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
2017-12-07武建国
武建国 冯 婷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510640)
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
武建国 冯 婷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5106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公共话语越发呈现出多元多维、动态多变和多语杂存的发展趋势,而篇际互文性作为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我们理解社会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为加深读者对篇际互文性的认识,本文从语用综观论出发,采用顺应理论探究生成篇际互文性的根本动机:即语言使用者为更好地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以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例证详细分析语言使用者在这3个维度中的具体顺应对象。
篇际互文性;语用学;顺应;生成动机
1 引言
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语言受到社会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又有助于建构和改变社会。这种辩证关系在“语言转向”(language turn)和“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等革命性大背景下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许多社会学家通过分析语言来研究社会。在这种研究背景下,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就是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语言分析和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篇际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这一现象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深入研究其成因的学者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篇际互文性在交际过程中的顺应对象,并通过例证详细地探究这一现象的生成动机,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变迁。
2 语用综观论视阈中的顺应性和顺应
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可以看作一个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功能性综观。基于这一“语用综观论”,Verschueren进一步提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顺应的过程。而顺应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的3大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武建国 秦秀白 2006)。在这3大特性中,顺应性在确保交际成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使人类从众多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以便达到预期的交际需求(Verschueren 1999:61)。顺应与顺应性密切相关,有助于理解语言的运用。顺应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一些根本的语用问题,如:何种语言有助于人类存活以及语言是如何促使人类存活的。(同上 1987:41)
这里的“顺应”一词与Darwin(1859/1958)的自然选择论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后者中的“顺应”属于生物提高繁殖能力的特性,能保护生物体免受自然竞争者的侵害(Pinker 1995)。这一层面的“顺应”具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界定,即指生物体通过改变某事或某种行为,使其适应新的目的或情境。达尔文主义者的“进化认识论”将这一生物学理论,尤其是自然选择论,拓展至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语言。而在Verschueren看来,生物体一直致力于解决问题,顺应即为认识过程的产物,进化即为知识的累积(Verschueren 1987:47)。因此,我们可以说,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含蓄地呼应达尔文主义者的“进化认识论”。
本文中的“顺应”一词有两层含义。当我们从历时视角观察语言在何种程度上促使人类作为自然和社会物种存活时,我们采用顺应的生物学含义。在此过程中,“适者生存”这一法则极为重要。当从共时视角观察具体情境中的语言使用时,我们采用顺应的一般意义,即语言使用者通过调整语言选择,使其适应交际目的或语境需求,以便达到整体交际的成功。我们需要同时兼顾顺应的这两层含义,因为生物正是由于在特定交际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才得以在自然和社会竞争过程中长期生存。而生存需求既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亦是最终目标。
语言顺应是顺应的特殊类型,具有双向性:语言选择须顺应交际语境对象;交际语境又由具体交际情境中的语言选择构成。此外,不是所有的语言顺应均是在同等意识程度下做出的,相反,有些语言顺应动机很强,具有特定目的,而另一些语言顺应高度自动化,顺应特定的交际情境(武建国 刘蓉 2012)。在本研究中,语言顺应作为顺应的特殊类型,指在特定交际情境中,语言使用者从众多选项中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依据其交际目的来适应语境需求,以便达到预期的交际需求。
3 顺应对象
语言作为交际的基本工具,须要顺应交际情境和交际目的,同时,也受到这一顺应过程的影响(武建国 2010)。语言通过顺应说话者/作者和听话者/读者的信仰、态度、期望和目的等来顺应交际情境和目的(Verschueren 1987:59-60)。换言之,发话者和受话者对于“真正世界”的信仰、态度、期望和目的的假设均决定着交际过程中具体语言表达的形成。由于上述顺应要素与语言使用者密不可分,而所有的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世界中: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因此,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须顺应这3个世界中的各种变量。
