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民族的人格符号
——从“gentleman”和“君子”谈起
2017-12-07王松鹤韩晓惠
王松鹤 韩晓惠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1)
英汉民族的人格符号
——从“gentleman”和“君子”谈起
王松鹤 韩晓惠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1)
洪堡特认为,一种语言的结构和特性能反映出该语言使用者的内在本质和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并且,不同的语言在一定程度和方式上导致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思维和行为,语言的意义能表征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换言之,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概念思维系统。本文在洪堡特语言理论框架中,以分析“gentleman”和“君子”的内涵为基点,尝试探讨“gentleman”和“君子”两个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不同人格特征。
洪堡特;君子;gentleman; 人格
1 洪堡特的语言观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19世纪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去探讨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切入点去探究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源头、发展路径和特点。此外,他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认为,人的感觉表象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作用于感观而引起的,即感觉表象不是主观自生的。洪堡特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对语言的观察上,指出正是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并加以概念化, 才使得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同。由此,他提出语言世界观的理论框架,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或外在符号,语言和民族精神互为依托,互相塑造。民族语言的内涵反映民族精神的本质,而民族精神的个性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名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固化形式。民族语言所积淀的经验和思想印迹,潜移默化地塑造民族的个性和世界观,从而使民族语言成为民族品格的一种标志(洪堡特 1999:26-35)。“语言不仅表达客观命题,还会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彭兵转 2016:9) 按照洪堡特的语言观,语言是感知和思维活动的认知方式,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它囊括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社会心理、价值观等。“gentleman”和“君子”是英语和汉语中两个富有文化意蕴的词,探究这两个词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从词汇语义的角度了解两个民族不同的人格特征。
对“君子”和gentleman的研究成果很多,例如:管南异(2004)、周建标(2012)、李啸东(2011)、梁国典(2008)、赵雪梅(2013)等, 他们主要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探讨“君子”和“gentleman”的内涵与形象。本文从“君子”和“gentleman”的定义出发,探究这两个文化意向词所包含的英汉民族独特的人格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两个民族性格的异同,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从而更好地了解他者,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融入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建立桥梁。
2 “gentleman”(绅士)的内涵
2.1 “gentleman”的定义
1900年出版的THE ORIGINAL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是最权威的英语字典之一,它对“gentleman”有如下的定义:
(1)从广义上而言,在英国,自耕农以上的阶层都可以视为绅士阶层;从狭义上讲,没有头衔,带有盾形徽章,或者其先祖是自由民的人是绅士。据此,绅士指贵族和自耕农中间的阶层。(In its most extensive sense, in Great Britain, every man above the rank of yeoman, comprehending noblemen. In a more limited sense, a man who, without a title, bears a coat of arms, or whose ancestors have been freemen. In this sense, gentlemen hold a middle rank between the nobility and yeomanry.)
(2)指各行各业受过良好教育和有教养的人。(...the term is applied to men of education and of good breeding, of every occupation...)
(3)有教养、有礼貌、有文明的举止,有别于平民和小丑似的人。 (A man of good breeding, politeness, and civil manners,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vulgar and clownish.)
(4)在集会时,无论男士的身份和品行是怎样的,对他们的称呼。 (A term of complaisance. In the plural, the appellation by which men are addressed in popular assemblies, whatever may be their condition or character.)
(5)有地位身份的人的仆人,或把gentleman放在官衔前面, 如gentleman usher:宫廷中走在主人前面,引荐客人的引荐官。(In Great Britain, the servant of a man of rank, who attends his person. Also, a prefix to his official title; as, gentleman usher, one who walks before his master and introduces strangers into his presence.)(Webster 1900:485-487)
笔者查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该词的定义是:
(1)绅士、先生、君子(man who is polite and shows consideration for the feelings of other people; man who always acts in an honorable way);
(2)对男性的尊称(as a polite form of address to men. For example, gentlemen of the jury. Ladies and gentlemen.);
(3)旧的用法,指富绅;尤指无需谋生的富贵闲人(man of wealth and social position; especially one who does not work for a living)(Hornby 2002:614).
