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课堂模式下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2017-12-07黄蓓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语文设计

黄蓓

【摘要】本文基于合作课堂模式,论述教师要做好导学案的设计编写。设计编写的一般方法,即导学案编写设计应明确使用对象,注重角色的转换;学习顺序要清晰,层次分明;“教”要转为“学”,紧抓人本问题;设置学科策略,“授之以渔”。

【关键词】合作课堂 小学语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014-03

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以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对导学案的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笔者将“导学案”解读为: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思考,教师教给学生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一篇文章时能运用的方法。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步骤进行预习,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思考和学习进行前置。如果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自学训练,使他们有效地理解课文,就能够培养其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也能将导学案中的方法更好地运用于阅读其他文章。2011年起,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合作课堂课改实验,其中导学案成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预习工具。根据六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明确使用对象,注重角色转换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标要求,参照教学参考书或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导学案,展现了教师研读教材、分析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教师在设计编写导学案时,不能只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需求,而应该跳出教师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考虑导学案所设置的环节、步骤、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因此,导学案不是一份冰冷的试题,不是学生在预习时就能不断对其发问的“考官”,它应该是学生预习时的无声导师,是引导学生求知的伙伴。

笔者在设计每一课的导学案时,都会注意教师和学习者两种角色的转换。从教师的角度看,笔者在设置导学案时应考虑几个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要预习哪些内容,步骤如何……这样就确定了导学案中的导学步骤。接着,笔者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编写时使用的语言,把自己当做学生,思考自己在拿到导学案时希望得到教师怎样的指导,喜欢教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进行指导。如在设计低年级导学案时,笔者思考:假如我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因为识字少,如果老师多用图少用文字或者用生动的形式(如图1)来指导我预习,那我会非常乐意完成。如果老师的语气再亲切些、充满鼓励,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在设计中高年级导学案时,笔者注重运用第一或第二人称来设置步骤或导学问题。在编写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的生字导学时,笔者运用第一人称引导学生识记和书写生字(如图2)。又比如,在编写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导学问题时,笔者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读着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使你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这样的编写形式,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二、学习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有学生自学的先后顺序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文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经过五年的实践研究,我校小学语文各学段的导学案编写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模式。在低年级段,语文教研组采用了“三关四步”模式。“三关”即字词关、句段关、读写关,这也是教师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步骤,紧扣新课标对低年段的识字要求,如“字词关”设置让学生读生字、词语的训练,有根据导学案中的提示,说一说自己的记字方法的训练(如图3)。

在“句段关”,教研组设置了读词语、读课文的具体要求和指导。而“读写关”更多倾向于对生字书写的指导和学生写句子、写话的小练笔设置。

在中高年级段,教研组均采用“五关五步”的模式。“五关”是指背景关、字词关、篇章关、句段关、读写关。区别于低年段“字词关”的要求,中年段的教学侧重点是在字词关和篇章关的训练上,更注重于对学生生字的书写和词语积累及理解的训练上。教师先把重点词语标示出来,然后提示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写在课本上(如图4)。

在“篇章关”的设计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句段关”的设计中,教师非常细致地将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教会学生从关键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搭石》这一课的句段相关问题时,笔者给出两个导学问题: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从课文第2~4自然段对这道风景的描写中去感受美吧!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了搭石的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怎样的情感?这样设计教学,步步深入,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步骤进行预习,既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也能让学生在脱离导学案的情况下明白该怎样去预习一篇课文。