若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依次探究顺应对象,我们首先要分析物理世界。在物理世界中,语言选择主要顺应时空要素,其对语言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时间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即是语言选择为顺应物理世界中时空要素变量的典型例子。此外,说话者和观众的数量、类型(如受话人、参与者、旁观者、旁听者、收听者和偷听者等),以及他们在物理世界中的状态(如身体姿态、手势、目光、外貌、体质和生物学特性等)都或多或少影响语言的选择。以上是物理世界中的潜在变量,语言选择须顺应这些变量。
对社交世界变量的语言顺应极为复杂和抽象,因为对于语言选择须顺应的社交因素并没有准确的界定。其中,大部分社交因素与社交情境和社会制度的特征有关。在社交情境和社会制度中,不论语言使用者之间,还是语言使用者与交流或协商内容之间,语言选择均取决于权力博弈与社团稳定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特定环境、机构和社区的交际准则对于理解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的关系非常重要。此外,语言选择还须顺应具有强烈文化特色的社交世界变量:社会阶层、种族、民族、国籍、语言族群、宗教、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亲属关系、性别和性取向等。对社交世界变量的语言顺应范围极为广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特定交际情境中的语言选择往往要顺应心智世界中的变量。心智世界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个性、情感、信仰、期望、愿望和动机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对心智世界变量的顺应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Bruner 1990;Caffi, Janney 1994;Verschueren 1999)。前者以概念化诠释社交互动,连接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而后者常常以极具个性化的方式,打破说话者选择语言时的态度先决条件。因此,心智世界与社交世界的相互作用对于语言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有时,上述顺应对象并非单独运作,相反,语言选择通常基于3个世界变量的合力作用。例如,在做出语言选择时,社交世界变量经常影响到心智世界变量。无疑,顺应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篇际互文性背后的生成动机,因为顺应论的解释力主要在于其提出语言研究的一般功能视角,并且揭示出语言使用的内在顺应特点。正是基于语言顺应理论的这些观点,我们才能弄清语言选择背后的根本动机。
4 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动机
就篇际互文性而言,语言选择同样需要顺应语言交际所处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尽管在某一特定语言现象中,3个世界中的各种变量可能不会同时运作,而且很难清晰界定,但是,语言选择通常要顺应其中一个世界的主要变量。鉴于此,我们将在下文分开探究3个世界中的各种变量,以便系统地分析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动机。
4.1 对物理世界变量的顺应
对物理世界变量顺应的篇际互文性主要源于语言使用者对物理世界需求的考虑,如顺应时空要素和多元异质的生活环境。
4.11 顺应时空要素
就物理世界而言,语言选择主要顺应时空要素。此类顺应经常存在于与时空要素有关的语域:如历史文献、地理指南、气象通报和旅游指南手册等。请看下例:
当高空云中的气温在0℃以下时,云中的水汽就凝结成雪。雷暴则是因为暖湿气流受到冷空气或山脉的作用,向上抬升,产生积雨云时发生。如1970年3月12日晚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就出现了下雪天打雷现象。当时,近地面层的冷空气从华北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傍晚以后,该地区的气温……(《南方都市报》)
例①是一篇典型的气象通报语篇。这一语篇融合新闻报道(加点部分)、科普知识(下划线部分)和历史事例(斜体部分)3种体裁。具体来讲,首先报道奇怪气候现象这一新闻,然后以科普知识的形式为读者提供该不寻常现象产生的科学解释,接着将历史事例作为详尽解读呈现在文末。因此,通过混合3类不同体裁形成篇际互文现象。一般而言,气象通报与时间和空间因素紧密关联,只有在确定时空要素后,天气现象才能得以有效报道。与此同时,此罕见气候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以及过去发生的案例也会呈现出来,以便读者理解气候变化状况,并做好应对准备。例①中融合许多时空词语(粗体部分),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语言选择的潜在动力。换言之,本例中生成篇际互文性的根本动机是作者为了顺应时空要素。
4.12 顺应多元异质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为不同语言领域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篇际互文性也随之更多地出现在语言使用中,体现出对多元异质生活环境的顺应。例如:
②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中医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的作用,“五脏柔弱者,善于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又如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以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http://www.39.net/di-sease/diabetes/zlse/cZgI/678ll.html)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医院将传统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形成新的医疗方法,这不失为一种医学进步。由于其融合性本质,相关文件也囊括中医和西医中的“话语秩序”要素,以致形成医学领域中的多元异质环境和复杂现实。为了顺应多元异质的生活环境,语言使用者不得不采取篇际互文的语言策略,以便提供相关医学信息。很明显,例②通过混合传统中医(下划线部分)和西医(斜体部分)两类体裁,形成篇际互文性。因此,例②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动机是作者为了被动地顺应医学领域中的多元异质环境。
4.2 对社交世界变量的顺应
