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边界的确认、应对与拓展*
2017-12-06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我国货币政策边界的确认、应对与拓展*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货币政策;凯恩斯区域;政策边界;宏观审慎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政策空间指的是政府在选择作为和不作为、何时作为、如何作为及选择的范围及实施力度上的一个自由的裁量度。这个自由裁量度并不是无限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都会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超过这个边界,政策就会失效甚至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货币和财政政策亦是如此。
对于财政政策存在边界,学术界和政府都基本达成了共识,因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受制于政府的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各国会用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等指标来衡量政府负债,并对这些指标赋予警戒线,通过本国相关指标与警戒线的差距来衡量财政政策的边界范围。
对于货币政策的边界问题,学术界和政府并未达成一致。尤其是近年来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各国的实践,形成一种貌似货币政策能无限调控经济的错觉。央行在公众眼中像一个万能的救火队长,既要盯住通货膨胀,又要保障就业;既要关注债券收益率曲线,又要干预汇率意外波动;既要防范债务危机,又要纠正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不良倾向等等。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货币政策的呼声愈加强烈,货币政策执行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各国的央行也在不断扩展货币政策工具,大规模的货币干预成为各国摆脱危机、解救金融、刺激经济的惯用策略。当然,在危机的阴影之下,货币政策确实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果,拓展了政策边界,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实施没有边界,货币政策也不是治愈百病的万能灵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并不能长期使用,否则维护币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将岌岌可危。因此,确认货币政策的边界找到正确拓展边界的路径十分必要。
现有的文献对货币政策边界的讨论集中在有效性的论述和测算。国外研究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产生效用的重要变量,它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到实体经济。Keynes(1936)首次提出“流动性陷阱”,描述了货币政策遭遇边界的情景,即在低利率时,货币数量增加不会使投资量增加,人们开始大规模的持有现金,使得货币政策失效。Tobin(1969)通过对q值(资本资产的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的定义并将它作为把央行与金融市场连接到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Bernanke和Gertler(1995)论述了货币政策的信用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传导作用,基于效应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在遭遇边界后如何降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贷行为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等问题。IMF(2009)总结并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遭遇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推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这实际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拓展。国内也对货币政策作用范围的理论边界以及实际约束展开了讨论,如吴超林(2001)指出,宏观调控政策的期限边界一般是着眼于短期而不是长期;政策的目标和对象也有边界,应注重总量而不是结构;赫维·汉努思(2012)讨论了金融危机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拓展手段存在的风险,提出货币政策也有极限,不能无限制的使用;伍戈、谢洁玉(2016)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是基于凯恩斯主义,而这些理论存在边界并受到中国实践的约束,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徐忠(201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主要服务于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在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上存在缺陷,在效果上往往遭遇边界。
既有的研究对效应测算、理论约束论述得多,而对有效和失效的边界、实际应对措施讨论得少。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传统理论对于货币政策失效区域的讨论,找到货币政策的理论边界。其次,分析货币政策是否达到边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和操作误区。最后,借鉴各国拓展政策边界的做法,未雨绸缪,结合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出拓展我国货币政策边界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到了边界吗?
(一)货币政策边界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关注总需求管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探讨货币政策的理论边界,离不开凯恩斯经济理论。凯恩斯指出,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为无穷大,LM曲线为水平状(如图1的AB段),一般称为凯恩斯区域。在这一区域,不论货币如何扩张都不能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政策目标),公众投资意愿极低,但持有存款和现金的意愿很高,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失效。因此,靠近凯恩斯区域的临近区域为货币政策效应边界。
当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例如由短期目标变长期目标、总量目标变为结构目标等,原有政策手段可能不再起作用,那么政策边界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图1 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一般只在短期内起作用,因为当公众刚开始根据政策预期决策时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而在长期一旦错误的预期得到纠正,即“货币幻觉”消失之后,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将回到自然率水平(吴超林,2011)。因而货币政策目标应为短期目标而不是长期目标。当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长短期都存在时,可能会遇到期限边界。
货币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总量政策,其作用又会间接传导到微观主体,从而产生结构特点。这些经济结构特征是市场根据政策变化重新配置资源的结果。然而,一旦货币政策以某一类经济结构为政策目标,那么在兼顾总量和结构的过程中,一些政策措施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产生目标边界。
(二)货币政策边界的观测条件
从实际观测指标看,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扩张时公众的投资意愿来找寻货币政策的边界。当中央银行将利率调到很低水平甚至接近零利率时,仍不能刺激投资需求,可以判断为接近政策的理论边界。
在经济萧条、社会资本回报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如果扩张货币供应不能有效逆转公众日益增长的流动性偏好,那么实际利率将持续高于社会资本回报率,难以刺激实体投资需求的上升。当流动性陷阱和货币供应扩张失效同时出现时,货币政策很可能已经到了效应边界。也就是说,当货币政策的价格手段和数量手段都不能很好的实现政策目标时,货币政策的效应边界就已经形成。
当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多个目标时,特别是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目标、既有总量目标又结构目标时,货币政策的价格手段和数量手段很可能无法覆盖全面目标,货币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在局部遇到期限边界和目标边界。
