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2017-12-06饶妃娥
饶妃娥
[摘 要]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转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问题应用能力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主体
新版的数学教材在对“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进行编写时,以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内容,内容选取范围更加广泛,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信息资源更为丰富。这为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课本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内容,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数学素养呢?笔者略谈一二。
一、学会质疑,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要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能保证是可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问题的来源类型繁多,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去发现。要保证学生能够发现好问题,必须要具备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所要具备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两个方法,即如何有效地找问题与如何有效地提问题。找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从知识的“源头”上去找,例如“比例的性质与商不变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性质有什么区别”等问题;从知识的“怎么样”中去找,例如:“比的基本性质”知识可以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关系是怎样”的问题。
提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反问法。根据课本内容或笔者所讲的内容,从对立的方面提出问题,其表达的形式通常为“难道……?”如:“6∶10和9∶15,难道6∶10和9∶1的比完全相同吗?”提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是联系实际法。借助某一知识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发现和探索提出问题。例如,笔者向学生给出一个应用题:“小明看一本连环画,已看的页码跟总页码的比例为3∶5,这本连环画一共有120页,小明到底看了多少页?”
二、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既然“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自身对课本知识的创新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得让学生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解决。为此,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教师把知识的教授作为主要目标,把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作为目的,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将性质、定理、公式、法则等教学理论“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下面三个图形后提问: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教师再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底为15cm,高为6cm,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假如长方形长为20cm,宽为6cm,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为什么?假如正方形边长为10cm,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37.tif>
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再提倡动手操作与实验,有意识地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建立在学生拼、摆、想的操作活动之上,加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此期间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逐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给学生都留有较大的探索和创造空间。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究过程,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学生们通过操作发现,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还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形成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现实生活着手,把课本内容与“数学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相一致,可以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所产生的畏惧感,毕竟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因此,教师应当善于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让学生留心生活中什么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之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出发,说明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的,设计成三角形的可以吗?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动手找出锅盖、盆的圆心位置等。通过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养成善于用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为此,教师要强化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例尺》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组织所有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试着测量和计算操场上白杨树的高度。笔者问:“这棵白杨树是一颗参天大树,怎么进行测量?”绝大部分学生摇头,而一小部分学生窃窃私语,建议爬到树上去测量,但是双手抱着树没有办法测量。还有的学生提议用绳子进行测量,先用绳子测量树,然后下来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这时,上午第二节的太阳光照射还是很热,但是还能照射出了笔者之前所准备的竹竿的影子,笔者鼓励学生测量这一竹竿的影子,最终测得影子长度为1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请大家想一想竿长2米,竿长是影子长度的2倍,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出测量白杨树的办法呢?一位学生提到:“在同一时间内,实物与影子的比例是一定的,那么树的高度也是影子长度的2倍。”笔者肯定了这一想法,在这一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迅速地通过测量树的影子计算出了树的高度。这时,笔者向学生说,现在可以回教室去,到教室后笔者就问:“刚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能不能用比例写出同时刻下计算树的高度的公式呢?”很快班级学生们就进行讨论并得出: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高,([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高])。这种比例应用的學习问题可以归类,若今后计算电线杆、红旗杆、高楼或者其他建筑物也是一样的思考方法与计算方式。
四、小结
“问题解决”是当前小学数学各年级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对象及其教学内容,有效地将“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当前,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庄秋玲.简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3).
[2]黄辉.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教研),2011(9).
[3]刘春红.刍议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