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写作对新闻人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2017-12-07米厚民

中国记者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

□ 文/米厚民

智能写作对新闻人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 文/米厚民

人工智能在解放新闻生产力的同时,也对新闻记者步步紧逼,不断压缩新闻人的写作空间:智能写作能代替人脑劳动吗?智能写作对编辑记者的挑战有多大?智能化写作能走多远?如何应对挑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试图给出一些相应答案。

智能化写作 记者 新闻业务

一、智能化写作会抢走新闻人的饭碗吗?

今年5月,阿尔法狗3比0战胜中国棋手柯洁,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人工智能的厉害。1997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时,我们虽然惊讶,却心存侥幸,认为机器跟人类的差距还有很远。

但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超过我们想象,人类败于人工智能的事情屡屡发生。2015年,阿尔法狗4比1战胜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比赛结束后,李世石说:心服口服。2016年底,Master与中日韩三国超一流棋手对决,共下了60盘,连战连胜、全战全胜。

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以前我们总认为,人类有感情、有直觉、会思考,这是人类优越于人工智能的地方,或许也是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地方。但是,人工智能也会有感情,可与人类交流,将来有一天或许能与人类谈情说爱。这不是神话,已越来越接近现实。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便利:美国的无人机远程空袭已是家常便饭,谷歌的翻译技术已能代替人类翻译,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载着李彦宏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马云的无人超市已正式营业。

米厚民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人工智能一问世就宏图远志,它所统治的疆域无远弗届,它在解放新闻生产力,减轻编采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对新闻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让我们先看看新华社推出的人工智能“快笔小新”的写作水平:你只需要输入一只股票代码,再点一下鼠标,用不了一分钟,一篇股票财报分析就呈现在眼前。与人相比,它不会厌倦工作眉头紧锁,它会不动声色轻松搞定。这不是变魔术,这就是“快笔小新”的本事。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强在速度快,但内容还比不上人类写作的全面准确。现在,“快笔小新”已在新华社体育部和《中国证券报》上岗,主要“采写”体育快讯和股市信息快报。

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人工智能写作已在新闻界崭露头脚,人工智能的能量不可小觑:在“快笔小新”熟悉的领域,从素材收集、筛选、分析、成文,全部一“人”承担,独立自主完成任务。

2011年,美国Narrative Science公司研制出新闻写作软件之后,机器化写作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得到应用,主要集中在财经、体育等专业新闻领域。随后,国内的写作软件也披挂上阵,腾讯推出Dreamwrite、今日头条推出Xiaomingbot等,这些写作软件不甘落后,风生水起大显身手。

当然,人工智能写作尚在初级阶段。“快笔小新”还是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只是打打下手,敲敲边鼓,但不要小看了这个“毛头小子”,它的发展前景光明,谁敢断言明天它不会成为报社的“大拿”或顶梁柱,我想,有一天,“快笔小新”成为某一领域的名记也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不要低估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不要低估了人工智能“自我进化”“自我学习”的能力。10年前,传统媒体高歌猛进,而今却已举步维艰。假如给“快笔小新”们10年时间,它们又将成长为怎样的媒体巨星?

如果说工业革命催生了无产阶级,人工智能革命则直接产生“无用阶级”。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言:拜机器所赐,人类社会将诞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对经济和军事都毫无用处的“无用阶级”。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将处于永久失业状态,新闻记者也难以幸免,下岗失业,生活艰难。难怪有人说: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普遍上岗之日,就是新闻记者下岗之时。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2015年11月6日,“快笔小新”上岗了!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 。这是机器人“快笔小新”正式“写作”的第一条英文体育稿件。(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二、智能化写作对新闻人的冲击有多大?

技术的进步是对人的解放,是对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在释放新闻生产力的同时,对新闻生产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一般总认为:记者写稿是手工生产,人工智能是流水线作业;记者写稿是私人定制,人工智能是批量生产;记者写稿是复杂劳动,人工智能是简单操作;记者写稿有情怀,人工智能是铁面冷血。高高在上的人类从来都是君临天下,舍我其谁。请不要太自信、自大、自傲、自以为是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足以让人类汗颜,这两者的界线正在模糊。

人工智能写稿是基于数据挖掘,由算法生成内容。互联网巨头在不动声色地收集着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当我们在网上聊天、购物、阅读、写作时,我们就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数据无偿提供给了互联网。当传统媒体为扩大宣传把内容免费上网后,其实已经丧失了自己最为重要的数据资源。人类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成为人工智能写作的素材,都在人工智能的掌控之中。人工智能拥有的数据越多,神经网络就变得越有效率,越能从人类大量行为数据中找出规律,加上人类不断对机器写作模板升级改造,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正在大踏步前进。