对社交世界变量顺应的篇际互文性源于语言使用者对社交世界需求的考虑,如顺应社会关系和顺应文化差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其行为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明规约,符合社交世界的期待。此外,人们的交际还应尊重语言使用情境中的特定文化。
4.21 顺应社会关系
就社交世界而言,篇际互文性的生成主要顺应社会关系。这种顺应现象常见于人与人的口头交流语篇中。通常,参与者享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同的依赖性和权威性关系。谈话时,他们常常无意识或被动地顺应以上不同之处,生成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反映其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这种例子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不会明确指出人物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是经常选择篇际互文策略使读者自己去解读。请看下例:
③ 武攸嗣:你别,别不高兴啊!你,你想想高兴的事!我就这样,一不高兴,就想自己最喜欢的事儿。比如,你,你最爱吃什么?我最爱吃并州老家的炊饼……
太平:……我在宫外吃过一次馄饨。那时候天刚蒙蒙亮,狂欢的人群刚刚散去,街道是那么寂静,露水结在街边的长凳上,闪着新鲜的光泽,一切都像是在梦中……(《大明宫词》第20集)
例③是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武攸嗣和太平公主的对话,其中融合雅、俗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话风格:武攸嗣风格粗俗(剧中带着并州方言),而太平公主风格高雅。随着对话的展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形象地转换着,由此形成典型的转换型篇际互文性。此类篇际互文的生成是作者顺应社交世界中社会关系这一变量的结果,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武攸嗣和太平公主的社会地位差别:武攸嗣卑微的农夫出身和太平公主高贵的王室身份。
4.22 顺应文化差异
文化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类群体的风俗习惯、信仰以及人类思想的所有产物的集合,是语用文献中语言选择常常要考虑的社交世界变量(Verschueren 1999:92)。一般而言,不同的语言社团使用不同的语言,反映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因此,值得强调的是,篇际互文性的形成与不同文化的共存密切相关。换言之,篇际互文现象的形成常常是为顺应不同言语社团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
④ “抢”把椅子再“下岗”
11月5日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最后一次参加自由党核心会议,并将众议院送给他的礼物——椅子高举过头。克雷蒂安表示,将在明年2月份之前辞去总理职务。加有一传统,那些因退休而不再参加众议院会议的政治家将得到他们曾经坐过的椅子作为纪念。(《南方都市报》)
例④是一则政治新闻报道,由3个句子组成,融合政治新闻报道体裁和风俗介绍体裁,形成篇际互文。具体而言,前两句向中国读者报道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最新消息,是典型的新闻报道体裁。而第三句(下划线部分)介绍加拿大的特别习俗和传统。鉴于中加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若只读标题和前两句,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不解,因此,作者顺应这种文化差异,选取篇际互文性作为交际策略,融合新闻报道和风俗介绍两种不同的体裁,以便方便读者阅读。
4.3 对心智世界变量的顺应
对心智世界变量顺应的篇际互文性源于语言使用者对心智世界需求的考虑,如顺应心理动机和情感。此类篇际互文性常见于广告、招募手册、高校招生简章和公司主页等。在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中,语言使用者对外因的顺应较为被动,而在心智世界中对各种变量的顺应往往是出于语言使用者自身因素的考虑,这种顺应的意识程度大多较高,可以说是主动顺应(武建国 2012)。
4.31 顺应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指内在动机或目的,常常指引人们以某一方式行动,以便达到某一(些)目标。本文中的心理动机指语言使用者选择篇际互文策略背后的内在动机。我们常常将语言使用视为人类的动机导向型行为,且语言选择为顺应人类某些重要心理动机的例子也很常见,如篇际互文策略的选用常常为了顺应这些心理动机。请看下例:
⑤ 中海康城:阳台环绕的体验
中海康城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户型是古巴比伦神话中理想居所的现代演绎。该户型设计有入户花园,出客厅有阳台,还有露台把主卧、两间客卧连在一起,从整体看,阳台花园围绕着住宅,很像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点评:有如此多的阳台、花园环绕房间,这在广州楼盘中还是较难见到。这种设计除了增加与自然界的接触面、多了活动空间以外,还增强了居住的美感,如果在卧室外的露台上种植些花草,对于住高层的人来说,从居住心理上还能产生安全感。(《南方都市报》)
例⑤是一则商品房广告,其最大特色在于广告体裁与其它体裁的混合,形成篇际互文现象。具体来讲,第一段属于说明类体裁,告诉我们关于在售楼盘的基本信息。而第二段则属于点评,对楼盘做出积极评价,含蓄地向潜在消费者推销楼盘。因此,通过融合广告、阐述和点评3类体裁,通过提供信息和劝说推销相混合,形成典型的篇际互文语篇。此外,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对在售楼盘做出评价,建立起权力的主体位置。在生成此语篇时,作者动机非常明确,即促销楼盘。广州市民很少有机会入住广告中提及的户型,因为广州市楼盘很少有此种独特设计。因此,作者顺应促销的心理动机,通过采取这一篇际互文策略来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
4.32 顺应情感
情感包括人类精神中的任何一种感情,如快乐、爱、恐惧、生气或憎恨,是心智世界中的关键变量,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选择。不少篇际互文语篇的生成就是顺应情感的结果。请看下例:
⑥Panasonicideasforlife
面对电力紧缺,05年空调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大量普及造成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低能效空调的出现,更加剧了电力紧缺的局面。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低成本的低能效空调有利于激烈的价格竞争。然而,为了一己私利,白白浪费宝贵的能源,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危害!