2.2 “gentleman”的人格特征
英国享有“绅士之国”的美誉,英国人也素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绅士精神可谓英国文化精神的标志,也是英国文化外化的具体表现。1883年,英国诗人霍普金斯曾自豪地说:“即便英格兰民族不能给世界留下别的什么东西,单凭绅士这个概念,他们就足以造福人类了”(魏红梅 2011:156)。
绅士的称谓,欧洲社会古已有之。早在希腊时期,人们就把那些长相俊美而又出生高贵的贵族称为绅士;罗马时期,绅士是威严与富有责任心的贵族阶级的代称。英国绅士源于希腊与罗马的传统,但又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形成自己的特殊模式,并最终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绅士的英文单词“gentleman”由法语词“gentilhomme”派生而来,大约在12至13世纪出现在英语中。14世纪初,除了有1500 人左右被称为显贵外,其余的贵族都被称为绅士;15世纪开始,英国贵族阶层的垂直流动性加强,平民阶层通过努力也可以跻身贵族阶层(钱乘旦 陈晓律 1991:366)。
英国绅士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重要的阶段:贵族文化时期、骑士文化时期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贵族文化是英国绅士文化的雏形,在管理国家事务中,贵族通过对王权的制衡及其与相关社会阶层的磨合,逐渐形成贵族精神。反对专制和追求自由是英国贵族的一个鲜明特征。
骑士阶层注重礼仪和修养,这是绅士风度的根本,也是绅士文化的内核。“骑士制度有其独特的宗旨:忠君、护教、尚武、行侠。”(周志高 2014:147)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变革,英国绅士文化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其核心内涵包括自由的思想、公平合理的竞争、务实精神、勇敢的骑士气概及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得体的举止(田学军等 2013:70)。
3 “君子”的内涵
3.1 “君子”的定义
(2)在《尚书·周书》中, “君子”一词指在位的大小官员、大臣或将士,是统治者。
(3)在《诗经》中,“君子”具有道德色彩;在《国语》、《左传》中,“君子”的道德色彩更加明显。
(4)在《论语》中,孔子把“君子”的内涵由“身份地位”转化为“道德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他描述的“君子”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技艺、能力、身体素质、文化修养都非常出色,是志向远大、道德良好、精通六艺的完人(周建标 2012:12),“君子”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现代汉语词典对“君子”的定义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江蓝生等 2012:714)。
3.2 “君子”的人格特征
3.21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即君子要谨言慎行;做事要合乎礼仪。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即君子说话要有理有据,说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即君子不会为了私利而苟且偷生;君子应该爱惜自己的名誉,对欲望有所节制;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君子的一言一行都会经过再三的思考,其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3.22 君子之德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仁”是怀着仁爱之心面对他人,面对世间万物;“知”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有同理心,这是智慧的表现;“勇”是敢于担当,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
3.23 君子的精神追求
衡量君子有3个标准:(1)有仁爱之心;(2)胸怀天下;(3)乐在其中。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困境不改其乐,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性,一种高贵。(4)修身养性——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作为君子,应该自觉、自知、自强和自重(百度百科 2016)。只有内心不断地丰富和强大,人格才能趋于完善,才能做到超然物外,心神宁静,才是真正的强大。
4 英汉民族品性的异同
4.1 英汉民族品性的相同点
“君子”和“绅士”作为英汉民族的理想人格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他们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仁爱之心。无论是“君子”还是“绅士”文化都强调仁爱,强调完善的道德人格。“君子”之“仁”要求每一个体努力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绅士”之“仁”是博爱,是民主、自由、平等。绅士文化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完整人格,要求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不侵入他人的物理与心理空间,又不失对他人的关爱和援助之心;不强加于人——爱而不滥不纵,在尊重、关爱、帮助、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付永吉 2009:20)。
第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博大、正气凛然、勇敢无畏、杀身成仁是君子人格的特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熹 1987:18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同上:475)——这是君子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最好写照,也是君子一生的至高追求。追求真善美、争取民主和自由平等是绅士的本性。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立下誓言:“我发誓,必将尽我一切可能,做到理智、公正、自由;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我发誓,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王钦峰 2006:17)。
第三,智慧、勇敢。君子和绅士文化都强调,通过教育使人获得享受生命快乐的智慧;使人有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面对挑战及苦难时,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
