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起来
2017-12-06张小罗
张小罗
[摘 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课堂上真正“说”起来。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说”起来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教师可尝试从导入、读图、解题、反思等几个环节入手。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想说”;“会说”;“巧说”;“敢说”
幼儿园、小学生上课时很喜欢发言,即使是错误的答案,表达时也很认真且大胆;初中生上课主动举手发言的不多,但还有;到高中基本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举手。难道学生从无知无畏到缩手缩脚是自然形成的吗?不愿表达还是害怕发言?不想表达还是不会表达?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其中“说”最为基本。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道”,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环节入手,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一、导入时“想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本节课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由内而外探寻知识的欲望。
导入环节的方法很多,以最常用的复习导入法为例,通过复习旧的知识来导入新课内容,当所复习的知识与新课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教师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回答问题时有话可说,又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的导入为例设置以下问题。
(1)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列出最重要的)
(2)从经济利益考虑,工厂区位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3)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发生变化,对工厂区位选择带来了什么变化?
复习导入法即“温故知新”,设问是关键,是为了铺路搭桥,应注重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既要让学生看到问题时能较快地通过已学知识的回忆而组织答案,又能顺利引出新的课题。只有“让学生想说”的复习提问,才能使教师顺着学生的答案顺利地承转导入新课。
二、读图时“会说”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呈现的重要载体。(在此,笔者以2016年高考江苏卷第3、4题为例进行说明)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图1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3~4题。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14.tif>
图1
3.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A.③ B.④ C.⑤ D.⑥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正确解答此题的读图过程是什么,请学生归纳读图要领,以及图中特殊之处是什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哪里,等等。
纵观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无图不成题”,往往是一图带多题。高考试题中的图表类型繁多,而且越来越多新的图表在试卷中出现,若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读图技能,破译图中各要素的含义,从图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即便书本知识记忆背诵非常熟练,也必会造成无谓的失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析图、说图的习惯就尤为重要,其中的关键便是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①读图名,明确此幅图所反映的主题;②看图例注记,明确各图例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在图中的分布;③整理图文信息,回读材料,勾画关键词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堂上边画图边说图,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地图素养,用好平时的零散时间,积累读图能力。
三、解题时“巧说”
高三复习解题无数,如何从解题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力争举一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解决的问题。回看历年的高考试题,笔者从经典的高考试题中悟出一些门道。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第28题第(2)小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图2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15.tif>
图2
表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溫/℃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5分)
解题技巧与能力需要逐日培养,在回看高考试题时,第一,要求学生说出该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出题的角度;第二,说说如何归纳答案要点;第三,说说至少要写出几个要点;第四,说说完整的答案。本题考点: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出题的角度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气候条件属自然因素,其他地理原因就应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江苏高考命题多属于填空式的设问,为此答题要点很明确,至少共5个点。但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材料分析能力及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偏弱的考生,又恰恰限制束缚了他们的发挥空间,不能随意做加法,将有用的、没用的都往上写了。因此,答题时必须巧说,将与本题关系最密切的要点答上,击中要害。有了以上对本题的总体把握,分析图文材料,学生便可说说自己的思路及答案了:对老年人生活有利的气候条件,应具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经分析结合材料三表1中的气候数据,得出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且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人口的空间移动须有便利的交通,从图中可看到该区域有铁路、公路、机场等,说明交通便利;材料一中显示北方老年人冬季到南方过冬居住还顺带旅游,图中显示附近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说明旅游资源丰富;此外,考虑老年人的居住应有清洁优美的环境,这一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endprint
此类读图分析题,获取并解读材料中的图文信息是答题的前提条件。但扎实的地理知识,联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地理的语言,将答案表述出来更为重要。在解答此类综合题时,能否巧妙地回答是获得高分的关键。首先,要看一下分值,基本确定该题的得分点有几个,答题时要点不应少于得分点;其次,根据设问,分析材料并回归课本案例,建立知识框架,明确答题方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答案表述出来。答题时要有清晰的条理和层次,将答案序号化,同时还要有轻重缓急,要将最重要、与题目设问关联最密切的答题点写在最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无关紧要的可以大胆舍弃。
四、反思时“敢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进行反思是很好的习惯。学生的反思就是要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水平、理解及思维程度有正确的认识,在反思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困惑,从而促使自己调整学习方法及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将岩石折叠如被,图3为“某地地质景观图”,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甲→戊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读图完成下题。
从图3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可判断,该岩石类型应属沉积岩,图4中甲→戊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因为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经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可判断乙为沉积物,甲、丁、丙为三大类岩石,戊则为岩浆,因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判断甲为岩浆岩,而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可判断丙为沉积岩,则丁为变质岩,故选C。此分析判断过程思路清晰,其各物质的转化过程完全符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应没有任何疑义。就在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提出了疑问:“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三进一出的为岩浆,所以我判断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再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丁为变质岩,戊为沉积物,甲为沉积岩,因此,我认为选A也可以。”对于这位同学的积极反思、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表现,笔者在第一时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组织同学们就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进行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位同学的分析看似没毛病,实则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便是形成沉积物的箭头只有一个且形成沉积物的岩石是变质岩,这不符合该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反思的习惯,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查找自身知识的漏洞、思维的不足,有助于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课堂上真正“说”起来。
[参 考 文 献]
[1]李艳伟.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艺术[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丁国庆.地理读图能力的指导[J].地理教学,2013(15).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