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新闻追问”的技巧与责任担当
2017-12-07陈玉杰
□ 文/陈玉杰
《金华晚报》“新闻追问”的技巧与责任担当
□ 文/陈玉杰
2015年7月1日,浙江《金华晚报》“新闻追问”专版伴随晚报改版以全新视角登场,受到读者欢迎,也获得不少新闻同行好评。本文是两年来的实践感受与专版特色解析。
新闻追向 社会责任 金华晚报
一、追问背后有玄机
“新闻追问”的前身是开办了多年的“新闻追踪”。应该说,当初“新闻追踪”以追踪热点难点定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新闻追踪”内容“充水”现象严重,“监督报道”隔靴搔痒少棱角,“暗访调查”自说自话少结果,“政策解读”连篇累牍难接地气,有时因“无米之炊”甚至成了警法新闻的“加长版”。
为此,《金华晚报》要闻部以报纸改版早出为契机,将“新闻追踪”改为“新闻追问”,下定决心经营好这块“责任田”。
有专家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生态系统中,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四大媒介构成了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群”,每一种媒介都占据着一种时间或者空间上的生态位。[1]笔者由此认为,作为报纸,在时间生态位一直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必须靠看家本领“深度”取胜。而当前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读者喜欢且党委政府满意的故事无疑十分重要。本次改版设想,就是想在保留“新闻追踪”固有舆论监督特质基础上,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启发,变“新闻追踪”为“新闻追问”。[2]
陈玉杰浙江《金华晚报》要闻部主任
为什么要将“踪”改为“问”?相比“追踪”,“追问”的主观意愿更强,立场更鲜明,在语态的表达上采取问责式,可使话语锋芒更加锐利、犀利,直指人心与新闻核心深处。
笔者觉得,将“新闻追踪”改为“新闻追问”,可在着力改变采编人员固有采编习惯的同时,培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立体思考能力。此外,“追问”既出,之前“追踪”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望迎刃而解,最起码提高了版面“门槛”——凡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挠不到当事人、当事部门“痛处”和读者“痒处”,问不出真相、问不出结果的稿子,将不得不与“新闻追问”告别。
二、追问背后有理想
要把“新闻追问”做好,不得不重提新闻理想。
尽管纸媒消亡与否的论争每天不绝于耳,但作为采编一线的新闻人,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能置若罔闻。笔者始终坚信,报社犹如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每个人坚守自己的位置,把职责内的事做好做精致,才最重要。具体到“新闻追问”上,采编人员必须高举新闻理想的大旗,勇于担当。
“新闻追问”首先在报花(栏目)设计(设置)上表达理念——
发现,调查,记录,传播……
在这里
我们
用担当的眼睛
问民生——围绕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展开;
问真相——围绕网络、社会传言展开,提供权威答案;
问市场——围绕股市、楼市、菜价等最新走势和居民消费问题展开;
问热点——围绕本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国内省内热点问题落地展开;
追案情——围绕公检法司主导的重特大案件展开,故事化叙述;
追面孔——围绕外地金华人或与金华有关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展开;
追前沿——围绕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高新尖端时尚等领域展开,包括重要的法律法规政策权威性通俗化解读;
追进展——围绕已报道或读者欲知未知的事件如重点工程进度、城市重大规划等展开……
“新闻追问”版面还首次设立了“观点”栏目,邀请金华市社科联、浙师大等专家、学者以及知名医生、律师成为《金华晚报》新闻追问观察员,及时解读新闻事件、发表观点,还可以通过刊登网友看法等,体现新闻深度性和报网互动性。在改版早出试运行的6月30日,所推出的《世界那么大,暑假那么长,安排太满不行,不送补习班不行,在家玩耍不行——三问孩子的假期》一文,即邀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王丽华担任“观察员”,她亮出的“尊重孩子的内心,给予一定的空间”观点,具有说服力。金华市社科联主席吴远龙、金华市第二医院院长张载福等“观察员”均对“新闻追问”鼎立支持,并友情成为版面常客。
从以上栏目设置可以看出,“新闻追问”虽不能“包打天下”,但体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特别是舆论监督应涉及的领域。这些“条条框框”如同《金华晚报》要闻部宣布的“军规”,让笔者有理由相信,参与经营这块“责任田”的采编人员,如果没有新闻理想作支撑,是难以胜任的。
让人欣慰的是,面对“新闻追问”,《金华晚报》要闻部的兄弟姐妹没有退缩,自我加压,采访作风、文风更加扎实朴实,像记者楼盼在完成《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环卫工人节”,很多人也许记不住这个节日,却不能无视身边那些每天都流汗确保这座城市干净的陌生人——一本“生活账”,写出环卫工多少辛酸?》一稿后,自曝采写过程中曾经落泪,通过“记者手记”言真意切呼吁:请为环卫工人点赞!
