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2017-12-06冀保全
冀保全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定位,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依据。本文就针对如何有效地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124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几大功能,在设计时突出以下理念:以生为主、发展为本,尊重差异、层级递进,强调过程、多元并进,使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定位,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依据。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教学目标的功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目标调控着整堂课,对整堂课有一种约束力。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将达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达到目标。
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并没有很好地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过偏、整体不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比较简单肤浅,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2. 教学目标不明、主体不分。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三、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1. 以生为主,发展为本。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之下,依据教材特点,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效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发展性。要遵循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远期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远期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环节。确立远期数学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
2. 尊重差异,层级递进。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情况——两极分化现象变得严重了,这里的“两极分化”是指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结果方面的“差异增大”。那么,怎样看待这种“差异增大”呢?
其实,“差异”并不可怕,只要“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具备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事实上,正因为数学能力方面的“差异”,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操作技能力方面的“差异”,……所有的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丰富了行行业业的人才,也使得社会人才济济。数学教学将不可避免地扩大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因为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获得最充分的發展。
现代教学论要求教育目标尽可能具体化、明确化,利于做出反馈和评价。教育目标应有层次,构成“层级结构”。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采用:在不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教学,基本思路是“小步子、低门槛,多层次、分层递进”。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进入到课题中,但不是所有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具体方法:(1)用不同层次的问题组成一个“问题串”贯穿整个目标。(2)课堂练习层级递进,逐步拓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练习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练习设计应融情景性、问题性、拓展性与创造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巩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融合,使教学的目标实现立体化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在形变中把握了本质的不变,通过非本质变化的题组练习巩固,同时通过练习设计,增加非本质特征的相离度,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方法的拓展。
数学教学不可能“均富”——每一个学生都学到很多数学。
数学教学不希望“均贫”——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简单、浅薄的数学。
数学教学要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强调过程,多元并进。从教学结果的角度分类,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所谓的三维目标。这里,笔者特别关注《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经历……过程”。
“经历……过程,获得……体验”的关键在于“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提出的是,结果性目标都是教师比较熟悉或能够把握的,因为它能够很快产生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学会一种运算、解决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定理)……而过程性目标,即“经历……活动”有一点“摸不着边”)——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活动,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它真得很重要吗?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再到新课程倡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为学生获得体验而安排经历的过程,解决“有没有过程?”的问题。其次,教师要为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体验而设计经历的过程,解决“有怎样的过程?”对“过程的有效程度”,考虑如下四级水平:
A. 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B. 突出教学核心的、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过程;
C. 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变式学习的过程;
D. 积累数学事实的、形式模仿的过程。
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有理数运算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2)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3)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而作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第一课时,把上述具体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设计以下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②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确定符号,确定绝对值;③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④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导出过程,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⑤体验初步的算法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⑥逐步学会“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合理地设立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地表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或者“学生将是什么样的”来描述;必须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
《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对教材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全面地、具体地、合理地、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