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寿:养生靠自己
2017-12-06肖雄
本刊记者/肖雄
薛伯寿:养生靠自己
本刊记者/肖雄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继承先师蒲辅周先生治疗外感热病必先岁气、重视节候,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的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同时亦精研内、妇、儿科等常见病与疑难病。其治疗病种之广,治疗病人之多,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之首。此外,数十年来,薛伯寿教授以继承发扬推广蒲老医学经验、造福人民为乐,以培养人才为乐,以看病助人为乐,遵循良好的生活规律,心静少欲,淡泊名利,精神内守,坚持太极运动,对养生防病保健有着独到的经验和体悟。
薛伯寿教授阅览中医古籍。
清静无为,养性为先
现代社会压力较大,而人们的欲望较以往更多,过大的压力会使人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过多的欲望追求会使人常被焦虑、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困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长此以往便会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很多内伤疾病。
薛伯寿教授说,中医自古就重视心身和谐,讲究性命双修。健康包含身、心二端,二者互相影响。“养生先养性”,养心神、调情志,使“形与神俱”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如何使“形与神俱”呢?
薛伯寿教授提出,要认真学习老子《道德经》。《纽约时报》曾评老子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道德经》凡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辞简义奥,包罗广博,其论述的天地自然规律准则之“道”与为人处世之“德”,对于我们处理好与世界、社会、人类、自我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发与影响。其中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思想尤为薛伯寿教授所推崇。
对于道家常说的“清静无为”,薛伯寿教授认为,天地生育、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亦不求回报,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清静无为”的内涵。做人也应向天地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活中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应当摒弃个人杂念,存公道、秉公心,以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淡泊宁静,顺其自然规律,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养性的核心在于“静”,静可健脑,减少私欲,调节生理七情活动,使之无太过不及。在临床诊疗中,薛伯寿教授十分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劝导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淡泊名利,追求忘我奉献。薛伯寿教授常言,良医给患者看病不应仅处方开药,要提高患者思想境界,纠正不正常行为,引导良好生活方式,还要引导他们将消极心态转为积极乐观,并传授给他们未病先防的基本知识和既病防变的观念,有了这些“思想基础”打底,再配合针药治疗,身体自然容易康复。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修身养性,除老子《道德经》外,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讲仁义礼智信,也是“养性”的重要方面,故有“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而中医养生亦非常注重养性修德,如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谈到“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说“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
因此,讲奉献,讲和谐,提高思想境界,保持心态的平和宁静是养性的最重要之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私奉献,形神统一,尊道而贵德,则能健康生活,颐享天年。
饮食有节,适宜为度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物质丰富了,但不少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贪求膏粱厚味、海鲜野味、嗜好烟酒。对此,薛伯寿教授认为,饮食养生首重饮食有节,“节”既指三餐有节制、规律,亦指膳食结构合理。遵循《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遵循《养生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之训,三餐有定时,饮食清淡,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辅以鱼肉、水果等,少量饮酒,不吸烟。
《黄帝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对于这句经典的含义,一般人多从字面理解为:进食肥甘厚味之品会导致足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如头面口唇等处)产生疔疮。但是薛伯寿教授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指出,这句话的深层理解当是:贪求膏粱厚味、美酒、海鲜野味等,足以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严重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带给病人无穷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大丁”实指严重的疾病。