第四,内外兼修,举止优雅。君子人格强调刚与柔、阴与阳、仁与智、灵活而和谐的内在美;强调在温文尔雅、谦逊诚信的风度中,既有淡泊豁达的胸襟,也有平等宽容的态度,更要具备一种内在坚强的力量(张学军 2005:29)。绅士文化重视对高雅的追求,文学、艺术、哲学和诗歌等是一个绅士的必修课。因此,他们会经常举办沙龙,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讨论哲学问题,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高雅的品位。
4.2 英汉民族品性的不同点
4.21 汉民族的“君子”品性
第一,顺乎自然,淡泊宁静。君子要能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同光,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顺性自然(管才君 2015:60)。嵇康认为,君子去私欲,顺自然,其《释私论》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戴明扬 2015:368)。嵇康还认为,“成其私之体,而丧其自然之质也”;“心无所欲,达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同上:371-372)。一个人要能节制私欲,才能看淡名利,才能顺乎心性,体悟自然,顺应自然,感恩万物,才能宁静致远,这是君子的理想人格。阮籍在《达庄论》中说,“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陈伯君 2014:121)。君子做事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这是君子自然无为的人格精神,是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态度面对残酷现实生活的一种豁达心态。
第二,中庸之道,和而不同。
万事取中庸,做人求和谐,这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也是一种君子人格;“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周也”,即君子可以奉献终身,但不能糊里糊涂地被人牵着鼻子走;君子善于调和矛盾冲突,同时自己要有独立见解,不能随波逐流,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要合群、合礼,要节欲、克己, 并且不张扬个性(周碧晴 2000:65)。可见,君子的人格是一种社会化的人格。
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中,如果说:“你是好人”,那是对你的夸奖;但如果说,“你是君子”,则是对你的赞美。因为君子几乎是完美人格的具象表达。
4.22 英民族的“绅士”品性
第一,殷勤有礼。
在中世纪的英国,骑士把自己的情人作为保护对象,为了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骑士精神后来演变为绅士对女性的尊敬,“女士优先”的行为准则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文化里提倡“尊老爱幼”,而在英文化里是“Lady first”.因为受骑士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绅士要体魄健全,能文能武,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世俗道德的陶冶,深谙人情世故,所以他们外表谦恭,内里自信、坚定沉着,行为举止彬彬有礼,殷勤有加。
第二,自由、平等、独立。
骑士精神的核心是忠诚勇敢。源于骑士文化的绅士文化要求贵族家庭的男孩必须要学习剑术、马术,在必要时,他们要进行决斗。其目的是要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勇气、胆量与责任感的人,为了国家或自身的荣誉他们会奋不顾身,人格自由、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是绅士的最高追求。虽然西方人崇尚自由,但绅士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有约束自己和管理别人的能力,推崇自由与法制的统一。只有人人遵纪守法,社会才会安定和谐,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是每个人特别是绅士应该做的,绅士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楷模。“英国绅士受教养的约束,崇尚自律自控,绝对不受激情的摆布。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英国主教)对绅士的定义是:一个不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的人。英国人依靠家庭、学校与社交,完成对下一代的教养传承,他们对孩子绅士风度的培养有诸多的具体要求。其中,自律自尊,宽容、忍耐,做承担公共责任的社会精英等品质至为重要。正是这种永恒不变的谦逊以及面对重大困难时的从容、勇气,维持着普通民众对他们的倾慕和向往。”(魏红梅 2011:157)
5 结束语
绅士文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独立……作为绅士,要有社会责任感。“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性格》一书中写道:“绅士生来所受的教育就是, 无论他拥有了世界上多少财富,都会感到自己必须与他人分享。未能以适当方式回报社会,他就不会心安理得地享用别人提供的饮食、衣服和服务”(蔡颖 2007:46)。
而君子文化追求的是由人的内心和谐而外化出现实生活的和谐,君子人格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仪表、举止、心态、内在修养、行为操守、处世原则、交友方式、道德理想等诸多方面。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真谛和快乐的泉源,而不是向外扩张 (侵略、榨取、劫掠、征服)。所以,“中华民族之崇尚和谐,首先是内在和谐,由此而生发出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种群和谐、国际和谐以至世界和谐”(付永吉 2009:19-20)。换言之,君子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顺乎自然、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而不同、万事取中庸的处事之道。
一个民族的存在价值不是体现在其动物性生存之中,而应该与他的文化生存形态相联系。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 其文化建设意义的久远性远远超过经济建设的意义。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更需要实现文化的建设及合乎人性潮流的发展。文化建设落实到根本实际是人格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着力强调的君子人格,既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品格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是符合现代价值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文化建设方向的价值判断体系(方铭 2004:38)。“对汉英语言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于语言符号的认识,而应探究两者本身所蕴含的迥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在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同时,培养出适应多元文化、具备较强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化差异辨别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刘欣等 2016:49)