三、追问背后有担当
细心的读者和新闻同行或许已经发现,《金华晚报》“新闻追问”版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每篇稿件标题均以“追问”取胜:《美如画卷的“三江六岸”,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 》《一不小心,你会成为别人网络发布信息中的“风景”——全民“自媒体”时代,你该如何保护隐私?》《没时间,没耐心,没心情……当爸妈的,你会与孩子沟通吗?》……
假如仅仅在稿件标题后面加个问号,无疑“换汤不换药”,属于自欺欺人的噱头。所以从一开始,即要求一线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多点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要一问到底不留余地,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有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华市南苑小学环境污染问题,摊贩无动于衷,学校有苦难言,家长奔走呼吁,有关部门按兵不动。对此,报社派出得力记者,走访各方,挖出真相,大声发问:《一个班42人,32个孩子莫名流鼻血,怎么了?》不但如此,还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就污染罪魁祸首——“高畈粥铺”近10个煤炉距班级窗户仅两米问题进行不舍追问,使得金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执法局、市场监管局迅速出击,于报道当天对“高畈粥铺”予以关停。也是当天,南苑小学许多学生家长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金华晚报》的报道并点赞。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在公共领域发挥导向与引导作用,义无反顾地体现其责任担当与影响力。在这方面,《金华晚报》“新闻追问”做了很多努力:《网传“吃荔枝被查酒驾”是真的吗? 金华交警:酒驾别想“嫁祸”荔枝,那只是口腔内发酵的酒气,几分钟就退了》《温州一家六口被毒蘑菇放倒,永康一男子吃了“类金蝉花”上吐下泻——面对“野生补品”,你有一双能辨真伪的慧眼吗? 》……
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及时提供通俗易懂的实用信息,是“新闻追问”的“规定动作”:《部分村民感叹“吃苦头”,村干部感觉“吃力不讨好”,暴雨掀波澜,义乌“茂盛家园”何去何从?》《楼顶搭棚被高压电触死谁之过?武义柳城镇政府正在调解此事》《楼上住户家的玻璃突然爆裂,随时都有坠落危险,“冰火两重天” 玻璃怎安全?》《住了十年的房子,甲醛为何还超标七倍? 专业人士的建议,请你看一看》《国庆长假高速小客车免费通行,金华境内——哪些路段时段易堵?如何绕行?》《国庆长假,市民短途旅游去哪玩? 想看高山湿地,可去东阳、磐安;欲观水鸟天堂,可到武义、兰溪》等等。
特定时间节点和节日纪念日专题策划是“新闻追问”的“自选动作”:如《开学了,市区小学门前又现“接送大军”,接送学生,如何才能不添堵?》《暑期整形学生是主力,升学就业拼成绩拼能力还得拼“颜值”? 》《今天是重阳节,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特定区域的他和她——“广场舞”为什么这么火?》《“对老人们来说,子女来看看,就是在过节了”——中秋国庆,你接老人回家闻闻家的味道了吗? 记者调查:养老院八成老人节假日不回家》……
“新闻追问”当然不能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修不如买”,市区修伞摊点越来越少?晚报征集到10个修理点,大伙不妨记一下》《中央气象台昨日发布台风橙色预警,台风来袭,出行怎么办?我们该如何防范? 》《本报记者昨探访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超市、菜场——“火箭蛋”即将返航?“飞天猪”或将持续?》……
“新闻追问”也可以推出专版或者连续报道:《如果不带手机,好像就失去了跑步的激情——“晒运动”为何会成瘾? 》《暑假,运动损伤的小患者暴增——运动前热身多少时间合适?》,并有浙师大体育学院教授 、金华晚报新闻追问观察员田里的观点《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针对外地电梯事故,分别推出“问热点”《两起事故再次敲响我市特种设备安全的警钟——如何排除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湖北一女子被搅入商场手扶电梯身亡——警钟!电梯“吃人”? 记者随机调查,八成以上市民与网友不清楚什么是扶梯“应急按钮”》《前天晚上,保集蓝郡的垂直电梯从16楼直降到负2楼——电梯成“虎口”,险情几时休? 专家提醒:被困电梯扒门自救最危险》……
“新闻追问”不仅可以“阳春白雪”,也不排斥“下里巴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硬仗打到哪儿了?“东大门、火腿芯、西大门”皆是主战场》《历时三年完成华丽转身——这个长假我们去市博物馆看看?》《义乌试水聘任制公务员满一年——他们的“铁饭碗”端得怎么样?》《大喇叭高声“甩卖”,“热情”促销员让顾客吃不消——金华大型超市“变身”农贸市场?本报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市民不喜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有担当肯定意味着有风险甚至危险。比如,所刊发的《企业“互保”后为何亲家变冤家?企业主不能“任性”使用贷款,金华耀阳车业法定代表人被刑拘》以及《开发商涉嫌经济犯罪,中奥·邑墅能否“起来”?》等报道,有当事人在报道刊发前后找到编辑部无理取闹,有的还言语威胁记者以后怎样怎样……对此,我们同样肯定不会退缩,因为“新闻追问”不仅在天天拷问社会,也在时时拷问新闻人的良心。所以,“新闻追问”会继续以理想的名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注释】
[1]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2]连新元.从中国之声看广播新闻评论机制的构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4).
(作者是浙江《金华晚报》要闻部主任)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