如果说过去是借助算法推送新闻的话,像《今日头条》所做的那样,那么今天,我们要借助算法生产新闻。过去算法推送的根据是: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阅读习惯、个人爱好和浏览历史等,今天还加上了行为喜好、消费能力、生活轨迹、关系圈和终端匹配等。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用户画像”更清晰,人工智能写作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文本风格模式的识别,使用算法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并运用电脑程序自动化生成文本内容,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编辑的兴趣提供不同的写作服务。

新闻人也不必惊慌失措,人工智能写作眼下只在围棋三段水平之下,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打杂,收集写作的数据和信息;二是帮忙,辅助人类进行选题的发现与判断;三是助理,进行程式化部分的写作。人工智能写作还处在人类的“低龄”阶段,仅为初级水平,它只是新闻记者的帮手,还不是新闻生产的主力军。

而新闻人的优势在于:手工写作个性鲜明自成一家,可以做到:观点独到思想深刻,神采飞扬才情纵横,这都是人类引以为傲的地方。与人工智能写作相比,新闻人的长处在于既能把握微观,也能把握宏观;既能做到个体真实,也能做到整体真实;既能了解事物表象,也能看清本质真实。人工智能写作会“分析”,能“思考”,也懂得插入背景材料,但它还做不到深度分析、辩证思考,也不知讲大局、讲政治,不可能提升稿件高度,看不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对于那些复杂而颇具争议性的事件,人工智能写作就无从下手,或者南辕北辙,或者错误百出,既不能准确把控,更不能尽如人意。

算法主导下的新闻写作也有它的缺陷,对人性弱点的迎合放大,对假新闻的轻易放过,对娱乐性的无限追捧,都是人工智能的短板。当然,这些短板的存在本属正常,人类的慧眼尚且有错,让机器来承担无限的社会责任,确属苛刻要求。

三、如何应对智能化写作?

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既让人类手舞足蹈,也让新闻人忧心忡忡。物理学家霍金担心,军事科技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也有同样的担忧: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打败人类。

与他们的担忧相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制胜的法宝在于:一是现场采访。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没有现场采访就难有真实可言,机器写作依靠自媒体提供的信息“拼凑”稿件,这样的新闻可信度有多高,值得怀疑,更何况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会有差错。退一步讲,即便有一天机器人能坐上飞机高铁,不远万里赶到新闻现场采访,即便它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它能采访到新闻当事人,即便它会与报料人直接面对面……即便这一切能实现,那它能做到客观公正吗?它能把握本质真实吗?一般的会议新闻一定是机器人的长处,普通的新闻发布会肯定会让位于人工智能,但重大政治活动,机器人就不一定长袖善舞了,因为它把握不了政治要求、宣传纪律和新闻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

二是深度报道。在这个碎片化和浅阅读的时代,新闻人绝不能为了适应快餐化需求而知足常乐,从而失去自己的拿手好戏——深度报道。不被表象迷惑,不做浅薄写作,理性思考深度思考正是人类的优势所在。如果把写作外包给人工智能导致人类不用思考,进而变得不会思考,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机器人懂得稿件与场景匹配吗?它能组织策划挖掘深度吗?它会深度解读和深度思考吗?它会长远规划和趋势分析吗?需要提醒的是:新闻人不能热衷于“扫大街”,不能热衷于“马路新闻”,不能热衷于低级浅薄的写作,否则,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淘汰。

三是新闻评论。用评论传递主流价值观,用评论表达我们的立场观点,用评论引领人们的价值判断,这是新闻人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评论是最能体现我们意图的新闻体裁,重大的新闻评论是对国际形势、国内局势,对宏观政策、微观措施,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把握和判断,人工智能会有这样的综合思考吗?或许有,但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高科技,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而要积极参与其中,不然,只会在高科技竞争大潮中落伍,被时代所淘汰。就像我们对待转基因粮食的态度一样,不种植,不使用,但研发要大胆,推广要慎重,必须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落后就会被动,落后就要挨打,不要盲目地保护落后。

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会飞速发展。被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人工智能越能读懂用户的心理感受和思考方式,越会按照用户的要求定制稿件,越会投用户所好,越能写出更复杂的稿件,越能写出人性化、个性化的稿件。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绝不会对人工智能自动缴械俯首称臣,绝不会被自己制造的东西打败,绝不会把自己带向毁灭的深渊。培养了自己的敌人还乐此不彼,制造了自己的对手还不知悔改,那不是聪明的高智商的人类。同理,人工智能写作要达到人的水平,那是奢望,永远都做不到,我们依然对人类光明灿烂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是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记者》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