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媒体在脱贫攻坚中既要做好报道,又要思考、发现问题

2017-12-07杨秋意

中国记者 2017年11期
关键词:滩区驻村贫困人口

□ 文/杨秋意

涉农媒体在脱贫攻坚中既要做好报道,又要思考、发现问题

□ 文/杨秋意

本文以作者近年持续深入农村对河南脱贫攻坚的采访调查为基础,阐述涉农媒体在脱贫攻坚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和在采访扶贫工作实践中所引发的思考。

本刊近期组织选发多篇这一主题文章,欢迎投来新意实践与思考的文章。

涉农媒体 脱贫攻坚 作用 思考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2016年河南脱贫110万人口,兰考县率先脱贫,150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河南自信能顺利打赢。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的三农舆论阵地,《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无论从栏目设置,还是策划选题,亦或采访内容与角度,都尽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河南脱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探索涉农媒体如何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农村农业农民》近年来围绕扶贫攻坚,通过《观点》《政策解读》《速览》《聚焦》等栏目,及时宣传报道中央、省及相关涉农部门制定、发布的各项扶贫政策。同时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委农办、省扶贫办等多个涉及河南扶贫工作的部门及时沟通联系,采取约见采访、电话采访和文件传阅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河南脱贫动态和政策,邀请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解读,最终使刊发的扶贫政策不仅能让广大扶贫工作者和贫困户知晓,还要让他们了解内容的实质目的。刊发的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老区建设与搬迁扶贫、雨露计划、行业社会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解读,都得到相关扶贫部门、社会群众和农村贫困户的称赞与认可。

二、利用媒体优势,深度反映农村扶贫实际

深入农村基层采访,得到最真实的信息,是涉农媒体的优势。《农村农业农民》记者长期扎根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实地采访,反映农村扶贫实际,零距离向社会各界反映河南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在洛阳新安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采访让笔者更多了解到职业教育对贫困户的影响和帮助。广大贫困户愿意学习,也迫切希望通过培训、学到种植技能后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事实也证明,贫困户通过学到的各项农业技能,在当地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统一进行收购等不同形式的帮助下,不仅摆脱了贫困,有了自己的致富门路,还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邻居,形成了良好的连带效果。在安阳滑县,广大贫困户在当地涉农企业的扶贫合作引导下,大量从外地务工返乡,让脱贫致富和阖家团圆成为现实。同时,很多原先的贫困户、贫困村在脱贫后还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甚至自主创业,完成了质的蜕变。

三、报道扶贫经验做法,搭建脱贫交流平台

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农村农业农民》记者深入河南大部分市、县、乡、村进行扶贫工作采访,进行了一系列有深度、有针对性的报道。如河南南部与西部多山地,当地的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河南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平原地带的扶贫工作怎么进行;信阳地区多为环境优美的山村,旅游扶贫在多大程度上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黄河沿岸及北部地区怎样克服困难进行扶贫开发工作的,等等。这些报道让各地区的扶贫工作及相关人员通过《农村农业农民》得到更多好的、先进的脱贫办法。

四、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当前,基层反腐和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和开展的关键。国家正在逐年加大扶贫资金下放力度和数量,越来越多地从省直、市、县各部门抽调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等,无疑给扶贫工作添上了一双“快捷高效的翅膀”。但是,扶贫资金能否落实到位、各级干部能否管好手中的扶贫资金并用对地方,第一书记是否能根据驻村实际开展脱贫工作、贫困人口和驻村书记是否真正相互信任并共同形成脱贫致富合力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非常需要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以便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2016年夏,我随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一起深入到黄河滩区进行滩区搬迁脱贫调研,在革命老区台前县,走进一个个产业扶贫基地,和那些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交谈,看年迈的老婆婆力所能及地编织坐垫,深感扶贫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是黄河滩区搬迁居民,一定要搬得出、留得住,产业是其支撑点,在农民家门口建立产业扶贫基地符合农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并非形式主义,文章写出来时就有了真情实感。在2017年9A卷首的“三农观察”刊发《决不能让扶贫资金“睡大觉”》,针对个别贫困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等现象进行监督疏导,针对个别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行为进行批评,旨在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涉农媒体在报道扶贫工作中的思考

笔者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一线采访报道,并参与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的河南基层脱贫攻坚模式研究课题组,对这一史无前列的重大攻坚任务进行一线调研,更深地体会到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根本。

(一)脱贫攻坚,重点贫困地区要首先解决

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统称“三山一滩”,这个词汇很长时间以来都作为“贫困人口集中地域”的代名词出现,目前河南53个贫困县的未脱贫人口约70%集中在这里。由于自然、政策、经济和文化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的十分艰难。近年来,河南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和解决这一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还需继续努力。笔者在三大山区采访时了解到,不是山里的村民不想致富,而是地理环境制约太大,缺地、缺水、无电等问题亟须解决;在黄河滩区的封丘县李庄镇和范县张庄乡等采访时,虽然扶贫措施和搬迁政策开展顺利,但从客观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继续研究切实可行的脱贫举措和持续加强实施对“三山一滩”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力度,仍是河南整个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 2016年9月,本文作者杨秋意(左)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采访农村妇女在家门口的产业扶贫基地工作。

(二)精神扶贫,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观念

从思想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脑子”,使其在精神上振作起来,是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所在。有的乡村,为了给贫困户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无偿开班授课、无偿给鸡苗鸭苗,然而部分贫困户由于长期贫困形成的自暴自弃心态或是惰性等原因,仍然不干不管,甚至把无偿得到的“鸡鸭羊”等幼苗、幼崽都送进了肚子。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方设法对贫困户开展切实能够唤起其“行动起来”的精神扶贫。一方面,从外部渗透,通过大量宣传和举例对比、邻里激励的方式启发贫困人员振作起来;另一方面,从内心挖掘,即针对不同贫困户的情况,施以各种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动力,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脱贫致富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甚至为了“光宗耀祖”。

(三)严控返贫,关键在于建立有效机制

返贫问题也是河南扶贫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完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几年来,笔者在河南广大农村走访了解到,很多地方的贫困人口确实脱贫了,但是脱贫后并没有致富,而是一直徘徊在低收入的“红线”上,随时面临着重返“贫困队伍”的风险。说俗点就是,家里不能有事、天气不能有变、市场不能震动。归结起来,传统的主要有因灾、因病、因学、因生、因事返贫,现在又有了新的返贫原因,因婚返贫。当今农村结婚,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话题。在采访一些村子比较富裕的家庭时,他们普遍表示承受不起,更别说刚脱贫或是还没有脱贫的贫困人家了。因此,建立有效的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机制,正确引导乡村婚丧嫁娶风气等,是相关部门今后制定扶贫政策应注意和加强的,也是河南扶贫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

(四)驻村书记,人走了能留给乡村什么

目前,河南省累积派驻的扶贫第一书记已达二万多名,他们来自各个部门,级别从科级到厅级不等。笔者所采访和调查过的乡村,修建基础设施、筹集扶贫资金、搞农村特色产业和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等,无不成为广大驻村书记工作的重点,他们大多尽心尽力,给其驻村带去了大的变化,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然而,目前也有一些迹象表明,驻村书记期满走后,他们所在的乡村有不同程度的“倒退”。比如,基础设施无人维护,资金再次短缺,产业无法持续等等。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到底要给乡村留下什么,从而让他们在有驻村书记时所带来的摆脱贫困机会、所搭起的发家致富平台上继续走下去、干起来,值得所有从事扶贫工作人员的思考。这些也都是媒体包括涉农媒体记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者是河南《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总编辑)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滩区驻村贫困人口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隐形贫困人口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