(三)我国货币政策总体有效但局部遇到边界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所表现出来的存量货币过多和增量货币不足问题引发货币政策是否已达到边界、接近失效的讨论。这个讨论目前集中在三个方面。
1.全社会杠杆率和实体经济回报率“一升一降”,金融对实体经济拉动作用减弱。一是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明显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实际GDP增速与GDP平减指数之和)。2011~2016年,M2平均增速为13.5%,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平均增速为15.7%,而名义GDP平均增速仅为10.3%。二是杠杆率快速上升,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指出,2011~2015年主要发达国家的总杠杆率平均上升了5.7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杠杆率则上升太快,提高53.9个百分点(牛娟娟,2017)。从结构上看,杠杆部门分布不合理,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而企业杠杆率水平超过全球大多数经济体,国有企业杠杆率较高。与之相反的是,资本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2015年新投入1单位资本,只新增0.16单位国民收入,较2011年的产出水平减半。
2.公众投资意愿下降,资金热衷进入投机领域。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地方政府收入、银行的超额收益以及经济增长有严重的“房地产依赖”,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其中一部分资金主要支持以房地产为标的进行投机炒作,脱离了实体经济。2016年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1.5个百分点;全年个人购房贷款新增4.9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达39.2%,明显高于2011~2015年17.3%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通过“通道业务”、股票、债券市场募集了较多资金。
3.货币出现扩张速度减缓。2017年8月末,M2增速仅为8.9%,连续多个月个位数增长。尽管M2持续走低,但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信贷却持续走高。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指标出现明显背离,这表明货币政策的数量手段通过信贷渠道传导有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一是住房商品化率的高企抑制了部分货币需求,二是同业和理财业务增长受到压制,其实也反映了监管趋严的房地产和金融同业创造货币的途径正在受到限制。预计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入,M2增速在低位运行可能成为常态,货币扩张的效应明显受限。
以上迹象表明,利率下调时资金扎堆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张时公众的投资意愿下降,对经济拉动效应减弱,我国货币政策疑似到了边界。
然而从货币政策边界的观测条件严格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尚未到边界,理由有三:一是货币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但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没有出现衰退;二是利率降低时,虽然刺激较多的资产投机需求,但实体部门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三是货币扩张虽然速度减缓,但信贷增长仍然保持平稳。尽管如此,货币政策也不能说高枕无忧了。作为总量政策,货币政策仍然有效,但由于多重因素导致政策在部分领域接近失效,所以应警惕这些迹象慢慢的把货币政策拖向整体失效的边界。
三、面对边界时政策操作存在的三大误区
(一)把经济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继续用扩张金融总量来拓展政策边界,对结构性改革重视得不够
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支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诸多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必然性。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矛盾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体经济供需矛盾又是一些长期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例如,部分国有工业企业预算软约束,盲目扩张规模,导致产能过剩;服务业进入门槛过高,部分服务业行业供给不足;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程度不高,一二线城市土地稀缺,供给不足等。资金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目前我国不少行业景气度下降,多个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在实体经济供需矛盾结构性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出现局部失效是可以预见的。单纯的依赖扩张金融总量来扩大总需求,并不能够解决货币政策局部失效的问题,反而会加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
二是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依托水利部“948”计划、科技推广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引进“复频超声波除藻技术”等60余项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转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百余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编辑发布《水利科技成果公报》和《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二)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价格手段遭遇边界的深层次原因,光依靠降息不能很好的实现降成本的目标
货币政策对利率调控机制不完善、“软约束”因素依然存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实体经济领域占重要地位的央企、国企的财务“软约束”情况较为突出,对利率的敏感性依然不够,利率价格工具的传导效果受到较多掣肘。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也不是风险自担的主体,同样存在“软约束”问题,与宏观调控试探博弈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降成本的目标导向下,部分领域仍然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部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差、效率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发放贷款;在经济下行背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多,对于风险的偏好降低,市场风险溢价上升,抬高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软约束,对于资金成本不敏感,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这些企业,推高了融资成本。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不解决,资金很难流向这些困难领域。
(三)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不断滑向边界是一揽子政策不协调的结果,政策配合和政策储备不够
我们当前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背景很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发达经济体拓展货币政策边界手段时要准确甄别、合理吸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没有大的问题,2007年美国GDP增长了1.8%,2008年上半年失业率维持在5%左右,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到50%,宏观和企业的财务指标状况总体正常。2008年美国次贷风险集中暴露,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2009年末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到了5%,2008年~2012年期间美国共有465家银行倒闭。不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限制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金融拖累了实体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一些行业、企业财务状况很差,水泥、粗钢、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业等行业均处于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状态,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多年处于增长缓慢的局面,企业破产现象增加,造成了多个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目前是实体经济拖累金融。