“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辨认出每一种文化状态。”(洪堡特 1999:21) 国际间经济、文化、贸易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不仅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力框架,对国家主权造成致命冲击,而且毫不留情地破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界,削弱文化的根基(Sahlins 1993:1-24)。在这种多元化、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挑战性思潮的大背景下,弘扬君子的高尚精神和品性有利于我们民族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君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们的民族以鲜活的个性屹立在世界之林。
无论绅士文化还是君子文化,他们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都是国民素质的体现,是一国文化的气质和风度。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HLZ, 2016.
蔡 颖. 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
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戴明扬. 嵇康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
方 铭.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付永吉. 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1).
管才君. 圣人体无:道家自然观影响下的人格审美[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12).
管南异.《好兵》与英国绅士观念的变迁[J]. 外国文学研究, 2004(2).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江蓝生 谭景春 程 荣.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李啸东. 中国君子和英国绅士对比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梁国典.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J]. 齐鲁学刊, 2008(5).
刘 欣 王 前 王慧莉. 汉英语言表达中的思维方式比较[J]. 外语学刊, 2016(2).
彭兵转. 语言主观意义的动态机制[J]. 外语学刊, 2016(6).
钱乘旦 陈晓律.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田学军 李圆臻 吴秋佳 邱 玲.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绅士文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王钦峰. 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魏红梅. 英国绅士和美国牛仔的对比分析[J].理论探讨(出国与就业版), 2011(22).
张学军.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阳刚美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 2005(5).
赵雪梅. 由《傲慢与偏见》看英国绅士化兴盛时期的绅士文化[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周碧晴. 孔子的君子论[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0(2).
周建标. 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周志高.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中的叙述动力与契约[J]. 外语学刊, 2014(5).
朱 熹. 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 1987.
Hornby, 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Sahlins, M. Goodbye to Tristes Tropes: Ethn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J].JournalofModernHistory, 1993(65).
Webster, N.TheOriginalWebster’sUnabridgedDictionary[Z]. New York: The Dictionary Publishing Co., 1900.
定稿日期:2016-12-08 【责任编辑谢 群】
TheSymbolsofPersonalityofBritishandChinese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 Terms: Gentleman and Junzi
Wang Song-he Han Xiao-hu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Wilhelm von Humboldt; junzi; gentleman; personality
H030
A
1000-0100(2017)02-0050-5
10.16263/j.cnki.23-1071/h.2017.02.008
Wilhelm von Humboldt believes, the character and structure of a language express the inner life and knowledge of its spea-kers, and languages must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ame way and to the same degree as those who use them. The meaning of a language embodies the thought of a community. In other words, a language is a conceptual system. In the framework of Wilhelm von Humboldt’s theor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wo terms: gentleman and junzi,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national persona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