面对患者时,薛伯寿教授反复解释和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严重性。不少人误以为只要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吃进去就一定有益于健康,很多疾病恰恰是“吃出来”的。因此,高营养食品的摄入要因人而异。首先应看此人的消化功能如何,食物能不能被消化并化生气血;其次应看是不是有必要进食。如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高营养的食物吃进去不能化生精血,反倒会滋生痰浊,不利于健康,故不值得提倡。另外,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厚腻、炙煿、辛辣、生冷等食物都应该慎食或少食;老年人气血衰弱,需要滋补,但不能以温热药峻补;有病需要驱邪,但不宜猛药峻攻。
薛伯寿教授进行保健会诊。
薛伯寿教授在临诊时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讲清病因,调治心灵。
薛伯寿教授为老红军诊病。
对于小儿的饮食。薛老反复倡导“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味不众珍,衣不燀热”。当前,小儿病以食积与外感者为多,一则由于营养过剩,饮食不节;二则或因过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而出现食积。薛伯寿教授认为,小儿饮食应节制、清淡;小儿发热时,只要精神安宁、饮食睡眠正常,就不必急于强制退热。因为中医认为发热乃是邪气与正气相抗争的结果,小儿发热也是增强正气、助长免疫的过程,故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依照“治表不犯里(不伤害肠胃),治上不犯中(中气)”的原则,辨证施治,易取得很好效果并无副作用,还能增强小儿体质。
另外,薛伯寿教授认为,饮食养生也要“因人而异”,如火热体质者或热病之人应当忌食辛辣油炸之品,素体阳虚形寒者或寒病之人须当忌食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则应当少吃肥甘油腻的食物。即如古人所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薛伯寿教授晨练自创的“清静无为养生益智功”十二式。
起居有常,动静相宜
薛伯寿教授年轻时曾因劳累患上浸润性肺结核,在服药治疗的同时,他每天都坚持太极运动,结果竟使得一般疗程在半年到一年的疾病在一个月内奇迹般钙化而愈。由此,薛老感悟到运动能使人体正气恢复以促进疾病的好转。时至今日,薛老仍然十分注重日常锻炼,每日早晚坚持,风雨无阻,坚持太极运动(自创“清静无为养生太极功”)。薛老指出:太极运动,讲究动静、刚柔、开阖、升降结合,能健身益智,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鼓舞生生之气。
薛伯寿教授虽已年逾八十,每周依然坚持出6次~7次门诊,同时还承担首长保健和会诊工作,此外还有各种会议及讲学,如此紧张的工作,很多年轻人都疲于应对。但薛老却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双目有神、语声铮铮,与他持之以恒的太极养生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太极运动和健身锻炼的形式有多种,但都要注意调身调息调神,全身放松,身动而心静,肢体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注意开阖升降协调。现代社会尤其学生、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等,多缺乏运动,而又心力操劳不宁,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散步是较为简便的运动,有节律地散步还可以安神健脑,消除紧张情绪,促进消化吸收等。散步、爬山等有氧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时间允许应当常为之。
药王孙思邈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薛伯寿教授认为,医生在治病过程中所起作用虽巨大,但是有限的,有很大因素在病人自身,“健康靠自己”是薛老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转变消极的心态、纠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将会有助于防病与疾病康复,即便在无病之时,亦能提升身心健康度。这也切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即认为,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医疗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只占8%,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各占15%和17%,而生活方式占60%,居于主导地位。故创养生四心饮:心正忠信,心慈奉献,心善无私,心仁博爱,上善若水,水为引,九转修炼,可健康长寿!
读书、著书也是薛伯寿教授人生一大乐事,亦是工作和使命。薛伯寿教授是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的入室弟子,曾跟随蒲老学习长达十三年之久。蒲老在晚年时依旧勤奋研读,案头医书甚多,《伤寒论》《道德经》更是翻阅过数十遍。如今薛伯寿教授亦好读书,提倡读书为乐。他认为,适当的脑力劳动可增强思维能力,提高领悟水平,常读书、常用脑,不仅使脑筋灵光还可增长智慧,即如《淮南子》所云“为善最乐,读书最佳”。
薛伯寿养生建议
薛伯寿教授倡导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饮食清淡素食为主,适当辅以营养,精神愉快潇洒,助人为乐者健康长寿。养生保健,是一个综合而长期的过程,绝非某一种食品,某一个药方可以一蹴而就的。怀着一颗恬淡愉快的心,遵从大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精神内守自然健康少病。
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薛伯寿教授遵循蒲老“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倡导调畅气血,可治疗许多无证可辨的亚健康患者,薛老临床灵活善用黄芪赤风汤,认为此方药味虽少,但配伍奇特,有益气助阳、活血行滞、祛风通络之功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曾主张用越鞠保和丸合黄芪赤风风汤汤作为保健处方之一。(感谢薛伯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与推广团队给予的大力支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