事实上,货币政策出现局部失效不是货币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一揽子政策不协调的结果。资金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流动取决于风险、收益、监管约束、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的综合平衡。在实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资金对实体经济有顾虑,是资金的逐利性质决定的,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政府应统筹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降低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同时也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的约束,防止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累积金融风险。总之,拓展货币政策边界需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就货币论货币。
四、拓展货币政策边界的对策
货币政策并非万能,也不能包打天下,它有自身的效应边界。当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都不能实现政策目标时则认为货币政策达到边界,超过边界则几近失效。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政策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政策工具和加强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可以将货币政策的边界拓展,在原有失效区域继续发挥作用,实现政策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尚未达到边界,但由于结构性因素、资产泡沫、债务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在局部失效,且慢慢滑向边界。借鉴主要经济体拓展货币政策边界的思路,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货币政策解决结构问题的边界
财政政策可以运用结构性减税、阶段性提高赤字等手段来推动结构性改革(刘昆,2016)。货币政策则采取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来控制总量和定向调控,重点是总量。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应成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着力点,两大政策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防风险、去杠杆,为结构改革提供保障(程瑜等,2016)。一方面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为宏观经济各部门去杠杆提供合意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财政要做好信贷风险的分担和补偿,积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降成本、优环境,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条件。财政政策应适当扩大赤字率,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货币政策要维持合理流动性,形成利率市场化的环境,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第三,补短板、调结构,促进市场出清。对于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企业,财政不应给予支持,一些僵尸企业的债务要打破刚性兑付,让沉淀的货币存量流动起来。第四,硬约束、促转型。融资平台在货币政策传导链条中是一个接近边界的存在。由于财务的软约束和政府的信用背书,货币政策的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均不能对融资平台产生明显影响,这方面财政可以通过硬化融资平台的财务约束,严禁将平台债务纳入财政预算,促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二)货币政策应与宏观审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拓展政策在金融市场中的边界
人民银行从2009开始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首先是针对货币大投放而出台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经过4年的摸索,这一制度提升为当前仍在使用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资本和杠杆、流动性、资产质量、资产负债、定价行为、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跨境融资风险等七个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约束和平抑放贷冲动,实施两年后表外理财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宏观审慎政策逐步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徐忠,2017)。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拓展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边界。
第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完善逆周期、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事中监测控制和事后救助处置等机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李国辉,2017)。
第二,约束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活动,抑制金融市场过度投机。这既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要打击金融市场投机行为,查处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惩戒部分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为货币政策起作用创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第三,两大政策合力调控房地产市场。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价格工具的使用影响很大,形成了货币政策边界。根据房价和资产价格变化,今后还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择机运用贷款价值比(LTV)、债务收入比(DTI)等宏观审慎工具逆周期调节房地产贷款市场。此外,全面监测信贷资金流动,防范其他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三)借鉴非常规货币政策设计,做好常规货币政策失效时的政策工具储备
假设我国遭遇重大危机,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央行已经将利率和准备金率降到很低的水平,无法通过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利率来刺激经济,也就是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时,我国应借鉴非常规政策工具的设计,做好政策储备。主要目标便是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总需求、抑制通货紧缩风险、增强公众投资的意愿和信心。
政策选择之一:利率承诺等预期管理措施可以考虑使用,拓展货币政策在预期引导方面的使用。
我国虽然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甚至可以说利率渠道并非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这是货币政策一个较为明显的边界。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利率是我国经济表现的一个重要相关变量,市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有较高的相关关系。维持一个较低的利率水平,在我国对刺激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具体来说,央行可以通过利率政策报告、官员讲话等多种形式传达给市场一个准确信号,即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将持续较长时间。一旦利率承诺被市场认可,那么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长期融资成本,进一步刺激国内总需求。