三、把“教”转换为“学”,紧抓人本问题

刚开始进行合作课堂教改实验时,不少教师图省事都上网去查找现成的导学案,但笔者发现别人的导学案用起来很不顺手,上课时几乎用不着导学案,这样不仅自己觉得麻烦,还给学生增加了负担。笔者思考:既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展示,那么,他们预习时是否都能按照笔者的教学步骤进行呢?怎样设计导学案,才能让学生跟上教师上课的步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展示做到位呢?为此,笔者尝试把自己的教案转化为导学案。刚开始,笔者把自己要在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统统编写在导学案中,又担心学生不一定能按要求回答到點子上,还把每一个大问题按照传统课堂模式中的教师提示和引导,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问题编写到导学案中。比如在编写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时,笔者将课文的导学问题设置为: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3.为什么第4自然段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这样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与传统课堂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上课的流程也比较顺利。但这样一股脑儿地堆砌问题,文字显得很多,学生不乐意看,还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展示过于零碎,不好抓重点。如何突破这个问题呢?笔者从“人本问题”一词中得到了启发。“人本问题”即人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态度、观点及其价值取向的问题,其基本问题有“生与死”“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等。如何将这个深奥、抽象的解释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呢?对于这个问题,合作课堂创始人林洁菁老师认为:对于语文课来说,人本问题就是关注文本重点,既抓住文本又触动学生心灵,与学生个体有关又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开放性问题。endprint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一课的人本问题呢?经过不断实践,笔者在设置人本问题时一般是这样做的:一是结合教师教参,明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二是尽量用“最XX”的形式把重难点与学生关联起来,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述核心问题。比如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人本问题时,笔者先查看了教学参考书,其中“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是教参对本课重难点的描述。结合进一步思考,笔者发现课文无论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描写,还是对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的描写,都是围绕课题进行,都是为了表现“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主题。确认了主题,笔者接下来就要把教学主题和学生的阅读感受关联起来,用问句的形式表述出来,最后将这一课的核心问题,即人本问题确定为:课文通过适当的人物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其中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父亲或儿子的了不起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到最能让自己感受到父亲或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进行课堂分享。又如,教学参考书对六年级上册《穷人》的重难点是这样描述的: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联系课题,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应该是想让人们感受当时俄国社会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感受穷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因此,笔者把导学问题设置为: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渔夫等的穷人形象感动着我们,其中哪个人物最能打动你,最能让你感受到他(她)的美好品质?这样设计课文的人本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预习,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控学生的展示情况。

四、设置学科策略,尽量“授之以渔”

课文的核心问题、人本问题抓住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思考?如何让学生的思考紧扣要点呢?这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精彩与否至关重要。一份好的导学案,除了要有层次、有步骤地给予学生指导外,还需要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即学科策略上的指导。策略即计谋、方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授之以渔”中的“渔”。而学科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个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合作课堂创始人林洁菁认为:学科策略是交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它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成为真正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作为“授之以渔”的“渔”,是值得每一位教师高度认真和终生对待的教学任务,它也将使得教师在执着追求的专业成长路上获得丰硕的回报。

立足于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学科策略应该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能够更好地学好语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学习策略的范围有大有小,从大的范围来看,关于学习顺序、层次问题论述中的“五关五步模式”就是中高年级同学预习课文的一种学科策略,可以算得上一种范围较大的学科策略。从小范围来看,学科策略可以是非常细致的,甚至微小的学习方法。比如,笔者在每一课字词关的预习部分会给一个理解词语的小贴士,告诉学生在解释词语时可以用换近反义词法、组词法、逐字解释法、联系上下文法、查字典这五种方法来理解词语。但在考试时“查字典”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在平常的练习中,笔者让学生先任选四种方法之一来理解词语,再查字典进行验证,这样经常性地练习,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理解词语的策略。当然,光有方法和名称,学生并不一定明白该怎么做,教师还要把方法细化,在理解、感悟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个句子让自己深有感触,哪个词语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等。笔者尝试在每一课的核心人本问题学习提示中,把感悟课文的学科策略进行具体化。如在设计六年级上册《穷人》的导学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策略(如图5)。

这个提示比较详细地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方法和要点。当然,这样的策略文字比较多,学生不容易记住。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笔者又设计了“低年级认识生字的学习策略”,即“一读二辨三联四组”。“一读”即认读、标拼音,学生不会读的生字可以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二辨”即通过观察字的结构、部首来辨识生字;“三联”即关联学过的生字,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四组”即用新字组词,以检验是否已经掌握并能運用这些新学的字。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什么学科策略,不管学科策略设计得怎样,要想让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运用,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板书或PPT提示、生生互教、教师的及时点拨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所获之“渔”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

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展示、家庭表现、学业成绩来看,学生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能自觉分工,代替笔者把带星号的独立阅读课文进行剖析,并在课堂上全方位地教授给其他同学。教学研究贵在坚持,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能坚持对导学案的编写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学生将会获得更多、更大的进步。

(责编 杨 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案小学语文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