松下空调特此宣言
着眼中国未来发展和人民利益,05年空调企业应致力于开发、生产高能效的节能空调,协助解决全社会电力不足问题,为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南方都市报》)
例⑥是一则空调广告,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空调的销售量。然而,此则广告以“宣言”的形式呈现,目的是实现空调产业的“使命”。具体来讲,本例开头为信息报告(斜体部分),可视为说明类话语,而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类话语:宣言(粗体字部分)。这一不同话语类型混合而成的篇际互文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近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当下种种问题,中日政治关系变得越发紧张。显然,这些政治问题严重影响中日经济贸易关系,极大地伤害中国人的感情。因此,国人开始联合抵制日货,表达他们对日本非法且不道德的行为的愤怒。面对这一情形,许多日本企业竭尽全力向中国人民示好,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例⑥ 中,松下电器公司宣称其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看出,这一篇际互文性的生成是顺应情感的结果。
5 结束语
篇际互文性作为连接语言分析和社会研究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语用综观论出发,在回顾顺应和顺应性的基础上,采用顺应论探究生成篇际互文性的根本动机。研究发现,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动机主要分为3类,即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须要指出的是,篇际互文性顺应3个世界中各种变量时的意识程度并不相同:对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变量的顺应意识程度较低,可视为被动顺应;而对心智世界变量的顺应意识程度较高,可称为主动顺应。因此,选择篇际互文性是语言使用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不同情境因素及其交际目的的结果。希望本文能加深读者对篇际互文性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
武建国. 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的运行机制探析[J]. 中国外语, 2012(4).
武建国 刘 蓉. 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分析模式[J]. 外语学刊, 2012(1).
武建国 秦秀白. 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 外语学刊, 2006(5).
Bruner, J.ActsofMeaning[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Caffi, C., Janney, R. Toward a Pragmatics of Emotive Communic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 1994(2).
Darwin, C.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M]. New York: Mentor Books, 1859/1958.
Pinker, S.TheLanguageInstinct:HowtheMindCreatesLanguage[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95.
Verschueren, J.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FirstWorkingDocumentDraftedfortheInterna-tionalPragmaticsAssociationinPreparationofaHandbookofPragmatics[M]. 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1987.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定稿日期:2017-01-23 【责任编辑谢 群】
APragmaticAccountoftheMotivationsBehindtheChoicesofInterdiscursivity
Wu Jian-guo Feng T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interdiscursivity; pragmatics; adaptation; generative motivation
H030
A
1000-0100(2017)02-0074-5
10.16263/j.cnki.23-1071/h.2017.02.012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discours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dynamic. As a vit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study and social analysis, interdiscursiv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social change. To deepe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ursivity, this paper makes a pragmatic account of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choices of interdiscursivity by applying the adaptation theory. Namely, language users adapt to the variables of the physical, social, and mental world so as to achieve their overall communication goals in specific circumstances. Based upon this explor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objects of adaptations to which language users adapt in the three wor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