政策选择之二:改变央行持有资产结构,给予市场流动性支持,强化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
各国非常规政策各有不同,但对金融市场给予流动性支持这一点是统一的。我国央行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在危机状态下,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是必然之选。因此在危机爆发初期,借用央行信用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增加流动性,用流动性强的资产与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差的资产进行回购式交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由央行来购买银行的“有毒资产”这一类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的主打非常规货币政策。
此外,改变央行持有资产结构的政策可以考虑:(1)在经济陷入衰退或停滞时,央行主动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借助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进行信贷支持,但不宜直接借款给企业。在给予金融机构流动性支持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修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要时向银行发放定向再贷款,指定银行投放给特定重要企业。
政策选择之三:财政政策如果仍有余力应走向前台,稳定市场信心。
危机发生初期,迅速公布财政救助方案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国债发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重要结合点,一方面,国债可以成为货币政策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另一方面,发行国债可以为政府救助问题金融机构或区域提供财力支持。危机发生后,国债成为信誉度最高、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政府持有国债可以直接为问题金融机构注资,也可以用国债置换问题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以此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2013)。
政策选择之四: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拓展货币政策危机救助边界
防范政府债务危机主要靠财税体制改革,硬化政府的预算约束。然而当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债务危机已经发生时,应对措施就是中央政府第一时间承诺履约真实地方政府债务,必要时央行直接将地方债买下,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
同样,购买政府负有偿债责任的企业债等量化宽松政策可以成为拓展的方向之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还不大,更主要的是实证研究表明,债市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不高。在未来应加快培育债券市场,既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更是为央行未来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阔空间。只有债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紧密,未来危机时才可以考虑通过买入企业债来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购买特定企业债券等量化宽松措施应该成为央行非常规政策工具箱中的一把利器,可以拓展货币政策对特定主体的支持。
(四)我国拓展货币政策边界也有极限
根据赫维·汉努思(2012)的论述,如果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那么货币政策将继续在常规的轨道上与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即使我国未来会出现更多不良贷款,致使银行陷入困境,甚至银行面临挤兑,货币政策也有相应的政策工具,完全可以应对。更大的可能是不会发生大面积的银行不良贷款和流动性危机。因为我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多贷款是由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借的。这些贷款活动发生在国有资产内部。即使存在一些不良贷款,甚至实际数比官方数据高也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因为通过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可以让货币政策重新产生效果。当然这些储备政策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底线是货币政策应关注物价的长期稳定,各项政策措施都要关注通胀水平和汇率水平的变化。
拓展货币政策边界的政策措施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但同时也容易让市场预期这些措施一直持续下去。央行应向市场明确表态:这种非常规干预在时间上、规模上不是无限的,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会尽快回到常规水平,并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才可能进行。否则社会公众和金融市场将认为货币政策能无限拓展,从而出现新的失效领域。
[1]程瑜,孙维,闫晓茗.“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下的结构性改革”闭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财政研究,2016,(4):105~111.
[2]赫维·汉努思,钟帅.反思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果真无极限吗?[J].金融市场研究,2012,(10):83~93.
[3]李国辉,陈雨露.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N].金融时报,2017-03-25:1.
[4]刘昆.增强财政金融协调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N].中国财经报,2016-02-18:1~3.
[5]牛娟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对金融的本质要求[N].金融时报,2017-02-24:1.
[6]吴超林.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55~62.
[7]伍戈,谢洁玉.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边界与现实约束——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6,(9):82~90.
[8]徐忠.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J].金融研究,2017,(1):1~14.
[9]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财政部门和央行职责分工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06~128.
[10]Bernanke B S, Gertler M.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 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27~48.
[11]Kotaro Ishi,Mark Stone,Etienne B.Yehoue.Unconventional Central Bank Measures for Emerging Economies[R].IMFWorking Paper,2009,(10):21~30.
[12]Tobin J.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JournalofMoney Credit&Banking,1969,1(1):15~29.
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是存在边界的,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有效,但也并非不能拓展新的领域。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传统理论对于货币政策失效区域的讨论,找到货币政策的理论边界。其次,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是否达到边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和操作误区。最后,借鉴各国拓展政策边界的做法来做好政策储备,结合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出拓展我国货币政策边界的政策建议。
F820
A
1006-169X(2017)11-0057-06
10.19622/j.cnki.cn36-1005/f.2017.11.008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组长:郭云喜;成员:曾省晖,夏春雷,彭振江。(江西南昌 330008)
*本文研究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