队首次成功使用军用系留气球的战例,被载入了俄罗斯军用系留气球的作战史册。
1904年10月,沙皇俄国军事部组建了由A·M·卡瓦尼科中校指挥的东西伯利亚野战浮空营。该营主要担负昼夜空中侦察,为炮兵连校正火炮,以及修订作战地图等任务。东西伯利亚野战浮空营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沙皇俄国前线作战部队指挥官的高度赞扬。对日军作战的3个集团军和步兵军指挥官,纷纷要求沙皇俄国军事部给他们派遣更多的浮空部队。为了拓展侦察系留气球的作战使用,沙皇俄国军事部决定再组建2个“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浮空营。在反击日军攻占旅顺港要塞作战行动时,沙皇俄国海军水手使用了“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与此同时,日军也使用了侦察系留气球,以便为日军炮兵对俄国海军“列特维赞”装甲舰实施炮火攻击提供目标指示。
1905年,沙俄海军“格洛莫博伊”号和“俄国”号巡洋舰,在对日海上舰艇作战行动中,也使用了“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俄国”号巡洋舰携带了4具“帕尔谢瓦利”,以便及时发现日本商船和军舰,对其实施拦截。当时,4具“帕尔谢瓦利”侦察系留气球发现了日本数艘纵帆船,并将其击沉。此外,“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还为沙俄海军战舰在大雾天气提供海上坐标指示。
根据对日作战经验,1905年7月,沙俄軍事部拟定出了首部《军用系留气球作战规程》,下发给所属浮空部队使用。尽管在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中战败,但是,沙俄浮空部队侦察系留气球在满洲里作战行动中的成功运用,对继续发展俄国浮空部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06年,沙俄军事部为组建新的浮空部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为浮空部队提供国产蛇形侦察系留气球。沙俄“三角形”工厂担负“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的量产任务。当时,沙俄军事部共计花费了大约127万卢布,相当于今天150亿卢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沙俄军队共计编有11个浮空连和1个浮空班,装备46具“帕尔谢瓦利”蛇形侦察系留气球。机动浮空分队装备了战时氢气回收设备和为系留气球充氢的压缩氢气瓶、并使用地面绞车以6米/秒的速度将气球释放到1 000米高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功卓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防空部队侦察系留气球主要任务是,在距敌炮兵连7~9千米的阵地,与炮兵部队协同,对敌阵地和敌部队调动实施侦察。1915年10月,在东部战线加利奇纳作战行动中,沙俄浮空部队多次使用侦察系留气球校正炮兵火力,给予敌人重创。1916年,浮空部队在作战中频繁使用侦察系留气球,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郊区遂行的两昼夜作战行动中,沙俄炮兵在侦察系留气球的协同下,用准确的火力压制住了敌18个炮兵连的火力攻击。在西部战线,德军也释放了大量侦察系留气球。由于俄德军队双方使用侦察系留气球校正炮兵火力,最终上演了俄德军队双方炮兵部队炮火决斗的一幕。
一战的实战证明,与飞机相比,侦察系留气球凸显了留空时间长和可以长时间监控战场态势的优势。此外,侦察系留气球吊篮安装的电话机,可以确保与地面炮兵指挥部的联系,这也是飛机无法比拟的。沙俄浮空部队侦察系留气球的成功运用,使浮空部队的数量猛增。1916—1917年,沙俄军队浮空连数量由11个猛增到90个,而侦察系留气球数量也增加到200个。
尽管敌地面炮兵和轻武器无法击落侦察系留气球,但是,敌战机的出现对侦察系留气球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侦察系留气球天生所固有的机动性能差和充满氢气的气囊极易点燃爆炸等短板,给敌战机提供了使用航空机关枪和航空燃烧弹将其击落的机会。
1916年,德军战机击落了俄军6具侦察系留气球。1917年,被德军战机击落的侦察系留气球达到了41具。对此,俄军为侦察系留气球安装了轻武器,以对付敌战机的拦截。此外,为了拯救侦察系留气球,在侦察系留气球尾部安装了降落伞。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一战后期,随着飞机和飞艇变为主要的轰炸工具,应对飞机和飞艇的防空作战成为了新的话题。1916年,沙俄军事工程师H· B·福明,曾向沙俄军事部提出将侦察系留气球改造成防空系留气球,以便对敌飞机和飞艇实施空中拦截。但是,沙俄军事部没有采纳其建议。1917年,在德法军队交战的西部战线,德军曾经使用可携带铁丝网的防空系留气球,布设在2 000米高空,成功拦截了法国空军5架战机。在意大利威尼斯保卫战中,每过20分钟就响起一次警报,意军防空部队就将系留拦阻气球升空1次,从而迫使自奥地利空军轰炸机停止了对威尼斯城的狂轰滥炸。
直到1929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才做出决定,在莫斯科郊区试验德军于一战期间使用防空系留气球在空中布设铁丝网拦截敌机的战法。在对拦截敌机效率进行评估之后,苏联红军正式启动筹建防空系留气球部队的工作。
1930年12月,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后方防空》命令,揭开了苏联防空战法新的一页。根据该项命令,苏联红军将使用专用防空系留气球拦截敌空袭飞机。1931—1932年,苏联军工企业开始量产防空系留气球、防空系留气球自动绞车、防空系留气球野战充气设备,以及氢等浮空器材和燃料。
1934年之前,红军完成了首支防空系留气球部队的组建。根据苏联军事专家的建议,苏联红军防空部队防空系留气球部队,将采用三层防空系留气球拦截战法,以对大型目标实施空中防御。第一层布设在敌机最易出现的防御目标上空。第二层布设在防御目标周边上空。第三层布设在防御目标的内部。
1939—1940年苏芬战争期间,苏联红军首次使用了防空系留气球。当时,列宁格勒军区第2防空军编有第3和第4防空系留气球团。每个团下辖216个防空系留气球哨位,以担负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防空作战任务。每个营下辖53~81个防空系留气球哨位,每个气球哨位由10~12名士兵组成。防空系留气球哨位士兵主要担负准备释放气球平台、为气球气囊充放氢气、在挖好的战壕里固定绞车,修筑地面隐蔽所、建立保障通信和做好阵地伪装,以及修理气球等任务。每个防空系留气球哨位装备了可充500立方米氢气的气囊和储气罐。氢气置于125立方米容积的储气罐内,通过空中运往作战阵地。
为了防止芬兰军队轰炸机的攻击,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周边上空和市中心上空,分别布设了梯次配置形和象棋盘形防空系留气球哨位,其中在敌机最可能来袭的列宁格勒西北方向,布设了最稠密的防空系留气球哨位。当时,第3和第4防空系留气球团装备了“KV-KN”和“KTVKTN”型单组防空系留气球和串联式双组防空系留气球。同时,还装备了“TV-TS-TN”型三联体三组防空系留气球。单组防空系留气球最大升限2 500米,串联式双组防空系留气球最大升限4 500米。由于采取了严密的防空措施和有效拦截战法,在苏芬战争中列宁格勒的防御目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卫国战争-再创佳绩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成为苏联军队大力研制新型防空系留气球的试验场,积极推动了苏军防空系留气球的发展。苏军防空部队防空系留气球,在保卫重要城市、军事基地、历史文化故迹和战舰的作战行动中,成为使用最为普及和作用发挥极大的防空武器。
为了保卫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23个重要城市免遭德国空军轰炸机的空袭,苏军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3个防空系留气球师和1个防空系留气球旅、若干个防空系留气球团和若干个防空系留气球营,以及若干个防空系留气球小队。
1941—1945年,苏军系留拦阻气球部队的城市防空作战任务分工如下:第1、第2和第3防空系留气球师,负责莫斯科防空作战。第3、第4、第11和第14防空系留气球团,负责列宁格勒防空作战。第5防空系留气球团,负责巴库防空作战。第6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敖德萨防空作战。第7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巴图米防空作战。第1防空系留气球独立小队,负责塞瓦斯托波尔防空作战。第2防空系留气球独立小队,负责古比雪夫防空作战。第4和第14防空系留气球独立小队,负责基辅防空作战。第4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萨拉托夫防空作战。第6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扎波罗热和哈尔科夫防空作战。第8和第28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高尔基防空作战。黑海舰队第1防空系留气球独立小队,负责塞瓦斯托波尔防空作战。第1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雅罗斯拉夫尔防空作战。第9系拦阻留气球小队,负责顿河畔罗斯托夫防空作战。第12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哈巴罗夫斯克防空作战。第6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摩尔曼斯克防空作战。第26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里加防空作战。第12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哈巴罗夫斯克防空作战。第1海军防空系留气球浮空营,负责波提防空作战。第72海军拦阻气球旅,负责弗拉基沃斯托克防空作战。第15防空系留气球小队,负责普罗耶什特防空作战。上述部队共计下辖3 000个防空系留气球释放哨、编有5 000多官兵。
首都莫斯科是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防空作战的首要任务,主要保卫距莫斯科中心作战半径约8千米的重要军政目标和道路要冲免遭敌机的轰炸,以确保重要军政目标的安全和作战补给线畅通无阻。
1941年7月,德国空军开始动用第二航空队所属1 600架轰炸机,对莫斯科实施密集轰炸,试图从空中摧毁莫斯科。直至同年12月,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共计对莫斯科实施了120余次的空袭,共计出动了7 000多架次轰炸机。但是,只有229架轰炸机突入了莫斯科防空区。由于遭遇莫斯科防空部队防空系留气球的拦截,三分之二突入莫斯科防空区的德军轰炸机,被迫爬升高度盲目投掷炸弹。1941年7月至1942年4月,莫斯科防空部队共计击落了1 500架敌机,其中17架敌机遭到防空系留气球的拦截坠毁。
为了提高拦截德国空军轰炸机的效率,莫斯科防空部队采取了3种拦截战法:
第一种为密集拦截战法。当空袭警报响起时,莫斯科防空部队同时向空中释放1 000具防空系留气球,迫使敌机改变航向或爬高投掷炸弹。第二种为布设钢索网拦截战法。在敌轰炸机来袭方向,使用防空系留气球在空中布设钢索网和用钢索串联地雷,致使德军空袭战机与其相撞。第三是梯次配置防御战法。为了扩大对莫斯科市中心军事目标防空范围,防空部队采用了3层梯次配置防御。通常,每层配置防御使用1具防空系留气球,携带1根长2千米的钢索布设在空中。如果将2具防空系留气球携带的钢索网连成一体,便可以在空中布设4千米,那么,3具防空系留气球携带的钢索网,连成一体便可以在空中布设6千米,其它防空系留气球携带的钢索还可以悬挂地雷。卫国战争实战证明,梯次配置防御战法,是最有效的防空系统,不仅迫使德军轰炸机改变了飞行高度和降低了轰炸的精确度,而且确保了莫斯科中心重要军政目标的安全和作战补给线的畅通无阻。
由于经历了苏芬战争的考验,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列宁格勒军区第2防空军,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防空系留气球作战使用经验和有效的拦截战法。1941年7月30日之前,第2防空军所属297个防空系留气球哨位全部处于实战状态,其下辖的第3和第4防空系留气球团,装备了“KV-KN”和“KTV-KTN”型单组防空系留气球和串联式双组防空系留气球。为保卫列宁格勒重要目标,第2防空军还组建了3个机动防空系留气球小队。防空系留气球哨位基本采用了象棋盘形的拦截战法,对列宁格勒市中心、芬兰湾和海上通道等目标实施空中保护。此外,防空系留气球哨位部署在军工企业、街心花园、城市广场、公园和港口等地方,构成了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41年7月23日夜间,德国空军“容克-88”轰炸机编队沿芬兰湾海峡,突入了列宁格勒防空区。由于遭遇密集防空系留气球的拦截,“容克-88”轰炸机编队被迫爬升到5 000米高空,盲目投掷炸弹后仓皇而逃。1942年4月,德军轰炸机试图偷袭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艇。列宁格勒军区第2防空军司令G·扎希欣少将立即命令释放防空系留气球,成功拦截了25架德军轰炸机,创造了城市防空作战的最佳战绩。
除担负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的防空作战外,军用系留气球担负的第二项任务是空中侦察。在卫国战争期间,苏军防空部队共计释放了19 985个侦察系留气球,滞留空中时间长达20 126小时,共计发现了敌4 617个炮兵连、155个坦克集群和506个步兵连。红军防空部隊侦察系留气球,不仅在前线作战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在攻克柏林作战中发挥了作用。在攻克柏林的作战中,苏联红军共计损失了110具侦察系留气球。
1943年8月,在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的高级指挥官军事会议上,苏联最高统帅部、苏联元帅G·K·朱可夫指出:“为了不浪费1枚炸弹和地雷,必须向前线派出大量的军用系留气球部队。”这充分表明了苏联红军最高指挥官,对军用系留气球作用的肯定。
军用系留气球担负的第三项任务,是为空降部队培养跳伞人员。与使用飞机训练跳伞相比,使用军用系留气球训练空降兵跳伞人员,既简化了训练流程,又缩短了训练时间。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工企业共计生产了1万具不同型号军用系留气球。卫国战争胜利后,基于世界主要国家将武器发展重点转向航空与航天,以及导弹领域,苏军决定将大部分浮空部队就地解散,作战人员转入地方。
冷战时期——不甘寂寞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苏美两大阵营便拉开了对峙的冷战序幕。1945年9月,在汲取二战国内外防空部队实战经验基础上,苏军正式颁发了《防空系留气球作战使用条令》。条令明确指出:“防空系留气球是重要的防空武器之一。它可以在防空地域,有效阻止敌机作战行动。此外,防空系留气球可以与其它防空武器相互配合,并对其实施作战补充。”
1953年4月,苏军防空部队完成了“MAZ-51”防空系留气球的试验。“MAZ-51”在风速29米/秒时,实际升限达到4 000米。该气球装备的TV-1防空武器和TV-1地雷武器,可以有效拦截敌轰炸机和无人机。1956年,苏军研制出了在风速30米/秒时,实际升限达9 000米的高空防空系留气球。当时,苏联防空部队防空系留气球主要担负保卫苏联核武器试验场的任务。
1961年,加勒比海危机时,苏军组建了2个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负责东德-西柏林航线防空作战任务。随着加勒比海危机趋于缓和,苏联和美国相继解散了防空系留气球独立营。同时,苏军将“MAZ-1”和“MAZ-55”小型防空系留气球,用于保卫在古巴港口的苏联商船,以防止美国战机的挑衅。
在1968—1970年的中东战争中,苏联防空部队曾派浮空部队使用军用系留气球,参加了保卫埃及阿苏旺靶场的作战行动。80年代初期,苏军防空部队先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和第三次中东战争。在阿富汗和叙利亚战场上,苏军防空部队完成了中继通信系留气球的实战检验。1986年,苏军防空部队军事专家研制的照明系留气球,参加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救援与抢救工作。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军用系留气球在现代战争中的成功运用,以“空中巨人”而著称的俄罗斯军用系留气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并将演绎出全新的作战理论与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